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从“江”、“河”说起“江”和“河”是汉语中河流的名称。但是,两词在地理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大致以长江为界,南方称“江”,北方称“河”(一些开发较晚的地区有例外)。“江”和“河”的这种南北对立,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罗杰瑞(Jery Norman)和梅祖麟把“江”与孟高棉语族巴纳语(Bahnar)、塞当语(Sedang)的[Krong],卡涂语(katu)的[karung],布罗语(Bru)的[Klong],呵莱语  相似文献   

2.
“是……的”是现代汉语中非常有用的一种句式,有人统计,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是……”的句约占10.5%左右,在议论文中它所占的正例还要高些.一、“是……的”句的形式:1.主+是+名+的 (A式)这房子是木头的.2.主+是+动/形+的 (B式)(1)我是:教书的. (B_1)(2)衣服是:旧的. (B_2)(3)他是:去年考大学的.(B_3)(4)他是:去年考的大学(B_4)(5)老王是:肺病死的.(B_5)(6)大家的心里是:很痛快的.(B_6)  相似文献   

3.
“有点”、“有些”、“有的是”这三种结构的功能和所表达的意义有其相同的地方,亦有其不同之处。本文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1.1“有的是”在句中,大致有两种类型。例如: (1)草坪上站满了人,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职员,有的是学生,他们都很兴奋地在谈论着什么。 (2)来参加会议的并不都是科学家,有的是、有的不是。 (3)在北京大干部、老革命有的是。  相似文献   

4.
“嘿”、“惨”、“只有恁个……了”是重庆人口语中常用的表达(强调)程度的词语.四川其他地区的人,大多凭此作为判断说话者是否重庆人的依据之一.外省人初来乍到,则往往不解其意,甚或造成误会.本文试对上述词语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语”在文字产生以前和以后都是中国上古文化传喻的重要方式和内容。“语”在传统的过程中分化出了很多语体和文体样式,后世各种门类的书籍从样式、性质上追溯,都可说是“语”的衍化。“语”在楚国成文文化和口述文化的传承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语·楚语上》申叔时为楚太子开列的九门学习课目中便有一门是《语》。韦昭注曰:《语》,“治国之善语”。韦说盖有所承。《诗·大雅·抑》“其惟哲人,告之话盲,顺德之行。”毛《传》曰:“话言,古之善言也。”《左传》文公六年记君子曰:“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孔疏曰:“为作善言遗戒,著于竹帛,故言‘著之’也。”“善言”亦即“善语”。据《诗》、《传》及毛、孔之说,“善言”又尤指圣哲之话言及遗戒。  相似文献   

6.
“郎火”、“提陀”语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火"、"提陀"是古文献中两个引人注目的音译名称,分别表示"头人"和"百姓"的意思。据史载,这两个音译名称均属岭南僚人称谓,而岭南僚人包括今壮侗语民族,因此,它们当译自壮侗语。但是,壮侗语有10多种语言,它们究竟源自其中哪一种具体的语言和具体的词,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经过反复、深入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它们分别出自仫佬语的lak8k o3和ti6to2两个词。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娭毑”是汉语方言,它有两个意义:一是指称祖母,一是尊称老年妇女。综合各地汉语方言以及苗瑶畲语、壮侗语的情况来看,“娭毑”有如下几种意义:称呼母亲;称呼祖母;称呼外祖母;对祖母辈的妇女的尊称;族人对外婆的尊称;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娭毑”主要在湘方言中使用;“(女哀)姐”主要在客家话中使用。就“娭毑”、“(女哀)姐”和“依呀”而言,客家方言与湘方言、畲语、苗语、瑶语、壮侗语同源。  相似文献   

8.
在话语中,"也是"常常并不承载话语命题意义,语义弱化使得"也是"虚化为话语标记语。作为话语标记语,"也是"具有连接话语的篇章功能和表达情感的情态功能:它或标示前后话语之间的解释说明、轻微转折关系,或标记话题转换,或表达委婉的语气、批评和埋怨的情绪。  相似文献   

9.
"语"应是:由词构成,结构相对固定,形式比较短小,意义具有整体性或警示性的现成话。所以"语汇"应该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部分名人名言(格言)。词,自由短语,表示人名、地名、单位名称、科学术语的固定短语和修辞中的辞格不应是"语"。另外还要注意把成词语素构成的具有比喻义的词排除在"语"之外。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只要有语言和思维就会出现隐喻现象,所以隐喻会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经济语篇、股市报道和文学作品中。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尝试着分析英文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使用。英文语料来自China Daily中的经济语篇。统计发现,英文经济语篇中采用了大量隐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隐喻是:经济运行是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话语分析”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意义观变化的表现和走向的分析出发,从语篇的基本特征和定义的分析中,对话语分析进行重新认识,提出了说话者意义(speaker meaning)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点,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对话语分析的走向提出了新的思考:话语分析应该是动态的,以说话人为核心的语篇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汉语海南方言“波”、“刀”声母的语音学性质,语言学界歧说甚夥,迄无定论。据笔者了解,海南岛的黎语、村话、临高话、回辉话以及苗族人所说的瑶语,均有类似海南方言“波”、“刀”声母的辅音,故下文所论亦适用于这些语言。解放后最早研究这两个声母的是高华年先生。他在《谈谈侾黎语的特点》(1951年)中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有条理地叙述一段复杂内容,通常需要用到多个连接语,如果使用匹配程度不高的连接语组合,则会造成整段文章表述不自然、甚至逻辑关系不清。笔者通过实例分析,将常用的连接语按照其特性以及与文章逻辑间的关系,分成无关逻辑顺序的连接语、有关顺序的连接语、可灵活运用的连接语这三类组合,为日语学习者写好日语文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居都仡佬语的“给”字句,在实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独具特点.文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分析居都仡佬语“给”字句的基本特点及“给”义词fei31、na55和(η)aη31的语法化.fei31、na55和(η)aη31的语法化的完全程度由高到低为:na55> fei31> (η)aη31,fei31和(η)aη31在语法化过程中形成互补,这是由其语法化的条件和原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语气词在表达某种语气意义时,与各种句式的组合不是任意的,是受句法结构规则制约的,只有将语气词用于正确句法结构中,才能正确理解其所要传达的语气功能。语气词吧是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语气词之一,因此也是留学生们掌握的重点。本文就从句法分布(句末、句中)和语法功能(表意、表态、表情)两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句法位置和语气功能。  相似文献   

16.
“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各家却有不同看法。 《马氏文通》称“是”为断辞。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里,把“是”列在动词里,算作表示决定的同动词。它后边的成分叫“补足语”。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里,把“是”叫作“系词”(属于半虚词),列为独立的一类。它后边的成分叫“表语”(表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法学习》里,把“是”叫作非活动行为的动词,丁声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把“是”和“有”、“在”、“象”等看作特殊的动词,而把“是”后边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  相似文献   

17.
话语标记语"对了"在现代汉语口语语篇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其词汇化是一种句法组合的黏着固化,以形式独立和语义虚化为标志。词汇化使其发展成为语用标记,用来组织话语,并能彰显发话者的言语思维流程。这一特点在其语用功能和语境分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8.
《说文》“賨,南蛮赋也,从贝宗声。”崔鸿《蜀录》:“巴人呼赋为賓”(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三)。《永顺府志》:“土人呼官长曰冲,又曰送,又曰踵”(《来凤县志》卷三十二·杂缀志·缀拾·故宫博物院藏书)。“賨”是汉字记巴语音,“送”是汉字记土家语音。本文拟从汉文造字和注音方面来探讨这两个字是巴语也是土家语同一单词在汉文音译时的异写。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网络聊天中广泛地使用语气词,除了普通话中规范的语气用词外,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语气词如“撒”、“哈”、“咧”、“啵”也进入了网络聊天语言中。本文讨论“撒”、“哈”、“咧”、“啵”在聊天语篇中的语用共性。根据语料发现,网络聊天通常语句很短,“撒”、“哈”、“咧”、“啵”不仅可以增强聊天者文字聊天的语气,弥补短语句情感表达的不足,还在会话语篇中起到话语标记语的作用,使语篇连贯。  相似文献   

20.
《老友》2013,(5):65
乙肝"两对半"检测,是指乙肝病毒标志物的5项指标的检测。它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这5项。所谓"大、小三阳"是人们对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的俗称,并非医学名称。通常所说的"大三阳"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