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代言者与“根”的意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角度和作家创作精神角度对赵树理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赵树理创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作为农民文化的代言人上。正因为如此,赵树理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即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非常特别。同时,他对农民文化的熟稔和热爱,是他能够立足于农民文化立场创作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对于中国现当代的作家们来说,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位具有自觉的民间立场的知识分子。以农民利益为本位的价值立场和以民间文化为本位的文化选择,使他对自己担负的文化使命有着相当的自觉。不管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始终站在民间立场上,通过小说创作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在赵树理创作生涯中有两个关键时期,即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50到60年代。其中,40年代可称为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凸显"时期,50到60年代可称为其"民间立场的坚守"时期。  相似文献   

3.
一 赵树理解放区小说最具魅力的当属生动、浓厚的民俗描写.小说中那些被津津乐道的人物、情节、环境无不是以本乡本土最生动的民俗生活为素材的.赵树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熟谙农村的风俗习气,洞彻农民的生活习惯,他自始至终都是生活在农民圈子中,所以他不存在<讲话>中所提到的与农民"结合"的障碍,他不需要"结合".  相似文献   

4.
以完整自足的乡村社会隐喻系统为参照,对赵树理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进行细致的叙事学分析,可以发现赵树理将"农民生存"与"农村革命"两种话语形式糅合在一起互动互融的内在理路.此举并不仅仅是以社会变迁直接验证文学流变,而是力图从小说艺术发展中透视某些社会变迁在文学领域的再现或表现,以及某些文化因子的变化,使小说内部与外部的阐释得以契合相通,进而探寻赵树理笔下"农民中国"图景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5.
道德关怀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他来说,小说创作首先是一种伦理行为,是一种讨论乡村生活的方式,是一个拯救乡村道德的平台,是一种试图为农民进行艺术"解困"的实践与探索。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他的道德关怀被批评家成功地转换为政治关怀。赵树理虽然因此而放弃了文学的全面继承与创造、人物形象的现代建构、文学语言应有的优美,但却肩负起比审美建构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升华出超越在审美之上的道德意义、献身精神和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6.
陈非 《学术论坛》2006,(9):142-146
赵树理的创作立场、艺术视角、解读方式、文化姿态等均与知识分子作家截然不同.他的农民立场以及由这一立场出发而形成的文化守成姿态与艺术表现上的民间传统坚持,同五四新文学的开放意识、启蒙精神、文化批判以及对艺术审美的现代化追寻有着极大的疏离.正因为此,众多文学史家试图把他纳入五四新文学传统框架中的种种努力都归于虚妄.  相似文献   

7.
闫薇 《齐鲁学刊》2007,4(1):99-101
赵树理的创作不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且也以为农民代言为己任。作为现代农民作家的典范,赵树理无论是在延安时期的大众化运动中,还是在建国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语境中,都坚持自己的农民立场。在当下文学日益疏离农民立场的文化语境中,重申赵树理创作对农民立场的持守应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农民作家.说他是农民作家,不仅因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还因为他毕生始终深切地关怀着广大农民的疾苦,关心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喊出了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忠实代言人.建国初期,赵树理曾有一段时间在北京专职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他住在北京,却想着乡下的春种秋收.农民们还未摆脱的贫困生活,常常使他寝食不安.为了和农民同甘共苦,为了能和农民一  相似文献   

9.
王建舜 《学术论坛》2008,31(4):192-197
赵树理以其深厚而深刻的"农民身份"、"农民之心"和"农民情结",创作出了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文学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奉献出一种朴实、清新、土香、风趣和幽默的艺术趣味与芙学风格,独留史册.  相似文献   

10.
艺术形式的采择,首先考虑到中国广大读者(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欣赏要求和欣赏习惯,使自己的作品能够为群众所接受,是人民艺术家赵树理创作的基本原则。对此,他不仅身体力行,还在理论上作过多次呼吁。历史发展的进程证明了赵树理创作主张和创作实践无可争辩的正确性。然而,这个至关重要的创作原则在近年来却很少为人们所提及,似乎尊重民族欣赏习惯问题已经过时,某些作品能否获得广大读者、尤其是农村读者明显受到了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讨论一下赵树理所提供的经验和给予我们的启示,该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