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8年杜文秀开始与英法殖民主义者发生接触,他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完全正确的,态度严肃但决不粗暴,这一年进入云南的是德拉格来和安邺率领的"探险队",当他们到达大理时,杜文秀面斥法国神父,勒令安邺等人立刻离境,决不加以接见.而所谓"回教国"问题,来源竟是散发于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张阿拉伯文传单,与大理回民政权无涉.至于刘道衡使英,则完全是刘个人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他个人的骗局,因为在对外关系上,杜文秀态度一向正确,直到最后大理被攻陷时,政治上也无妥协动摇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刘道衡没有杜文秀大理政权授予的出使英国使节的正式委任状及大理政权正式授予的官员职衔,他不具有杜文秀大理政权委派的"使臣"的合法身份.划道衡所带交英国印度事务部的<上英皇表>不是从大理带出的,而是在缅甸形成的.其他说明献"大理所管之地"的图、"献土称臣"及要求出兵援助的信件,都是离开大理以后形成的,不具有杜文秀大理政权直接授权处理的合法依据.这些离开大理以后在云南以外形成的<上英皇表>及信件本身,不能证明刘道衡具有大理政权"使臣"的合法身份.诸种史实表明,刘道衡不是杜文秀派出的"使巨",他以杜文秀"义子"的身份充当杜文秀派往英国"使臣"的身份是假的,是他脱离柳映苍派出的以马似龙为首的使团后自封的.  相似文献   

3.
杜文秀在对外关系问题上,他的态度是完全正确、坚决的,即决不允许侵略者以"探险队"的名义进入云南探测道路、绘制地图等,并命令他们即刻离境.而所谓"回教国"问题,不过是一份散发在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阿拉伯文传单,被称为是一份"稀奇古怪的文件",早在100多年前有人就否定这份传单与大理政权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至于刘道衡出使英国,通过大量的新的资料研究显示,如<上杜公书>与<上英皇书>的剖析,英缅政府及伦敦方面对刘的怀疑等等,刘的所谓出使英国完全是他个人的行为,他以各式各样的手段从政治到经济,都满足了自己的欲望.而所有这一切,均与大理政权无关.  相似文献   

4.
<上杜公书>不是刘道衡呈文的原件,而是刘道衡已经流落缅甸时期编辑诗文集时的文稿副本的传抄本,到沙元的文稿抄件已经是第四次抄本,早已不具有杜文秀大理政权帅府文献的价值,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材料,不能作为评论杜文秀大理政权外交政策的证据或依据.在刘道衡诗文集文稿末所抄录的"大元帅批"文,也看不出是否是"大元帅批"文的原貌.刘道衡呈送<上杜公书>后,并没有移送帅府内阁审议,并对审议结果作出裁定.仅有杜文秀个人对他文章的评论,称之为"古文好手",没有涉及他的献策内容,更谈不上是否采纳他的献议,刘道衡谋求出任大理政权派赴英缅专使的企图也落空.  相似文献   

5.
本刊2010年第1期《杜文秀卖国说辩诬》栏目,共刊出3篇文章,第1篇文章是林荃先生的《杜文秀大理政权是封建割据政权吗?》文章对高鸿志先生在其所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一书中一些诬蔑杜文秀及大理政权的观点进行驳论。高鸿志先生于1998年在黑龙江出版社出版了《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一书。他在书中认为杜文秀派使赴英乞援,杜文秀受了刘道衡的愚弄,派其出使英国,从而在对外关系中铸成大错。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杜文秀政权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根源。所谓的根源是指阶级根源。高鸿志先生在《杜文秀在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根源》一节中,探讨了杜文秀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阶级根源,认为大理政权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大理政权仍属地主阶级性质,是封建割据政权。高鸿志先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杜文秀大理政权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割据政权。第一是当时的社会状况、阶级斗争形势及其与杜文秀起义的关系;第二是给杜文秀划分阶级成分,杜文秀是出身回族士绅家庭;第三是从几方面来论述大理政权仍属地主阶级性质。林荃先生就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驳,史料翔实,立论公允。尤其是作者以大量史料,阐述了19世纪中叶杜文秀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对近代云南社会的影响。他认为杜文秀...  相似文献   

6.
杜文秀使英问题辨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文秀从未同任何外国政府建立过什么关系,到过大理的仅有法国安邺所率领的探险队,但当即被杜文秀所驱逐。所谓回民使节这一杜文秀被谴责的主要事件,先是由腾越柳映苍所策划,继则由刘道衡在其中扮演主要的角色。从英缅政府行政日志所揭露的事实来看,刘道衡的使英与杜文秀并无关系。这个近似闹剧的历史小插曲之所以被大肆渲染,是英国在印度和缅甸当局由于政治上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真相如此,对杜文秀的谴责自然无从成立。且不论云南回民在反抗清政府统治者的斗争中的英勇表现如何,事实上,由于云南回民起义的结果,在杜文秀的直接抗拒或是起义的间接影响下,英法窥探云南的计划受到打击,被推迟了18年。因此,杜文秀在这场英勇斗争中的领导地位,是不应加以湮没的。  相似文献   

7.
杜文秀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迤西各民族人民反清大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以他为首的起义政权——大理政权坚持反清斗争十六年,给清王朝在云南的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在近代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872年12月,在大理城即将被清军攻破前夕,杜文秀为避兔清军屠城,决定在服毒后去见清总兵杨玉科。他被送到清营后,立即被杨杀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理州下关镇龙泉村为田野调查点,对现今流传在此的洞经"乐"组织及其在当地民众人生礼俗中的斋醮仪式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对今后大理地区洞经乐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促进大理洞经乐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临界空间的概念源自维克多·特纳提出的临界状态,在当代都市社会的研究中则进一步延伸,意指文化与商业交汇的过渡地带。在本文脉络里,大理古城随着时空阶段的改变,逐渐开启了临界空间。洋人街的兴起带来了异国情调,人民路的崛起则带入了艺文风气。艺术家的到来为大理注入了创意及文化气氛,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商业及市场化力量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外来新住民的迁移进驻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也驱使地景空间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马颖生 《回族研究》2007,(4):143-144
2006年是杜文秀领导的有回、汉、白、彝、景颇、傈僳、纳西、傣、藏等民族参加的反清大起义150周年。在这可纪念的年份,在这云南反封建斗争开始的年份,我省资深研究员、杜文秀起义研究专家林荃先生的《杜文秀起义研究》一书的面世,可谓给这次远去的农民起义献了一份厚礼,给人以空谷足音之感!林荃先生是我省杜文秀起义研究的知名专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对杜文秀领导的咸同云南各民族大起义产生了浓厚兴趣。1959年到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工作后,在广征博采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还走出书斋,深入滇西大理、保山、腾冲等地,访之乡村,询之父老,调查杜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