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有关追尊皇后的祔庙情况,《新唐书》、《文献通考》、《十七史商榷》等史书记载差异较大,有皆别立庙,必祔太庙以及两者均可三种观点。先天皇后、贞顺皇后、贞懿皇后等追尊皇后神主别立庙;恭皇后、恭顺皇后、恭应皇后等追尊皇后神主祔追尊皇帝庙;宣庄皇后、光懿皇后、景烈皇后、元真皇后、太穆皇后、和思皇后、昭成皇后、肃明皇后、元献皇后、章敬皇后、哀皇后、宣懿皇后、元昭皇后、惠安皇后等追尊皇后神主都曾祔太庙。追尊皇帝的追尊皇后神主一般祔于追尊皇帝庙。神主祔太庙的追尊皇后,后嗣一般是皇帝且要配祔的皇帝室中没有其它皇后神主还要符合太庙礼制的要求。反之,则别立庙。此外,追尊为皇后时间早于需要配祔的皇帝死亡时间,这种情况下的追尊皇后神主也是要别立庙的。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叙事民歌中反复出现的"风水宝地出英雄"母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元素,这一母题是蒙古族故土风水信仰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它源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地母信仰与汉、藏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源于蒙古族英雄史诗中的英雄神奇诞生母题,是在具有史诗传统的科尔沁地区特殊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新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民族杂居融合,为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做好了准备.胡族人口的大量迁入,给中原带来胡族文化,并将其渗透于中原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中原"胡化"趋势的产生.而进入中原的大量内迁胡族,很快就为汉族文化所融化;边疆胡族也不断吸取汉族文明,迅速汉化.隋唐时期的"胡化"与汉化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两者是同时和互动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室鲁是辽朝后族中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身世、妻儿及其与淳钦皇后的血缘关系等,仍然存在着很多谜团.经研究认为:室鲁属于淳钦皇后母前夫之族,与敌鲁是同胞兄弟,为淳钦皇后之兄而非弟;室鲁不是敌鲁,也不是萧仅的高祖父萧撒剌,更不是萧思温之父忽没里,至于室鲁是否为萧延思尚需研究;室鲁之妻应为太祖之妹余卢睹姑而非太祖之女质古;萧翰是否为室鲁之子仍需研究.  相似文献   

5.
武则天执政对初唐诗歌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即开始参与朝政。昏庸懦弱的唐高宗,逐渐受制于刚强机敏的武则天。"帝白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辆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①。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卒后,武则天由太后临前而登基称帝,革后命,建周前,改官制,易正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中国长达50年之久。在争取立后的斗争中,武则天得到了许徽宗、李义府、崔义玄等由科举人仕的没落土族和庞族土人的支持。据统计,高祖、太宗两朝,共取进士231人,诸科24人…  相似文献   

6.
再说北Fa族     
我国东北地区的北發族由于史料极少而在研究其民族文化上颇多歧见,本文是在《说北發》的基础再作重点研讨.北發族在春秋时期与中原有"文皮"经贸文化交流,齐国的斥山则是北發、朝鲜"文皮"集散地.两汉之后北發族不见史载,其大部当与挹娄族融合,一部追逐大野兽迁徙北亚地区,《庄子》、《列子》中的"穷髪"、"终髪"当是北發族的文化遗留.  相似文献   

7.
以东巴文化为主干的本土和外来文化形成纳西族厚重深沉的多元文化奇观,对纳西族社会产生多样化的影响。本文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和民族学资料,论述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传入后对纳西族社会的种种影响;文章还剖析了佛道教与东巴教一起形成的对纳西族社会的混融性影响;佛道教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冲突,如洞经音乐团体与“白沙细乐”音乐团体所产生的冲突。文章对探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如何在一个民族的肌体中互相冲突又互相融合,引起它的文化重构和变迁,对其社会产生多重性的影响这一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迁入民族"。朝鲜族的历史是从迁入民族过渡到少数民族的过程,其文化本身也是从朝鲜半岛的文化过渡到中国朝鲜族文化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了朝鲜族的传统婚礼文化以及它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受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9.
泉州侨乡社会资本及其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泉州以侨乡家族文化特有的信任、互惠、合作机制和价值观念融合形成的区域文化规范和纽带,以血缘(族缘)、侨缘、业缘社会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了侨乡先赋性族缘社会资本、获致性侨缘社会资本和业缘社会资本;族缘社会资本、侨缘社会资本、业缘社会资本互相依存、互相迭加、互相融合、互相丰富、互相促进共存于侨乡社会中,对侨乡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资源配置、社会支持、企业发展等功能效用;侨乡社会资本是促进侨乡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源动力"与"和谐因子".  相似文献   

10.
常兴照 《东岳论丛》2007,28(6):81-85
虞舜之名重华,固与其属华族有关。但渊源则与"昊"字密切相连。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看,昊即帝喾,亦即帝舜;昊族或舜族文化即华族文化,具体即指大汶口文化。考察华族的本质属性、形成时代及华夏关系,可基本认定颛顼、共工、陶唐氏、有娀氏的文化与族属。从文明发展的阶段上说,大汶口文化中期已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及至晚期,随着华族文化的西进,华夏文化融合为一,应该视为文明社会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与"立人"相区别的"立知"取向、在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区分前提下的纯粹立知态度和求真精神以及与实践方法自觉相区别的立知方法,是西方纯粹立知观念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支点,也构成西方科学精神中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立人"的致思取向和西方传统文化中"立知"的致思取向尖锐对立,使我们很容易忽视或误解这些观念,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科学的反思,进而阻碍中华民族科学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说“北發”     
北又称,是北方古族。据文献与考古学考证,北为大兽狩猎民族,以多种类型的投枪与石镞为工具,捕捞与狩猎并重的部落集群。因追逐野兽群,由嫩江流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进入北亚地区,并把细石器文化带入北亚、直至带入美洲。在北亚与土著融合,形成新的民族集团-北亚地区的邑娄族、爱斯基摩族。《庄子·逍遥游》、《列子·汤问》中的穷、终为北的同音异写,先秦人已知北亚有一个北族,在他们的文化中又融合了有夷、禺强、玄冥文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最为"年轻"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俄罗斯族在很短的时间内历经了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多次变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势态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也在遭受着文化强权的浸染与侵蚀。文化形态关乎民族认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特定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从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的演化入手来把握俄罗斯族文化生成、发展、成熟甚至衰落的脉络,从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同质化的危机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自我保护策略,为构建民族文化的共生体系寻找新进路。  相似文献   

14.
永徽六年,唐高宗下诏废除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史称废王立武。废王立武事件不仅仅是更换六宫之主那么简单,它更是皇帝与权臣夺取权力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将以废王立武为分界,对之前、之后以及废王立武过程中的权力结构变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元代舆服制度与前代相比稍显混乱,这与其统治者的执政思想、政治制度中融合了蒙古族的旧俗即"国俗"有关.祭祀和上朝是舆服制度实施的重要场合,通过研究元朝政治文化制度可以发现,元代祭祀制度和御前奏闻制度中具有鲜明的蒙古族游牧特性及其与汉族传统习俗与制度的不完全融合,影响了统治者对舆服的需求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11事件"和海湾战争以来,战争与和平问题日显凸出,如何在文明对话和融合中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东西方文化间的理解和宽容,维护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值得人们思考。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和全球教育相结合,从多元文化和地球村的观点和角度培养核心价值观,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观念方面对目前的教育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认知内容应包括了解不同民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以及文化传统,反对种族歧视;教学应照顾到不同民族的学习风格;情感内容应包括反对偏见、刻板印象,培养跨文化知识和宽容态度。  相似文献   

17.
李艳  徐黎明 《南方论刊》2014,(2):98-99,88
永徽六年,唐高宗下诏废除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史称废王立武。废王立武事件不仅仅是更换六宫之主那么简单,它更是皇帝与权臣夺取权力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将以废王立武为分界,对之前、之后以及废王立武过程中的权力结构变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可以把族际政治整合理解为民族国家运用国家政治权力来使国内不同族群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政治一体化的过程。鉴于族际政治整合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极具现实意义,该问题既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更是国家实践探索的重点。就学界研究而言,目前初步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张,一种是以"少数群体权利"作为研究取向,另一种则以"族际政治民主"作为研究取向;就国家实践而言,逐渐形成了三种族际政治整合实践模式,即以中国为代表的集权干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平等融合模式和以加拿大为代表的联邦多元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刘军 《江汉论坛》2007,(6):26-29
中国的国家起源,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两个层面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历史特点.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中国国家起源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中国国家起源的过程与原有的家族一宗族组织结构相融合,表现出一种"血地一体,家国同构"的特点;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国家起源体现出明显的"礼治"特点和"神道设教"的现实主义政治基调.  相似文献   

20.
昆明族是新石器时代就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原居甘青高原的南迁氐羌系民族,汉晋时期较为强大.由于各种原因,昆明族在迁居洱海地区后又不断东迁,与滇国发生了极为密切之关系.从考古学文化的视角,结合有关史料,可以看出,其时昆明族与滇国的关系主要是以战争为主的一种政治关系,在战争的过程中,客观上促进了昆明族与滇国各族的交往,增进了民族间的沟通和了解、融合与发展;同时为昆明族的发展和壮大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