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喜福会》以第一视角讲述了母女两代华裔移民的故事。谭恩美借由四对母女的故事揭示了华裔移民女性在性别上、民族上和文化身份上被边缘化的境遇,从而表达了对华裔移民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王月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93-94,65
本文通过分析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解读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渴望归化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喜福会》、《华五阿女》及《蝴蝶君》或精心塑造美国华裔家庭、唐人街及中国内地的正面形象,或深入刻画主流家庭或主流社会的负面形象,起到了消解东方主义的效果。美国华裔文学中精心设置的东方主义消解路线图,内中蕴含深刻的文学内涵:既揭示了东方主义观念的危害,促使东方主义者自我反思,又以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培养了美国华裔的文化信仰;既勾勒了东方文化身份的动态特征,以传递期盼中西文化杂交的信息,又隐射了美国华裔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从透视美国华人社会的角度看话剧《喜福会》张向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同美国耶鲁一中国协会和长港剧院合作,将近年来引人注目的一部美国华人文学作品、华裔作家谭恩美(AmyTan)的英文小说《喜福会》(TheJoyLuckClub)搬上了舞台,使中国观众首次有幸...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小说《喜福会》中四对母女因文化背景和家庭家族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及感情冲突,探讨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6.
当代华裔女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颇多,也颇为成功。文章结合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勇兰”和谭恩美《喜福会》中“琳达”两位母亲形象,探讨母亲形象蕴含的对于女性社会性别重新阐释的特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对两性差异的认识以及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的性格刻板印象,建构了融合男性特质的新女性形象以及属于华裔女性独特的社会性别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喜福会》和《我的缪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前者是虚构的艺术作品,后者是作者真实的生活随笔,两部作品中亦幻亦真的人物命运都令人瞩目与感叹。作者对命运、鬼魂、信仰等人生难解之谜的异类表达,不仅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意味,也有西方文化的痕迹,混合信仰在人物形象和作者身上"杂糅"呈现,折射出华裔在跨文化语境中两难的生活处境与信仰选择及文化接受。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处女作。在此作品中,谭恩美运用独特的叙事声音,揭示了在男性中心和西方白人中心社会里女性的悲惨命运和生活状况,并寻求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依据苏珊.兰瑟提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相关理论,分析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如何运用叙事声音来表述女性打破沉默和失语状态,建立对自身特殊身份的认知,重塑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贵妇画像》和《喜福会》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刻画描写。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反思,既然同是反映不同文化融合这一主题的作品,人物表现为什么如此之大?追根寻源,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落后,文化融合难以进行,经济强大蓬勃,文化融合亦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10.
艾米·谭(AmyTan,又名谭恩华)是一位华裔血统的美国当代女作家。迄今为止,她已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喜福会》(1989年),《灶神娘娘》(l.99年)和《百种秘感》(1995年)。这三部小说发表后,在美国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并获得文学界一致好评。被称为“精心构思的、描述使我们隔绝又相连的地缘之间、文化之间及两代人之间浩瀚大海的故事”,“中国文化和美国环境的困扰”,“非常富有诗意,富有想象力和魁力。展示了两代人及两种文化之间不断的冲突和紧密的纽带”,“展示了中国、中国妇女和他们的家庭”。这三部小说…  相似文献   

11.
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华裔美国文学在中美两种文化关照下的特殊生成语境和跨文化性,其对作家的文化母国--中国--的表述,凸显出既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学,又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学的独特视角.受语言、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往往不是真实的中国图景,而是作家在继承祖居国文化和接受现居国文化的综合作用下,对中国的文学想象.美国华裔眼中的"中国"反映了他们对中华文化和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继而折射出他们对自我文化身份的反思,因此对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的研究对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这一华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重大议题具有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狄更斯与斯坦贝克是世界上公认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在此将对这两位作家的《双城记》和《愤怒的葡萄》两部作品中比较相似的情节——"双面人物"在作品中的不同体现来分析两个作品,并得出以下结论,相同的宗教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会对作家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华女作家谭恩美的英文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接骨师的女儿>,以其"讲古"式的叙事策略,改写了美国华裔女性长期以来的失语与沉默状态,反映了华裔群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和确立.作品运用"集体的"、"个人的"叙述模式,从多方位交互赋权,多角度折射出华人们鲜为人知的辛酸历史以及动人复杂的母女关系,潜移默化为传授人生经验、传播古老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谭的小说在美国主流文化市场占有重要一席并获得文学界不断关注,表明了作品中彰显的华裔女性叙事新体式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问题是所有居于他国的外国人所面对的首要问题,美国华人群体亦无例外。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婷婷在其小说《中国佬》中着重探讨了这个问题,在此通过分析《中国佬》一书的结构及人物,研究汤婷婷在重写华人历史上的努力及其对华裔美国人身份、文化认同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杨艳华 《理论界》2006,(1):187-188
《楚辞》文本的情感基调是感伤忧虑的悲情色彩。本文由对《郡东山望溟海》和《咏怀》诗的细读入手分析阮、谢接受《楚辞》悲情的不同情感类型。阮籍以意设象,自我情感的抒发与《楚辞》的哀感情调和谐浑溶。谢灵运则即兴取象,其诗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忧喜交杂的物——情关系。这种不同乃由于二人的心态、人生观及对屈原看法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故事在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而以家族叙事为核心的故国书写不仅令家丑外扬,更是揭露了旧式中国的诸多弊端,这让作家备受指责.然而,依据霍尔的族裔散居认同理论,这些故国往事实为谭恩美对家族史的重构,即在对过去的重述中发现、定位个体当下的位置;但她的书写方式说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在华裔族群中的断裂,其叙述亦为主流的权力话语所操控.华裔只能站在美国文化的立场之上“回看”中国,其文化认同受制于族裔历史、社会文化和权力等多重因素,呈现出开放、流变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小说里的中国故事生动展现了华裔女性如何在断裂与延续、同一性(即所谓的“中国性”)与差异性之间协商与选择,以寻求文化身份的认同,从而解决其所面临的种族身份和社会身份间的冲突与割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喜福会》研究虽然成果很多,但多集中于冲突和身份等问题,呈现较为单一的文化政治批评。本文拟从文本和阐释群体两极,分析其中原由。不管是小说的框架寓言,还是小说本身,都反反复复集中于母女冲突,而一代移民母亲体现中国文化,二代移民女儿体现西方文化,因此,母女冲突实质为东西文化冲突,身份认同问题,文化冲突、文化身份成为文本极为突显的"内容存储",多视角的叙事策略使冲突进一步加强,强烈召唤读者解读其文化冲突和身份问题。同时,当前的多元文化潮流以及以政治批判为特征的后现代大环境使"阐释集体"具有文化冲突、政治批评的期待视域,该期待视域自然响应文本召唤,由此,产生《喜福会》在中国单一的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人作家谭恩美因其第一部小说《喜福会》走红而一夜成名。谭恩美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她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之一的五行理论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19.
在社区空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混合小区中,多群体融合困境问题得到诸学者关注,但在社区空间资源分配均衡的混合小区中不同群体间的空间实践冲突却容易被忽视。基于空间视角对X市J小区内回迁户与商品房户居住实践的微观考察和分析,本研究发现不同城市经理人的言语方式和样板间的知觉体验使两类群体在入住前产生不同的表象空间和空间期待,而两类群体的表象空间与入住小区后“空间挤压”的具身体验间的巨大反差成为他们各自开展维护空间权益的动力机制。两类群体根据不同的房产获取渠道采取不同的维权策略,商品房户采用维护市场契约的维权策略,而回迁户则拥有获得补偿心理,采用科层制下的身份策略。两种不同的维权策略导致两者并未达成维权联盟,反而呈现出群内交往、群间疏离的融合困境和空间张力。对居住群体主观空间与空间实践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对认识和理解混合小区不同群体间的融合困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红  王广粉 《船山学刊》2006,(3):107-110
文化选择是困扰海外华人与华裔的一个焦点话题,华裔作家伍慧明在小说《骨》中通过对华人移民利昂一家人在美国不同命运的展示,为这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建构了一个理想的文化选择:不唯任何一种文化所独尊,努力寻找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