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女大学生吕静在一次义务献血时意外发现,一起生活了19年的父亲竟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那么,她的亲生父亲究竟是谁?她是否能找到生父?他们之间又会演绎怎样一种结局?  相似文献   

2.
他们恋爱的理由是什么?他们如何定义爱情?他们的择偶标准如何?作者与一群大学生在网上展开了一场关于爱在大学校园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狄更斯、阿加莎·克里斯蒂……他们曾经写下过世界上最脍炙人口的戏剧、小说和诗歌,他们大多是举世闻名的小说巨匠和文学泰斗,然而在他们天才的背后,到底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4.
《职业》2012,(28):104
为什么有的人日进斗金,而有的人却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为什么有的人一言九鼎,而有的人却人微言轻?很多人在他们的专有领域有着卓越的才华,但他们却缺乏一种能够将自身价值传递给上司、传递给社会的东西。拥有更高的身价,是每个人的  相似文献   

5.
从一种旧的行为模式转变为一种新的行为模式,需要不断实践和练习,需要双方都有克制力和宽容心。他们是相爱的,也是忠于婚姻的。可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心中都郁积了太多的痛苦和委屈。妻子恨他怯懦,凡事没有主见,像个缩头乌龟;他恨妻子尖酸、刻薄,总是伤他的自尊,即使他躲进“乌龟壳”里,她也不放过。他们的矛盾从何而来?相爱的夫妻为什么会势不两立?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品味高尚的精英群体,他们不仅对每一种美酒了如指掌,对佳肴、咖啡、雪茄也颇有研究。他们既是美食与美酒的“媒人”,也负责饭店酒单的编排、葡萄酒的采购以及酒窖管理,他们的年薪在15~40万元之间。神秘侍酒师的生活究竟怎样?普通人能否挑战这种酷职业呢?  相似文献   

7.
劳模,一个时代的偶像,人们曾对他们有一种心理尊崇甚至苛求。他们自己也曾有过强烈的神圣感,有的甚至被名声所累。他们的名字有的使我们激动,使我们崇敬,使我们羡慕,但也有的使我们扼腕,使我们鄙视。有的名字我们仍然熟知,有的我们却已陌生。于是,在新千年第一个劳动者的节日前夕,我们随机走向这些名字,试图以平视的目光去追踪这些曾经出类拔萃的人们。我们所看到的是他们日常的真实的一天,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是否快乐?他们是否还有困惑?  相似文献   

8.
山东籍的东北人开始大量地南归故土,已经无从考证具体的时间。但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这在东北至山东的各条道路上,正在成为一种潮流。烟台、济宁、肥城、泰安、威海等山东省几乎每一个城市和乡村,都会有山东籍的东北人或者他们的后代在故乡开始了新的生活。在祖辈们曾经走过的路上,不仅仅是开垦了北大荒的农民在回流,还有生活在城市的人也加入了回流的队伍。他们回流到了哪里?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村到乡镇,或者城市?从城市到城市?在故土,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这些,引得我们去关注  相似文献   

9.
私人保镖的出现正日益受人关注,但作为一种缺乏法律规范的地下行业,保镖的职业生活对公众而言还是陌生而神秘的,甚至不少人把保镖看成“打手”。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除了承受巨大的风险,他们还有哪些常人难以了解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人老了,给子女留点什么?是金钱、物资,还是高尚的思想品德?这确实是为人父母者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古往今来,在爱子问题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与方法:一种是"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即教导子女循规守法,不让他们走向邪路。一种是"遗子黄金满籝(箱笼)",即留给子女大量财产,让他们坐享其成。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已经证明,前一种爱子观对子女有益,应当提倡;后一种爱子观对子女有害,应当摒弃。所以,许多明智的父母都把"教子以义方"当作一种美德,认真践行。陈毅在《示儿诗》中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太监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是诡计多端、腐败堕落的坏蛋还是足智多谋的军事专家、政治顾问?抑或只是一个很不错的朋友?答案是:他们全都是,又全都不是。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对他们的描述充满了矛盾。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幸福?”“你幸福吗?”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的心中能够唤起一种美好的感觉吗?我曾经问过一些人,他们觉得那是一种十分空洞或者使人感到肉麻的感觉。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也有这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马各 《职业》2009,(28)
今天的人们需要什么?需要一种精神.今天职场需要什么?需要一种力量.在新中国60年的伟大征程上,建设者们用心血、用智慧甚至生命,又铸起了一座镌刻着英雄模范名字的丰碑,让我们大声地念出他们的名字:雷锋、王进喜、张秉贵、邓稼先、林巧稚、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许振超、宋鱼水、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一百位,一千位……他们是职场上的榜样,国家的脊梁,是我们心中永远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面对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仇人,他们整整憎恨了7年,然而他们也将仇人的女儿视若亲生骨肉抚养了7年。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这对平凡夫妇超越了仇恨?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经济大潮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下,诗歌越来越被边缘化,诗人们也几乎在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而今,他们的现状如何?他们在于些什么?还写诗吗?他们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由独立的创作状态和精神上的宁静富足?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些年来寻找走访了不少诗人,其中有“崛起的诗群”中的代表人物,也有近些年涌现出来的诗坛新锐。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人享受着三口之家的甜蜜单纯、丁克家庭的悠闲浪漫甚至单身贵族的潇洒自在时,他们也正在失落着一种集体生活的乐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现在提起来,几乎都有一点怀旧的意味了。  相似文献   

17.
爱情中什么最重要?是爱最重要吗? 很多姑娘这样天真地认为. 但可惜,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渣男,叫“纯爱型”渣男. 譬如像徐志摩、胡兰成这样的男人,你说他们对哪个姑娘是没有爱的呢?没有爱能写出那样情真意切的文字,能为人生为人死为人付出一切?  相似文献   

18.
骆潇  刘艳霞 《职业》2007,(34):36-37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带着和朱自清一样对时光飞逝的慨叹,职场人又迎来了一年的尾声,他们收获了什么,失落了什么,又在期盼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利用网络聊天软件与别人聊天的时候,说的一句"在吗",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初衷是什么?其目的何在?对于所问的"在吗"有什么作用?而"在吗"?这句话本身有什么特点?对于听话人来说,他们在收到"在吗"这一信息时的想法是什么样的?对这些问题,本文欲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这些语言的要素阐释。  相似文献   

20.
爱情取决于人的能力,爱人和被爱都是一种技能,可以学习,可以增进。《奋斗》中的主角是一群80后的年轻人,他们自我、自信,甚至有些自负、自私,却又敏感、单纯而善良。他们在大学毕业时的呼喊诠释着年轻的激昂:"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爱情和奋斗有关系吗?是起点还是终点?是动力还是目的?是满足还是负担?也许,爱情的苦辣酸甜只能在感动中得以体会,那是一个充满了想象与超脱现实的生命体验。纵观全剧,这群年轻人时时为了爱情而奋斗,又在奋斗中找到了爱的真谛。从最开始的一见钟情,到历经风雨后的相知相扶,他们奋斗着,诉说着80后的爱与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