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当代女性诗人杰里·克罗尔的儿童诗集《野兽的爱》的主题围绕着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思想,描述了其在孕期、生产和育儿阶段的切身感受。从母性思想的萌芽、激发角度,对其诗歌《瞬间》和《二十四周》进行分析解读,探究诗歌中母性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女性诗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时期的女性诗人回归女性自我,开拓出诗歌中的女性性别场域.女诗人通过女性主义诗歌的书写,表现了一种“反叛”的诗歌精神.女性诗歌的语言冲击构成了富有诱惑力的反叛,诗句的词汇摘选形成了富有熟悉感的陌生.女性诗歌通过黑夜意识的书写、身体的再发现以及情欲、生命欲等一系列以往被压抑的欲望的表达,营造出一种“交流”的对话.在诗歌中进行自我的“传递”与“交流”,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最为珍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诗是女性的。作为“女性元素”的“母性”、“自恋”、“潜意识”、“感性力量”和“趋于虚无化的生命本真”,都与诗歌的发生机制息息相关。但诗性生命的最高层面应该是超性别的,由此才能触及到人类意识之共同的视点和深度,去浑然而真实地把握这个世界。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女性诗歌写作的本质特性,在于女性诗人能够比男性诗人更为本能地居住在诗歌的体内,将其写作锁定于作为生命与生活方式的所在,消解观念的困扰与功利的张望,取得与男性诗歌写作本源性的差异。从角色到本真,从张扬到沉潜;从刻意寻求人世的广度,到返身再探人性的深度;从倾心历史时间的生存,到认领生命时间的生存——经历三个阶段洗礼的当代中国女性诗歌,在重返作为生活与生命方式的写作心理机制,并以“更高的平等和超然”步入新的一个世纪的诗歌进程中,展现出更为广袤而沉着的风格样貌与精神质量。  相似文献   

4.
女性诗歌是当代诗歌重要的写作现象,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书写中表现不同的话语特征,从一味的女性身份的自我抒情、独白逐渐走向都市化、日常化的叙事,从起始激进的女权意识向平和的女性主义意识演变,不断走出女性诗歌的性别身份,回归语言的诗体表现意识。  相似文献   

5.
大凉山彝族诗歌中的女性创作相较其整体而言受关注较少,女性话语呈现出某种被遮蔽的状态,但纵览大凉山彝族的女性诗歌创作,仍能整理出相对重要的三条发展脉络:一是传统女性意象的族裔复归,即“彝女意象群”的书写;二是具有反叛意味的彝族女性意象创造,即强调个体性和解放性的女性话语表达;三是以情感与身体为主题,独属于彝族女性的私密体验表达以及相关的性别观书写。这三方面构成了大凉山彝族诗歌女性话语中的主要部分,为今后彝族女性诗歌如何在愈发多元的社会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女性诗歌”的评论一直夹带着某种男性目光的审视力量,其中包含着对女性从事诗歌写作能力的蔑视、诗歌的评价标准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以及以批评实践对“女性意识”的巧取豪夺式改写。我们应该通过对198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和相关的批评话语梳理,回到当时语境中的女性诗歌那里,重新阐释其所蕴涵的女性书写特征的复杂性,譬如对女性性别身份的真实体认,对女性经验的深切开掘以及对于女性书写风格的自觉探索和诗歌文体的实验意识。  相似文献   

7.
母性作为一种独有的女性特质,一直为男权社会所压制,通过将女人贬抑为替男人生孩子的机器,母亲这一生命传承的承载者,被驱逐出人类历史的中心,男权通过对女性生育权利的控制建立了其凌驾于女性之上的性别机制.<母亲>展现了一个女性所具有的母性特质在夫权、父权体制下被压制扼杀而自己对性别主动权艰难的追求与坚守.  相似文献   

8.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躯体写作后,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9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对诗歌认识的改变,女性诗人不仅以诗歌的姿态表述自己,而且以具有女性主体性的"人"的立场进入诗歌,聆听和感受世界,既不放弃性别立场,又不放弃艺术价值,使女性诗歌达到人文价值与诗性价值合一的高度。90年代女性诗歌的语言写作,使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实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从而实现了女性诗歌写作的"宁静的丰收"。女性诗歌从此走上包含性别但又超越性别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女性诗歌从概念到书写出现能指与所指的偏移,是历史语境变迁的结果.从社会学性别分类的角度对“女性诗歌”进行知识考察,是重新确立女性诗歌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主义”的提炼必须警惕本质主义式的先入为主,并且充分考虑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差异.否则,迁就主义、以诗为证的做法,将使女性诗歌写作及其研究陷入形式主义圈套.  相似文献   

10.
新的写作倾向给女性诗歌创作带来了改变.女性诗人由于自身的性别带来了与男性的心理与生理机制的差异,以至诱发她们更多的倾注于人本身的内在情感与生命的体味.本文试从人的情感,人的困惑和呈露出来的女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述女性诗歌的母题取向.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台湾女性诗歌在兴起的时间上充当着一种先飞之鸟般的角色,那么大陆女性诗歌则以其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具有鲜明的后起之秀特质.二者既存在着"时间差",又在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地域环境背后呈现出分流同源、殊途同归的发展轨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女性的性别觉醒,致力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思考;第二,采取叛逆与解构的姿态,摧毁男权神话体系,表达女性对男性中心文化的颠覆渴望;第三,利用女性的躯体器官与生理现象洞开女性生命之门,拓展女性经验的诗性言说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文学里的母亲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演变阶段,第一阶段的母亲形象往往是政治理想的寄托,女性特征不明显;第二阶段的母亲形象开始向女性身份回归,母性开始被描绘为一种女性的力量;第三个阶段的母亲形象丰富多样,在传统母亲形象依旧被歌颂的同时,还出现了世俗母亲、无爱之母、精神之母等具有解构性质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新中国性别文化从单一到多元、从无性别意识到性别意识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女性诗歌批评家们按自己的性别立场对清代女性写作展开评论,通过强化女性的文学成就改变女性缺失的社会价值,在代表父权社会的象征界中寻求女性自我的身份与认同,表现出较为自觉的诗学意识和女性意识.但是,清代的女性诗歌批评家们一方面在努力表达着属于女性自己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却还是没能逃脱女性边缘化的命运,主流意识形态的操纵使她们的主体性话语表达陷入矛盾困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尝试从狄金森的性别图式这一认知角度研究其诗歌创作.狄金森诗歌中一方面与家庭生活紧密相连的女性意象与狄金森的性别图式——传统性别角色者互相论证;另一方面,这一性别图式也影响了狄金森诗歌的表达形式.她舍弃了诗歌的标题,对其进行抽象化和过程化以求遮住其深邃的思想.狄金森谜一般的诗歌既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和自我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一种委婉的对抗.  相似文献   

15.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女诗人、批评家、学者、出版界、媒体共同建构了一种新型的“女性诗歌”批评话语。该话语包含着对性别写作本身种种不同的立场、视角、态度,也涉及到对社会性别和诸多相关历史文化问题的争论。借鉴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的理论,结合互文性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写作的焦虑、性别意识、自我表达三个方面切入,剖析当代“女性诗歌”丰富、复杂的性别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在叙事视域、情爱母题、母亲形象诸方面亦发生了递变.具体说来,叙事视域由内而外到双视域的转换: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由主妇身份提升到半边天英雄再回落到社会女性——女性文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着摆脱女性依附性的方式;情爱母题由追求而消解到漂泊的变异:女性主体性由感性盲从提高到理性加盟再发展到自为行动——女性文学一直书写着女性对爱情幻景的自我放逐;母亲形象由圣母而恶妇到原生态女性的生成:女性叙述者由母性介入延展为妻性书写再深入到女性历史建构——女性文学形成了自己诗意的话语特质.研究这些递变,有助于充分揭示被遮蔽的中国女性的社会性别身份、精神世界的变迁史与不变的女性叙事特质,从而准确把握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风貌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杰琪·凯,苏格兰当代著名女诗人,因其特殊的身份--一个白人夫妇收养的黑人孩子,她的诗歌主要集中于对自己身份、种族、性别问题的探索,缅怀过去的时光和探求爱在人际关系中的分量,借疾病和健康为隐喻批评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等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其特殊的诗歌创作手法及诗歌内容。毕晓普的诗歌及其诗歌创作手法体现了诗人不断发展的社会观和社会意识。诗歌中使用的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与个人的关照,这种关照随着诗人社会经历和诗歌创作的提升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荆棘鸟》中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以不同策略抗拒"母性神话"对于女性生存的精神束缚,解构了男权制社会关于男性永恒在场的神话。小说试图建构一种超越性别身份之上的中性生存状态,以消解两性间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峙;在自我否定之后,作家为追求和谐生存的现代人指出了更具现实性的归"家"之路:从德罗海达到伦敦、从边缘到中心。  相似文献   

20.
艾德里安娜.里奇的诗歌中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早期的女权思想萌芽、中期的激进女权思想和八九十年代的位置政治,表明了她对女性地位和处境的思考。无论是批评现实,还是描绘现实,艾德里安娜.里奇在诗歌中表达了男女平等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其诗歌内容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