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红娘我,笑哈哈,说成一对心开花,我是快乐的小燕子(老蜜蜂),忙忙碌碌不在家,东奔西跑我不累,我把爱情的种子撒……”这是刘国英老人自编自唱的一段话,也是她27年来每一天的真实写照。从当年的“小燕子”到如今的“老蜜蜂”,刘国英老人以一颗善良、无私的心为3148对单身男女牵上了姻缘线,被人们誉为“超级红娘”。  相似文献   

2.
交流     
说起读书,我很后悔开始得太晚,也很庆幸自己在两年内读了大量好书。每当我走到图书馆大门时,就能深刻地感受到横幅上的宣传大字“一个城市因为读书而受到尊重”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交流     
郭沫若先生曾为某大学图书馆的题词:“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寥寥几字,却道出了读书的三种不同境界。人人都在读书,但读书的境界却不同。怎样才算较高境界的读书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我想是对这个问题的最确切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我的读书     
平生三大爱好:书、大自然和西方古典音乐。我这里只谈读书。 很难设想一个写书的人不读书。我的读书是“作家”这一职业决定了的,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几十年形成的一种爱好,可以说是一种“书瘾”。每天不读几页过不了日子。  相似文献   

5.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此天下父母之心自古皆然。然而,过去只是“望”而已,现代社会,尤其是都市社会的一大新景观是——父母陪读,直接介入其间了。陪孩子读书,其中自有诸多甘苦,天下父母怕是各有滋味在心头。就说我吧,儿子今年才一年级,可以说其读书生涯@炯u开始,而我  相似文献   

6.
1 10岁那年,我整天考虑一个重大的问题。 终于在一天傍晚对全家人说:“我和紫萱很早住在黑暗的海洋里,我俩在水里漂着。”爸妈用怪怪的眼神瞪着我,他们总是不懂我的心。我看见盘子里的花生米,抓起两粒“噢,我俩就像花生米一样大。”  相似文献   

7.
我很怕爸爸,特别怕爸爸教训我时的“雷声”。 早上,当我睡得正香甜的时候,爸爸的一声“炸雷”就会把我惊醒:“快起来!去读书!”晚上,当我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的时候,“雷声”又在我耳边回响:“快睡觉!”我的老天爷呀!一年365天,差不多天天都这样,爸爸的“雷声”什么时候才会消失啊!  相似文献   

8.
常有人问 :“退下来了 ,在家干什么?”答曰 :“读书。”我退休后有个心愿 ,就是把过去想读而无暇读的书读它一遍 ;再把过去匆匆浏览而心留遗憾的书重读一遍 ;还想把那些感兴趣的新版书也及时地读一遍。什么经济理论、人物传记、文史资料、要人回忆录、小说散文等等 ,全依个人的兴趣来读。再加一二十种报纸杂志 ,这样除了早晚散步外 ,天天关在房里阅读 ,也会紧紧张张 ,有时还感到时间不够用。如果无书 ,我真不知何以打发后半生的岁月。女儿见状 ,笑曰 :“爷爷比孙儿读书还用功 ,孙儿上学不好好读书 ,爷爷年纪一大把了 ,却还在用功。”女儿的话使我惊醒 ,自己的一生不也是弄颠倒了吗?年轻时需读书明理却未能多读书 ,退而颐养不做事了 ,却又苦苦读书 ,说起来难免尴尬。但又想 ,这并非自己的过错 ,而是社会使然 ,时代使然 ,历史使然。在旧社会 ,对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来说 ,读书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何况在我要读中学的时候 ,正是日寇铁蹄蹂躏神州之时 ,中国之大放不下一张书桌 ,怎么读书?全国解放了 ,我应该上大学 ,可又在洞庭湖畔做着与自己的年龄、知识不相称的土改工作组长。其后政务缠身 ,运动频繁 ,无暇读书 ,只能以干代...  相似文献   

9.
感受华山     
田北 《老人世界》2010,(2):39-39
“自古华山一条道”。西岳华山的奇险,素有“天下第一”之称。当地朋友告诉我,从前他们上华山,大都在傍晚出发,手把电筒,一路埋头攀登,所谓“眼不见心不怵”,以免在“石前万丈陡,崖直耸云端”的景象面前胆怯生畏,回心出峪。爬到山顶住一宿,第二天看完日出再下山。这时,心怵也好,腿抖也罢,总得回去吧?慢慢往下移吧,峭壁陡绝处,转过身子,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人有三乐:闭门读佛书,开门迎佳客,出门寻山水。这刚好是我向往的人生境界,也是我对未来日子的打算。对于豪宅、名车、盛宴、美女,我不存觊觎之心。我想要的是一种淡泊朴素的生活,在宁静中,让灵魂安详地找到他该去的地方。人到中年,一如季节到了秋天,该是删繁就简的时候了。读书、交友、远游,这三件事足以使我的人生快乐而充实。 先说读书。读书是眼睛在吃饭,吃进头脑里,滋养着精神。人不吃饭就没有了体力,不读书则荒芜了精神。我对于好书的兴趣,一如对于各色美味。我善待自己的生命,也用心守候自己灵魂的家园。 一本好…  相似文献   

11.
少年时家贫,我只断断续续读了6年书,便跟随父亲种地糊口了。成年劳累,忍饥挨饿,苦难不堪,但却泯灭不了我对读书的向往和憧憬。父亲见我整天念叨着要读书,无奈地半是劝告半是斥责:“不是不想供你读书,而是没有钱,你就死了这份心。等来世转生到有钱人家,你再读书吧。”他说得悲凉,我听着伤心。贫苦人家,万事艰难。妈妈不无爱怜地说我:“你生在穷人家,就是穷苦的命。”但我不认命,总想着有一天要改变它。1949年,家乡解放了,我一家脱离了苦海。这年,我满怀翻身解放的喜悦,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我受到党的教育,立志为解放全中国而…  相似文献   

12.
理解 《当代老年》2007,(10):20-20
老伴爱好广泛,读书、写稿、琴棋书画无一不爱,我常调侃他像个“社会活动家”,他倒能借题发挥,说能称得上“家”的人,身边该有个好“秘书”。  相似文献   

13.
刘瑜 《女性天地》2014,(7):38-38
我的博土毕业论文淅淅沥沥写了三年,终于快要答辩了。三年来,我慢悠悠地在图书馆、家、河边公园、咖啡馆之间晃。左晃晃,右晃晃,一天写几个宇了事,跟给公社干活挣工分似的。虽然晃晃悠悠,可是三年来,我不辞辛苦地跟人宣称我在“赶论文”。每当有人问我:“忙什么呢?”我就理直气壮地说:“赶论文呢。”  相似文献   

14.
“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是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作家协会为纪念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推动我省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而联合举办的一项大型文学活动,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我省全民文化素质,在第1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特举办“读书成就梦想——第四届‘我的读书故事(赵州桥杯)”’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  相似文献   

15.
毕竟是从小爱读书的好孩子,我以前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占座位自习。来美国工作以后,读书的时间少了,但也还会经常到社区的图书馆去翻翻书,顺便借两本回家看。那么多年来,图书馆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怀念心元     
我今年100岁,我的爱人潘心元烈士,离开我已有67年了。心元1903年出生,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创阳县委书记、湖南省委委员,红3、4、6、13军政委.总前委常委等职。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离汗优裕的家庭,不怕抛头颅洒热血,直至献出28岁年轻的生命。心元与我结婚14年,而我们共同生活的日子加起来不过年把,但他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每当回忆起和他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我就热泪盈眶,激动不已。1920年,心元在长沙岳云中学读书,接受进步思想,认清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决心投身革命。他经常在校刊《卿云))h以“斯人”为笔…  相似文献   

17.
常有人问 :“退下来了 ,在家干什么?”答曰 :“读书。”我退休后有个心愿 ,就是把过去想读而无暇读的书读它一遍 ;再把过去匆匆浏览而心留遗憾的书重读一遍 ;还想把那些感兴趣的新版书也及时地读一遍。什么经济理论、人物传记、文史资料、要人回忆录、小说散文等等 ,全依个人的兴趣来读。再加一二十种报纸杂志 ,这样除了早晚散步外 ,天天关在房里阅读 ,也会紧紧张张 ,有时还感到时间不够用。如果无书 ,我真不知何以打发后半生的岁月。女儿见状 ,笑曰 :“爷爷比孙儿读书还用功 ,孙儿上学不好好读书 ,爷爷年纪一大把了 ,却还在用功。”女儿的…  相似文献   

18.
苦难的童年,读书是她的奢望1937年,7岁的孔英和大人们一起挣扎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她每天拾柴、捡粪、打猪草,起早贪黑地干着活。这时候,孔英最羡慕的人,莫过于村头小破庙里读书上学的那些孩子。别人能读书,孔英却不能,每当她躲在枣树底下远远地看着那群孩子读书认字时,她的心里就直想哭,她对着高天飘飞的白云说:“啥时我也能成为一名小学生?”奶奶疼爱孔英这个小孙女,可一提到读书时,奶奶就直摇头:“你大伯、二伯的几个男娃将就着能识几个字就不错了,女娃家,读书识字有啥用?”能给孔英以希望的,只有那位身材瘦高的老师了…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     
《中外书摘》2014,(2):82-82
一学生想去清华大学,不料迷路了。幸好遇见了一位文质彬彬、挟书而行的老教授。于是学生问道:“请问,我怎样才能去清华大学?”教授想了想,语重心长地道:“读书,只有努力读书,你才能去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20.
大四塔中人     
老天连着阴了十几天,然后开始下雨,秋天的雨和春天的雨奇特的相似,而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一直下一直下,我开始想家,想高原秋天蓝到发紫的天空以及凛冽的风,但我仍然希望能留在空气污染达到二级的北京,等待也许永远不会到来的机会。 ‘你是在逃避现实逃避成长逃避责任。” “没有目标,所以只好继续读书,再花三年时间让自己长大!” “多么奢侈的成长,时间就是金钱呢……” 我们这一届人似乎格外的不知道想做什么,可我总觉得是应该知道的。从很小起已被无数次问过:长大想干什么?小时候好像是知道的,等真的长大了,反而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