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基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千方百计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即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夯实中国梦实现所必备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通过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作用于每个个体。在我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弘扬爱国主义既要传承历史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要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要坚持弘扬爱国主义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与坚持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与推进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论述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有什么意义;怎样实现中国梦。它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国际性,注重阐述中国梦的国际意义;人民性,把中国梦的民族性与人民性协调起来;和平性,高度重视依靠和平力量来实现民族复兴。该理论意义重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内容。我们需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自觉贯彻落实这个理论:加强和改善对中国梦重要论述的宣传,全面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系统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  相似文献   

4.
孙梦思  邢继伟 《理论界》2014,(10):11-1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产物,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探索也是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和价值指向,走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选择。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和国粹主义等错误思潮。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文明在迈向全面现代化的步伐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的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根本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作为在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取得伟大精神成就的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突破的内在动力,能够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深厚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艰辛,独立自主探索的、适合本国国情、勇于创新的发展道路;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现阶段我党对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话语的创造性转化,两者存在着路径与目标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的实现创设条件,中国梦起到凝聚共识、深化道路的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明了我国发展新方位.从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看,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220-22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与历史使命。梦想变成现实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正确的道路选择。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意味着否定改革开放,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与社会主义事业,中断和阻碍中华民族奔向中国梦的历史进程;而资本主义制度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不可能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福祉,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远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歧途邪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唯一正确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9):30-36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愿景,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和精神旗帜。研究中国梦的命名和阐释形成的崭新话语体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从命名特点看,中国梦分别体现了简洁性与亲和性、历史性与时代性、聚焦性与延展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的统一。中国梦内涵丰富,其阐释空间在不断扩大,并逐步形成了规范阐释和形象阐释等多种解释方式。纾解中国梦的阐释节点,要特别注意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提高中国梦阐释的说服力,努力推进全民族的科学梦想观教育,注重中国梦的话语体系在语言传播中的规范,增强中国梦在国内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7,(6):5-11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方向,坚定全党、全国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为中华儿女提供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培育和弘扬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梦想成真离不开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中树立自信,而且还要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我们为梦自信,又因自信而梦想成真,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五四精神是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磅礴之力,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五四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基本内涵:爱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步振兴中华民族,民主保障人民幸福,科学推动国家富强。在明晰五四运动精神结晶的前提下,厘清五四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宝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五四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弘扬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即践行五四精神的爱国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保持五四精神的进取魅力,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继承五四精神的青年活力,焕发社会朝气;发挥五四精神的民主价值,汇聚社会力量;弘扬五四精神的理性价值,坚定科学信仰等五个方面。这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及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王彬彬 《理论界》2023,(11):9-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传承中总结而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主导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引领导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同时也为全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提供大国担当和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同毛泽东哲学思想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各民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是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因为它按照理论建构的基本逻辑,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作出了系统的回答,成为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相似文献   

16.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借鉴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是中国梦的本质与出发点,也是中国梦的一个目标,和两个百年、三种自信、三个共同享有以及四个必须共同构建了中国梦的动力体系,包含中国梦的动力主体,动力输入及动力输出的各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梦想本身所具有动力性特征予以定轨的前提下,个人和社会等主体利益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是中国梦的本质与出发点,也是中国梦的一个目标,和两个百年、三种自信、三个共同享有以及四个必须共同构建了中国梦的动力体系,包含中国梦的动力主体,动力输入及动力输出的各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梦想本身所具有动力性特征予以定轨的前提下,个人和社会等主体利益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  相似文献   

19.
“四个全面”:引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党和国家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后提出的,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是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略。  相似文献   

20.
"自强不息"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经典理念,它具有独特的时代内涵和伦理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的时代内涵是:古代自强不息,侧重于个体的自强修养;近现代自强不息,侧重于民族自强和国家自强;当代自强不息,即是全体国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儒家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品格体现为刚健品德、仁爱美德、独立人格意志、宽容和谐精神及积极进取精神。弘扬儒家自强不息精神,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引导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德性主体基础;要不断增强德性主体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