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档案机构设置及其管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桂萍 《江汉论坛》2007,(12):59-65
由于明初统治者的重视,上至中央下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对档案收贮、保管工作十分重视.明朝中央设立了多处功能不同的档案机构,同时地方各级档案机构也普遍设立,并有严密的防护措施.各级档案机构在各级衙署建制中的建筑位置十分重要.明代的档案管理工作采取分层进行、逐级负责制,各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联系性,其隶属人员构成体系明晰.明代档案机构的设置与管理,说明明代的档案保管工作已普遍、系统地开展起来,并受到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2.
河道变迁与城市衰落:《明徐州蠲免房租书册》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徐州蠲免房租书册>记载了万历三十五年徐州地方政府采取的一项蠲免政策,内容反映了徐州城市衰落、百姓生活艰难的事实.通过对<书册>进行解读,可发现频发的自然灾害是<书册>出台的重要原因,而洳河的开凿则是<书册>出台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交通路线的变迁与城市的兴衰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崔赟 《北方论丛》2004,(5):81-83
仓储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备荒措施,明代的备荒仓储是对以往历代仓储制度的总结,从资金来源到日常管理都采取官民结合的方式.明政府十分重视仓储制度的建立,多次颁令整顿各地仓储.明代仓储在灾荒赈济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弊端也很严重.因此,明代士人已认识到,备荒的关键仍在开源而非节流.  相似文献   

4.
明代徐州段运河的乏水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楠 《兰州学刊》2007,(8):161-165
黄河的决徙变迁,经常导致黄运交会的徐州段运河水量不足.为确保漕运畅通,明政府采取了引黄河水、东诸泉、沁河水,疏濬河道,修建闸坝、堤防等应对措施.到万历中期黄河两岸全面筑堤以后,黄河主流被固定于徐州运道,乏水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好景不长,此后水流愈加湍急险恶,河堤决徙频繁,不得不改道泇河,避黄行运.泇河的开凿由引黄河水改为引沂、沭河水,避开了徐州段运河乏水问题的困扰,但是也给徐州城市发展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初广西盐业制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初年始,广西逐渐采取按额销引,推行户口食盐等制度,改变了明代以来“官无考成,民无额数”的食盐销售状况,建立起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运销制度。而在其运转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便,在官、商、民的利益冲突下,王朝政府不得不适时采取灵活的措施来应对,以加强对盐课的征收及地方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明代政府调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山东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有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早在明代已引起朝廷以及相关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时山东地区的状况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为平衡山东东西部地区发展,明政府与山东地方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文章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背景、实施情况、主要目的、影响等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农民的贫困主要是制度性贫困.地方政府道德风险是造成农民制度性贫困的重要原因.解决"三农"难题必须重视地方政府道德风险问题.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全国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激励相容.现实的对策是采取有力措施壮大农民工的力量,改革传统的"三农"制度供给模式,扩大农民的消费者主权.  相似文献   

8.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确定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税收划分办法,财权向中央集中,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为了缓解财力紧缺,地方政府采取了被称为“土地财政”的措施,内容包括高价出让建设用地、低价出让工业用地以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扩张、土地抵押融资等.这些措施造成了剥夺农民利益、土地资源浪费和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从重划中央和地方财权、改革土地出让金分配、增加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再议地方政府职能的越位--当前地方政府投资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 《江西社会科学》2004,(12):252-255
地方政府职能的"越位"是导致政府投资热的根本原因.要抑制政府投资过热,必须按市场经济要求明确政府定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  相似文献   

10.
汉代河西林木资源丰富.笔者利用传世文献、出土简牍及其它考古资料对当时的林木盛况进行了简单的勾勒,探讨了林木资源在人们的生活和军事中的应用情况及汉代政府和河西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和保护林木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初期,为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的弊端,中央逐步采取了"放权让利"、"价格双轨制"、"企业承包"、"企业转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措施,影响了市场体制建设进程.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利益驱动,二是我国市场规则存在着浓厚的"关系"底色,三是地方政府本位主义工作思路,四是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而克服"诸侯经济"的基本对策是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立法、执法和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特征以及治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主要从不同级别公共产品分配的角度,对地方政府的目标行为进行了不同层级的区分。超大社会中的中国目前正处在市场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竞争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竞争方式的主要特点。面对过度的地方政府竞争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央政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  相似文献   

13.
地方公债、财政分权与宪政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金融和经济形势,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地方政府的18万亿配套资金.但地方政府的钱从何来,则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近来,地方公债问题再次被讨论并拟建立由国务院审批、财政部代为发行的地方公债制度.对于存在一定程度财政分权的中国来说,地方政府应享有发行地方公债的权力,基于立法保留原则的限制,该制度应由全国人大通过立法程序建立.事实上,地方公债和分税制是财政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不但与中央、地方的权限划分有一定的渊源,也关乎我国宪政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随着里甲制度的衰败,由地方绅士和官吏提倡的乡约制度在明代许多地方得到实施,乡约本为以道德自律为目的的民间的自发组织,但到明后期,基层政府大力在地方推行乡约制度,并利用乡约来进行地方治理,其利弊得失在史料中描述甚少,而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对此有详细记录,如乡村社会的治安、民间纠纷的调解等.  相似文献   

15.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虚假治理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虚假治理指地方政府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利用其在本地方行政实践中的信息垄断地位,不切实履行机关职能,而对上级政府和社会公众采取信息遮蔽的手段、作表面文章的行为.这一类行为败坏了政府的形象,离间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使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受到人们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丁辉侠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30-32,107
能力与动力是影响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两个基本因素。公共服务能力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必要条件,公共服务动力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充分条件,只有同时具备公共服务能力与动力,地方政府才具备提供适当合理的公共服务的充要条件。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财政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以及内部与外部动力方面存在困境。因此,需要根据困境产生的动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和推动地方政府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7.
服务型政府建设欲行还难——服务型政府建设阻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建设从2002年开始到2005年,是其发展的兴盛时期,各级地方政府都频频行动、新招迭出。可是到了2006年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明显放慢了步子,各地的措施少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口号没有过去响亮了。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像有的地方宣布的已经5年完成了,还是因为服务型政府前进遇到了什么障碍?本文认为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外部驱动力减小的情况下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在一些基本的操作性措施采取完以后,无法往深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出让环境,规范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然而,制度变迁的累积效应却导致地方政府成本和收益预期发生变化,在既得获利机会面前,土地招拍挂逐步偏离了其制度初衷,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工具。要改变这种状态,可以考虑采取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丰富和完善土地拍卖机制等措施,从而削弱和消除制度变迁累积效应对地方政府产生的边际影响。  相似文献   

19.
1368年8月,大将军徐达率兵攻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退守漠北,元朝灭亡。蒙古军队虽退守漠北,但实力还很强,对明王朝的存亡构成直接威胁。为了抵御蒙古势力,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明之世,不懈努力,然而,终久未能很好地解决蒙古问题。就明代西北地区而言,明政府在西北是采取退缩决策。但是,由于西北地区的安全与否关系到明中原地区的安危及明政府对西域的政策,所以,尽管明在西北地区处于守势,但明对西北的决策还是在抵  相似文献   

20.
民国政府对西沙群岛的鸟粪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强 《学术探索》2002,(1):79-81
据史籍记载 ,我国人民至少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在西沙群岛开拓经营。明末清初专门讲述海上交通的专书对西沙群岛的鸟粪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民国政府沿续并发展了晚清政府的做法 ,加强西沙群岛的开发建设 ,对开发西沙群岛鸟粪资源采取了有效措施。抗战前 ,民国政府开发西沙群岛的鸟粪资源 ,主要采取地方政府直接开采和中央及地方政府批准商人承办开采的形式。抗战爆发打断了民国政府对西沙群岛的正常开发。抗战胜利后 ,民国政府对光复后的西沙群岛鸟粪资源的开发 ,采取了谨慎的、在政府组织协调下的有计划的大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