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它们在“五四”新文化传播潮流及其新式副刊发展历史上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报纸的不断发展,副刊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四大副刊所体现出的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当前的报纸副刊提供一些借鉴。今天的报纸副刊应该责无旁贷地去表现时代精神,同时要保持创新的意识,这是新世纪赋予报纸副刊的使命,也是新世纪报纸副刊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近代报刊在中国兴起之后,为文学传播提供了两种新型的载体——报纸副刊与文学杂志。从报业史的角度来看,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特色。国外的报纸虽然也设有文艺栏或文艺版,但主要刊载文坛消息和书评之类的文字,而中国报纸上的副刊则以发表文学创作为主,更具有杂志的性...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报纸副刊的文化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丽云 《南方论刊》2012,(4):82-83,81
网络媒体的兴起冲击着传统媒体的生存,报纸副刊更面临着去留困境,曾经占有报纸半边天的文学副刊,从过去的主流文化认知演变成今天的"消性小品",再加上新闻的渗透甚至取代,使副刊的文化品位缺失,本文探讨的是互联网时代报纸副刊如何体现其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4.
郭武群 《江淮论坛》2007,12(4):143-146
现代传媒与文学联姻诞生了报纸文艺副刊.民国报纸文艺副刊成为发表名家名作、开展文学论争、发现和培养新生代作家、产生文学流派、介绍外国文学、传播文学信息的重要阵地,毫不夸张地说它支撑起新文学的半壁河山.由于诸多知名作家加盟文艺副刊,提高了文艺副刊的品位,使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呈现出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文艺副刊的出现也引发了创作主体、文学观念、文体等一系列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党报是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其主要工作机制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人民进行教育和引导,及时传播新闻、信息。作为党报组成部分的文艺副刊,它的职能、宣传指导思想必须同整个报纸的宣传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宣传手段、方法、形式。 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作品、文章,既不同于报纸上的新闻,评论,也不同于文艺杂志上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习惯称“新闻文学”“新闻文学”按照新闻规律,按照新闻的党性原则,努力使新闻性,艺术性,专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整个报纸的宣传保持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6.
现代报纸与文学联姻的结晶是文艺副刊这一"新生儿"。报纸文艺副刊作为新的文学载体,不仅为近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稳固的阵地,发表了难以用数字统计的文艺作品,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文学发展的方向,推动和加速了文学思潮、流派、风格、文体的演变和成熟;报纸文艺副刊作为连接大众的媒介,传播便捷,辐射广泛,为作家与作家、作家与读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他们始终保持着近距离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报纸副刊的起源、地位和作用耿长春当今社会,阅读报纸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在林林总总的报纸世界中,其副刊又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副刊的起源我国报纸是随着中国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据1962年第10期《新闻业务》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上...  相似文献   

8.
报纸,又称"新闻纸".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主体".新闻性是报纸的根本属性,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当然也应该有新闻性.  相似文献   

9.
传媒大亨默多克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好不好看主要看副刊。"当今报纸副刊版面设计追求简约化、整体性、秩序感,以方便读者阅读。在稿件和版面的编排手法上,应体现"可读、易读、悦读"的设计理念,营造视觉强势,达到最佳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学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它不仅在繁荣新文学创作、培养和扶植文学新人、促进文体变革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和媒体发展的多元化,报纸副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闻版的领地不断扩张,而副刊版面不断萎缩,影响越来越小.面对挑战,报纸副刊如何从后台昂首走上前台扮演重要角色?茂名晚报作了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立报是报纸从业人员的共识。报纸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留住读者的重要途径。但随着人类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不同层次的不同阅读需要,一种介于新闻与副刊之间、有着明显对象性和较强服务性,以贴近生活为宗旨的专版开始在党报中占有较多的篇幅。过去,无论是新闻著述中或是新闻学词典上,专版是一个涉及不多或是研究不深的课题。而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专版、研究专版。本文试就专版式的‘“四性”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导向性江泽民…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现阶段新闻编辑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编辑工作随报纸的诞生而出现。在中国,报纸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叫“状报”。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清朝西学东渐时,诸如《查世俗每月统计传》之类的近代报刊开始出现,报纸的编辑业务也随之发展起来。但“编辑”一词却直到1911年后才出现。新闻编辑工作是报刊编辑工作的一部分,随着电子传媒的问世,新闻编辑业务也出现在了广播电视行业。顾名思义,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的编辑整理出版,非新闻内容如副刊等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4.
范力 《理论界》2012,(6):163-164
文学副刊是报纸结构性变革中的历史包袱,还是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和发展力量的宝库?报纸副刊是彻底摒弃或打破传统的纯文学办刊模式,还是在原有的模式上调整办刊方向,强化内容的新闻性、适时性,这个问题的核心说到底就是报纸副刊是应该主"新",(主打新闻性),还是应该主"文"(主打文艺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韩联社 《河北学刊》2007,27(4):229-231
本文依据报纸副刊走向市场化的要求,提出进一步更新办刊理念和副刊改革的"两大推手"与"三个延伸",指明副刊"三种走向"即市场化、新闻化、生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闻媒体,报纸已成为人民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副刊作为报纸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读者朋友的关注。如何将报纸的副刊办得更好更活,将精美的精神食粮提供给读者,使读者朋友能在荼余饭后得到一种审美的愉快,已成为一个严肃任务,摆在我们每一们副刊编辑的面前。在十多年的副刊编辑实践中,我总结归纳出在编辑报纸副刊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几个审美的误区,在这里不揣冒昧地提出来,请诸位方家赐教。一、“名家为王”的误区。按照编辑意图有意识地组织稿件是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将组来的稿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上海报纸副刊由于受到营业化思潮的影响,副刊整体在思想趣味和文化品格上呈现出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时事新报》副刊《报馀丛载》就是在这种历史生态和演变逻辑的影响下首倡黑幕文化。黑幕文化的恶性发展在破坏社会文化生态的同时,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弄潮儿、进步读者乃至北洋政府的普遍批判和制裁。《时事新报》为了挽回危局,在研究系张东荪等人的带领下,创办了我国现代第一个学术性文化副刊——《学灯》,裁撤了以黑幕文化为特色的《报馀丛载》。这不但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壮大,已经渗透到了报纸文艺副刊,而且也反映出研究系知识分子在新的文化潮流下应时而变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台湾报业及副刊发展特色将台湾报纸副刊发展脉络划分为四个时期:台湾报纸副刊的起源与融合,台湾报纸副刊的重建与稳定,台湾报纸副刊的转型与发展,台湾报纸副刊的困境与突破。副刊在其发展历程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从报屁股发展成值得一看的版面,继而又发展成报业竞争之决胜地,而今则沦为困难坚守的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政府的行政干预力将逐渐弱化,年鉴也将由背靠政府、面向市场而完全走向市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业,年鉴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与发展,成为一  相似文献   

20.
肖幼玮 《天府新论》2006,(Z1):252-254
在传统纸媒体特别是报纸中,副刊和正刊(报纸的主体部分———新闻、评论等)一起,在发布信息、宣传政策、引导舆论、传播知识、发展文化、陶冶情操、服务大众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可或缺,使报纸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新闻传媒和文化领域占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