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国民因病、残、老、失业所导致的生活困难进行援助的制度体系。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阀”的作用。当前经济发达国家都建有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瑞典、美国和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们代表了3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最长发展最完备,是典型的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瑞典在19世纪至本世纪30年代,通过了济贫法,实行了义务初等教育、宗教选择自由、救济老弱病残等政策。1862年通过立法确定政府有权为教育、济贫和其它慈善行为征税。本世纪30年代以来实行了大规模的福利政策,从而使福利国家作为一种制度确立起来。社民党政  相似文献   

2.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企业文化逐渐被世界各国管理界、企业界所关注,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肇因于美日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其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美国经济增长的停业和减速以及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美国产出的“落差感”和“威胁”。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依靠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获得巨大发展。60年代前后,美国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被欧洲人视为炼金术一般的神奇。但是,在70年代初期波及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较之西方社会保障体系有自己的特色,它的高福利化给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象欧美国家那么严重。研究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沿革过程及内容,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一、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沿革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根据1950年10月“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总理大臣的咨询机构)提出的社会保障构想——“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提案”逐步建立起来的。到60年代初,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全面确立,这一成就的标志是1961年“国民皆保险”、“国民皆年金”的实现。其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国际经济的压力显示出贸易政策在世界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欧洲持续的失业和美国80年代前半期美元的升值,加剧了各国国内要求给予保护的压力。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贸易顺差的扩大,使它们的贸易伙伴国(以美国为首)要求能更容易进入其市场。虽然1986年10月开始的乌拉圭回合显示出决策者们已认识到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反应的危险,但是这一明显的危险使人们忽视了歧视性贸易政策的增长,这种政策也是违背关贸总协定基本政策的,即对所有缔约国一视同仁——关贸总协定第一条中的无  相似文献   

5.
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及其政策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闽钢 《社会》2002,(7):36-37
70年代中期 ,在西方各国普遍遭遇到经济衰退后 ,开始重新反思政府在福利制度方面的视角。1981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了一场名为“80年代的社会政策”的研讨会 ,并将与会论文编成“福利国家的危机”的册子 ,它正式开启了对福利国家的声讨。大多数学者对福利国家质疑的焦点在于经济问题、政府的合法性问题、政府扩张问题、财政问题以及道德问题。面对危机与挑战 ,由政府公共部门办理各种社会福利的模式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这使得政府部门在福利服务的政策上 ,面临角色转变。从80年代开始 ,西方各国民营化开始…  相似文献   

6.
论战后日本反垄断政策的导入与经济高速增长机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资本主义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确立,后经一短暂的自由竞争时期,到本世纪初也步入了垄断阶段。随之而来,“垄断所特有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①遂在其社会经济生活中日趋明显地展示出来。然而,在战后尤其是5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又引人注目地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并一直持续了二十年之久。究其原因,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导入和推行反垄断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弱化了资本主义垄断对社会经济发  相似文献   

7.
西方一些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状况及对我们的启示李桂芹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欧洲,它以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作为它的理论基础。自从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西方各国先后建立了几乎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制度。1935年,在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中...  相似文献   

8.
高芳英 《社会》2002,(10):54-56
20世纪初 ,美国已经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建设。进入20年代 ,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经济的繁荣、工业的发达、科技水平的提高、新产品的推出 ,使美国大众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分期付款”消费观念的确立、信贷消费的推广 ,对拉动美国经济的增长 ,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出“分期付款”信贷消费方式的历史条件“分期付款”信贷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厂家和商家为了促销融资 ,完成“生产为了消费 ,消费促进再生产”的目的 ,允许消费者在购买家庭耐用消费品(使用价值在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家用…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经济危机严重、大批劳 动者失业、劳资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战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国家,为了实现西分就业和经济振兴的发展目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全面干预和宏观调节。 西方各国采用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从消极救济转为积极促进就业,将失业保险费用用于促进就业。相对于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而言,“积极”意味着为劳动者创造条件,促进其就业;而“消极”主要是在周期性变化中,用救济等办法暂时在经济萧条时期将失业者“…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政治稳定:西方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而且与政治斗争结伴而来,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政府的一项基本功能,成为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一个主要内容,对稳定西方资产阶级统治和国家政权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功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纷纷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刚性和权威性,甚至已经和西方政治制度融为一体,社会保障政策成了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牵涉到公众的既得利益,要经过复杂的政治程序和相当程度的公民认同,必须谨慎地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1.
从 1 991年开始 ,美国经济持续了 1 0年的景气 ,长期的经济增长在人们当中引发了关于“新经济论”的讨论。如果IT的革命性进步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美国生产率的增长也应当是革命性的 ,生产率的上升如果是革命性的 ,工资的增长也必须是革命性的。然而 ,IT革命虽然对美国的经济有积极作用 ,却没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1 990~ 1 996年 ,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仅为1 7%。在 5 0年代 ,其增长率是 2 2 % ,60年代是2 9% ,70年代是 1 8% ,80年代是 1 5 %。因此 ,除 80年代外 ,历史上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均高于 1 990~ 1 996年。 1 9…  相似文献   

12.
东亚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国际比较的角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世界各国 (地区 )社会保障制度迅速扩张 ,并经历了三个较快增长的时期。自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东亚三国两地从各自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出发 ,在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政策上作出了不同的战略选择 ,建立起特色各异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并经历了不断调整、补充、改革的过程。在东亚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 ,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 ,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战后四十年来,日本经济曾出现过将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儿从七十年代初西方主要国家陷入“滞胀”以后,它仍保持了高于其他国家的增长率。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国家对经济的的干预,加强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宏观上对总需求进行管理,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试图对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货币政策以及它对纤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红 《日本研究》2004,(2):96-96,F003
20世纪的最后2 0年,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西方世界在70年代初结束了二战之后持续的黄金发展期,并陷入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失灵以及该政策主导下的“福利主义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引发了新自由主义或新右派的兴起。80年代以后,在美国和英国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及其变化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式金融体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在企业和银行之间长期的、稳定的、综合的交易关系中,形成了主银行制度。主银行制度是在日本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并对经济增长特别是1950—1960年的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和银行、企业关系的变化,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后长期持续的经济萧条,主银行制度内部性、封闭性、不完全竞争性的缺点已开始显现出来,出现了若干变化的迹象。与此同时,自80年代后期日美就经济结构进行协议以来,由于日本“异质性的资本主义”、“异质性的…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胀”局面。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此乃西方国家不可治愈的“癌症”。然而经过近十年的调整,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形势逐渐好转,连续多年实现了低通货膨胀率下的经济持续增长,摆脱了“滞胀”。西方国家走出滞胀,是多种内外因素交错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可谓其重要原因。认真总结西方国家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我国治理经济环境,深化改革,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一、宏观经济政策指导思想的调整 本世纪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经受了两次重大的考…  相似文献   

17.
袁德 《社会福利》2003,(1):49-53
西方世界在二战以后纷纷建立起来的高福利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积极追求的目标。继英国建立高福利保障制度之后,北欧的一些国家开始效仿,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标榜于世的“福利国家”,他们号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外闪烁出了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他们的国家,建立起了全国医疗保险制度,对老  相似文献   

18.
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服务发展趋势政府购买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福利国家产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本世纪三十年代期间。当时,政府为应对伴随高速发展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急剧的工业变革而出现的社会需求,如贫困、疾病和失业等,纷纷出台各种社会保障和税收政策,开始承担起了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的责任。40-50年代,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盛行和二战后的经济繁荣使政府的福利角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范围和力度也随之加强,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共福利开支大幅上升。到60-7O年代,西方福利国家进入成熟期,其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内容几乎覆盖了所有个人和…  相似文献   

19.
欧债危机表面上是人口老龄化和高福利政策导致的政府债务负担问题,实质上是美欧两大经济体核心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是部分欧洲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关系协调方面产生了严重的问题。虽然次贷危机是欧债危机的主要外因,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的矛盾、老龄化趋势导致高福利政策难以持续、缺乏有效的监管是导致和加剧欧债危机的内在因素。欧债危机对我国加强经济安全运行有诸多启示:要审慎、协调使用宏观调控政策,合理把握经济刺激政策的力度;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通过多种手段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富民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加快福利制度建设和增加社会福利支出要把握合理的尺度,应充分借助市场和社会力量构建多重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前言     
自从上个世纪 70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不断获得新的进展 ,在这一体制转轨的基础上 ,中国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 ,并伴随着显著的结构变化。进入 2 1世纪后 ,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相对的高速增长 ,但同时也将面临很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中国将进入高失业阶段 ,近年来中国的真实失业人口规模扩大 ,失业率高居不下 ,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乏力 ,由此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空前提高。差不多同时 ,我们也观察到 ,始于上个世纪 80年代中期的日本泡沫经济 ,叠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