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一种改善环境的经济激励方式——排放权交易,即在气体排放总量控制下,允许排污企业将拥有的剩余排放指标出售给排放超标的企业。这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保护政策,势必会给各参与国和企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排放权交易的宏微观经济影响及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碳交易体系的试金石,“七省市”试点运营状况如何?是学界和管理层特别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以碳排放权的初始配置准则为切入点,展开理论探讨与定性分析,发现:在现行的溯源免费配置准则下,试点地区的碳交易市场有明显的“聚类效应”特征,其原因是排放权的误配导致企业逆向选择所致.为了从机制设计本源上消除企业减排的逆向选择,把拍卖有偿配置准则引入碳交易市场中,构建企业减排投资回报率指标,定义排放权的社会最优配置,建立碳排放权的非对称拍卖模型,分析异质性企业在碳排放权拍卖中的投标策略及其拍卖前的减排投资决策行为,剖析企业所有权差异对其减排投资和排放权配置结果的影响,阐述政府补贴企业减排投资的政策效果,基于政府补贴政策效果提出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闫雪凌 《经营管理者》2009,(14):229-229
排放交易是国外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一种,把排污许可证看成固定的"污染权",而把排污收费看成"污染价格",由此建立起可以交易"污染权"的市场。当某排放着排放的污染物量比它的允许排放量为少时,该企业就可以把它实际排放量与允许排放量的差值出售给另一个企业或进行交易,从而使另一个企业获得比原先允许排放量更多的排放权利。本文主要分析先阶段国际排放贸易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展望和设想。  相似文献   

4.
在由排放配额价格所引发的发电侧碳交易所和独立发电企业之间的排放权交易矛盾仍未解决的情况下,从理论方面引入排放权交易差价合约来规避发电企业的市场力并稳定排放配额价格。在此背景下,对考虑差价合约的排放权交易模式下碳交易所与发电企业的利润风险、经济效益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二者之间合约谈判风险效益均衡模型,并给出了模型最优参数的求解程序,从而促进排放权供应与电能生产之间的协调与竞争型交易机制的形成。数值仿真与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可以有效规避发电侧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且谈判双方面临的交易风险均与差价合约初始有效报价区间长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商作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理应在经济活动中比老百姓承担更多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有些人积极保护房地产商的“企业自主权”,却把道德义务让老百姓扛,实在不厚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一种生物物理经济学思想的碳排放权价值区间测算模型,使用温室气体环境容量价值解释碳排放权内在价值,以区别于使用企业边际减排成本或一级、二级市场价格等博弈结果的解释方法。虽然气候与经济动态综合模型(DICE模型)使用碳排放的社会成本(SCC)概念部分地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如果模型经历“排放—碳循环—气候变化—经济损失”的传导后对贴现率过于敏感,那么结果可能会包含较大的主观性。本文首先研究温室气体环境容量的价值形成过程,通过概率分布描述所有影响碳排放权价值的因素;其次使用蒙特卡洛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10000次试验,最终得到碳排放权价值概率分布和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本文还提出了碳排放权参照价格模型,用于评估每单位碳排放应为本国环境容量生产以及国际碳机制对本国的货币损失所支付的货币量。参照价格是符合《巴黎协定》中“公平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的理论碳价,考虑了不同国情。本文的模型计算完全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获得关键参数和数据,为中国碳市场健康发展以及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章川 《决策探索》2004,(1):54-55
20世纪,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趋势。所谓“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牧童经济”而言的。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哈丁指出,“牧童经济”是一种资源高消耗、废物高排放的传统经济运  相似文献   

8.
易武 《经理人》2008,(12):116-117
说起“排污权”,一般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它很可能会成为每个企业频繁接触到的一个名词。照字面理解,“排污权”就是“排放污染物的权利”。如何获得这种权利?一般的做法是:环保部门在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将“排污权”推向市场。企业需要增加排放,就去市场购买;同样,实现了减排,也可以出售多余的排污量,获取现金收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经济重新转向低质量、低效益、低就业、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其直接结果是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增长,石油、铁矿、锰矿、铜矿、铝矿等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这种经济增长,进口大幅度增加。我国“十一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满足环境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明晰排废者占有、处置和收益使用环境容量资源的权能,即合法的废物排放权(排废权)。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进和卖出,以此实现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废物集中排放控制区域内,排废权交易条件具备、简易可行。盘活集控区的排废权,有利于提高环境资源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实践     
《领导决策信息》2011,(28):22-22
重庆酝酿农村“三权”抵押融资 7月10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时期,重庆市将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三权”抵押融资.帮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目前.重庆市已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税务部门围绕“税收执法权”和“税收行政管理权”,加强“两权”监督制约,促进广大税务干部勤廉治税,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缺乏动态监督、跟踪管理,致使在“两权”运行过程中,违纪违规现象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还时有发生。因此,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两权”监督的新思路、新办法,按照先进性要求,加大“两权”监督力度,实现勤廉冶税。  相似文献   

13.
由于全球气候变迁,地球环境恶化,巨大灾难发生的机率正迅速增加。不仅如此,气候变迁所造成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存货成本增加等风险,也为企业营业收入带来额外风险。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气候变迁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为因应气候变迁,温室气体排放的碳权交易绿色金融市场应运而生。然而,碳权价格极易受到气温变化和经济景气波动的影响。另类避险的绿色金融或保险商品,与气候相关的衍生性绿色金融或保险商品,如温度指数期货、霜冻指数期货、巨灾指数期货等也应运而生。为有效管理气候变迁下的企业营运风险,该文将探讨气候与巨灾衍生的绿色金融商品的创新与发展,来因应气候变迁持续恶化下,避开其对全球经济环境带来的负面灾害。  相似文献   

14.
周光凡 《决策》2010,(1):62-63
为什么美国政府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大做文章?奥巴马政府如果推行“碳关税”,中国经济将受到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重挑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职工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会组织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以维护职工学习权、发展权,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推动“创建学习型纽织,争当学习型职工”活动的开展,通过教育培训,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推进职工知识化进程,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建设“四有”职工队伍,这不仅是工会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工会组织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6.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把台州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称为“小狗经济”,“小狗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于群体,劣势在于单体。从现有的企业群体(“小狗”)中培养出一批规模企业(“狼”),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提升竞争力的需要。企业需要从自身制度安排考虑,更新观念,明确战略目标,调配可用资源。地方政府则应该从降低区域制度成本考虑做好服务,为企业创造宽松、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SO2排放现状以及排放制度进行研究,明确SO2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其环境保护制度的非完善性,进而将中国与美国的SO2排放权交易制度进行制度经济学分析,明确产权交易制度对于消除SO2负外部性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对中国与美国排放权交易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中国实施SO2排放权制度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杨恒均 《决策》2010,(11):96-96
现在大家都在提“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其中,“知情权”是放在另外三权之前的。  相似文献   

19.
所谓“经济民族主义”,就是政府动用行政力量,对国内企业或产品实行保护,阻碍外国公司并购本国企业及进口外国产品,也被称为“经济爱国主义”,它是经济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资讯:动态     
《决策与信息》2007,(4):77-78
温家宝提出2007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考核官员将加入人品标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即将出台;村镇银行破冰启航;中国航线成日航“金航线”;北京有望成为全球排放权交易中心;广西不公开政务将被问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