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哲学原创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对原创及其普遍认识条件即思维操作方式的意识。有三种形式的新知 :经验、规定的认识、反思的认识 ,而只有其中反思的认识在实质地添加普遍理论知识并且是精神的主动创造的成果。原创属于反思的认识 ,是对事物存在的普遍本质和统一原理的积极构造。问题意识具有内在批判结构和方法阐明作用。创立一个新型问题意识也就获得了思维的新起点和新方法 ,从而奠定了哲学原创的基础。哲学原创的合法形式是综合式前提批判亦即先验批判。这种先验批判要求必须跳跃式地暂时超脱具体的问题对象而从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最高概念开始 ,然后逐次推进。其中的“跳跃”构成一个问题转化情境 ,由逻辑批判与先验决断来完成 ,而接下来的概念构造在先验决断的引导下表现为一场持续的从普遍到特殊方向的先验批判。先验批判内在地产生出哲学原创的自律机制和有效性规范。  相似文献   

2.
崔平 《河北学刊》2005,25(5):34-40
当前中国学术界存在的粗放高产和伪学术现象的内在原因是缺乏关于理论构造有效性的标准,相应地,学者缺乏自我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在这种条件下,即使有良好的社会学术环境,也不会产生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成果。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是进行关于理论认识的先验批判。通过先验批判可以清理思维合法前提即合法内容和合法形式,明确作为学术创新的形式有效性尺度的理论构造标准,从而规范学术研究行为,提高学术创造水平。本文对一种能够完成理论构造标准反思任务而不同于康德的新型先验批判进行了纲要式的元哲学筹划。  相似文献   

3.
观念有效性的判据是反思意识所操持的存在概念 ,而这个存在概念只能来源于意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因此 ,对意识存在普遍形式的分析正是寻求使一个观念有效的普遍条件的道路。就普遍形式是意识经验的逻辑前提而言 ,这条道路是一种先验思考。而前提批判的彻底性要求 ,逻辑地规定它应当具有无前提性的怀疑论起点 ,并且 ,由揭示存在形式这一任务所决定 ,必须由之开始进行内在构成分析 ,从发掘一种意识存在形式的零散构成要素到综合而确认关于这种意识存在形式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当代哲学陷入了意识哲学形式下的形而上学与后现代旗帜下的怀疑主义之间的僵局,其焦点在于存在构成是否具有确定性,而争执的有趣特征在于,正是现代意识哲学的工作平台———现实经验存在———含有后现代主义可以插足对抗的逻辑裂隙,即内容特殊性观点下的一切哲学思考都必然被推入变动不定处境。后现代主义正是从内容层面坚持怀疑主义的。怀疑主义所导致的消极相对主义破坏认识秩序,钝化人的认识力量,必须给予理性反击,以重新确立人的真理信仰和认识上的严肃态度。其核心任务在于辩护存在构成的确定性。这需要并只有进行先验批判才能完成,因为先验领域才具有抗御无限变动性侵蚀的能力。但康德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先验哲学难以切中存在问题,不能被承袭而用作反击当代怀疑主义的武器。只有对意识的存在所进行的先验批判,才能使形而上学超越现代意识哲学而完成对认识确定性的解释和论证,最终驱散具有消极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幽灵。  相似文献   

5.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4,24(2):20-26
在理性精神的再生产过程中,尽管充满思辨色彩的先验批判不是最直接的,但作为一种原理却无疑是最根本的。如果这个深层结构中的诸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其他一切的经验批判在根基上就不会变得真正牢固起来。针对目前学术界对先验批判的一些疑问和批评,表文从先验批判的概念问题、先验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先验批判话题本身的意义、先验批判作为学术批评的合法性、先验批判与道德批判的关系、先验批判与意志独断论、先验批判与思想生产的关系以及先验批判的实践意义等八个方面阐释了作者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6.
关于先验批判的回应与阐释(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4,24(1):18-23
在理性精神的再生产过程中,尽管充满思辨色彩的先验批判不是最直接的,但作为一种原理却无疑是最根本的。如果这个深层结构中的诸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其他一切的经验批判在根基上就不会变得真正牢固起来。针对目前学术界对先验批判的一些疑问和批评,本文从先验批判的概念问题、先验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先验批判话题本身的意义、先验批判作为学术批评的合法性、先验批判与道德批判的关系、先验批判与意志独断论、先验批判与思想生产的关系以及先验批判的实践意义等八个方面阐释了作者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7.
崔平 《江海学刊》2013,(1):5-13
虽然经验和思想史构成诱发原创提问的意识环境,但是在经验和思想史与原创之间随即表现出一种辩证式转折,即经验具有发展出经验思维方式的内在动力,而思想史在其纯朴的自然存在状态下,会惯性地依据自己曾经占据的逻辑普遍性而主张相对原创思维的思想前提地位。然而,经验思维方式和思想史的自身逻辑局限都根本背离原创目标,从而消极地异化为经验引力和思想史引力。因此,理性如果想要拥有进行原创认识的可能性,就必须批判和限定经验思维方式,并且同步进行删除思想史内容的逻辑普遍性的操作,以便还其在原创认识中应有的被动认识对象身份,消除它充当原创思维框架的本能冲动。  相似文献   

8.
康德把哲学反思提高到先验的水平,并在自我的构造性与对象的被给予性的张力关系中呈现出先验反思的界限。这种界限在康德之后被不断突破,使得近代以来强烈的征服意识、抽象的自我意识以及执着的对象意识发展到极致。通过分析先验反思中各种关系的不同层次,揭示其历史发展的内在困境,现代哲学观念变革所固有的开放的参与意识、充盈的存在意识和显现的世界意识就清晰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关于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在马克思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即:在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中构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系统,同时在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丰富和发展初步完成的哲学革命的成果,最后在这两种互动的批判中基本完成经济学革命并使哲学革命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完善。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启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学说的整体性实际上包含着对后人研究和发展其哲学的一个最为根本的方法论要求——从其学说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和发展其哲学。为此,就必须形成由批判理念、问题理念和时代理念构筑而成的跨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10.
每一种哲学都内在地蕴涵着一种特殊的哲学思维方式。而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家几乎也都希望自己的哲学能够为人们提供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指引。西方哲学史是一部批判与创造的历史。同样,批判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哲学发展中也有着特殊的表现形态。批判的思维方式作为哲学思维方式中持续的、巩固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成为其不断变革的内在动力。以批判的思维方式为视角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是我们今天进行哲学思考的一个必要的切入点,也是中西哲学实现融通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1.
人们通常关注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而忽略其辩证特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深入理解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通过深入研究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和辩证特性,我们不仅揭示了康德先验逻辑中所蕴含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以及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被人们忽略的先验逻辑中的实践和辩证法内容,而且还展现了蕴含在康德先验逻辑中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辩证法批判和实践转向的具体内容及内在困境。这些无疑对于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切实深化马克思辩证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丰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具体内容是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12.
徐赟 《人文杂志》2003,1(1):23-26
马克思有两次重大的理论转折一是存在论上的由近代哲学向当代哲学的转折,即在哲学的穿透中抵达到生活本身的生存论,它内在地要求自身在与现实的接触中,以一种新的哲学样态割断它同旧哲学外在形式上的联系,由此引起了马克思理论活动中的另一次转折,即由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折.通过后一种转折,马克思现实地彰显和内在地展露出新哲学的革命本性.  相似文献   

13.
张涪云 《理论界》2013,(2):134-136
本文试图依据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的"先验演绎"的论述,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对其中认识活动中的想象力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康德想象理论的特点,并认为康德的想象力理论不但"承前",并且对而后西方认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后"作用,从而挖掘康德哲学中想象力理论与现代哲学尤其是现象学之间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4.
探求认识的可能条件这一认识批判事业,合乎提问逻辑而应该坚持下去直到取得足以安然面对理性的结果。胡塞尔现象学的悲剧根源仅仅在于现象学方法相对认识批判目标的逻辑缺陷。在现象学方法的机智简捷外表下面隐藏着的,不仅有现实操作上的笨重,而且还有夸父逐日式的惨烈。其实,现象学方法和理念的逻辑意蕴已经启示着某种逻辑思维的方向,至少并未根本封闭逻辑思维的可能性。胡塞尔试图用现象学方法追求的意识哲学,完全可以通过设计一种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案来实现,此即具有彻底前提批判逻辑形式、能够直接切中普遍意识存在的演绎方法。这种也许被讥以陈旧过时的经典方法,不但蕴含着能够满足现象学方法哲学追求的逻辑品质,而且提供完成认识批判的逻辑保证。  相似文献   

15.
先验与经验之争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转型的主线索,并关乎合理性与合法性之争、理性与非理性之争,从中折射出前黑格尔与后黑格尔哲学家走出先验与经验之争的陷阱的努力与苦恼;黑格尔批判与改造了唯理论与经验论及康德先验哲学在先验与经验之争上的做法,通过经验的辩证法和概念的辩证法之伟力,尽显了人类精神的本性,打通了唯理论与经验论及康德哲学在先验与经验、本体与现象、认识与对象之间的屏障,恢复了人类认识的自由与权利,消解了不可知论、二元论、怀疑论、独断论,但是黑格尔自己却又陷入新的局限;先验与经验之争的焦点就在于如何获取科学知识的最终确定性,也即究竟是思想(理性)还经验(感觉)能够成为知识的可靠的来源及检验标准,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最终高于逻辑证明,脱离生活世界一味追求逻辑上的绝对前提,追求绝对的逻辑普遍必然,其本身就是一种虚假的问题;对于先验与经验之争陷阱的构成及其中所隐含的逻辑抽象之陷阱的构成及危害的分析与反省,我们不禁要问:哲学究竟是思想陷阱(的设置者),还是走出思想陷阱的向导与消解思想陷阱的勇士呢?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呢?这就关涉到哲学的性质与功能问题以及对哲学(活动)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论证上的分析方法的局限,在"概念分析论"中,康德分离了本该统一处理的两个问题,即范畴的确定及其"权利"的证明,从而显现出结构上的不妥当性:在缺乏先验演绎结果支持条件下而"抢先"确认先验范畴.相反,应该适应理性批判的认识可靠性和完备性要求,将意识存在作为入手点而采取综合方法展开对悟性存在的理性分析,最终达到在整合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问题中实现对范畴的发现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外在批判"为根据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批判由于其"外在性",被证明是一种无根的、独断的和独白的,以否定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归宿的批判.要克服哲学批判性的这一深层困境,就必须克服"外在超越"的哲学前提和思维方式,在保持哲学超越性视野的同时,消解其外在性及其由此所带来的抽象性与独断性,实现从"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换.在实践哲学的范式内,马克思以一种辩证的方式理解哲学的"内在"与"超越"的关系,从而实现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使哲学的批判性真正成为了内在于现实生活同时超越现实生活的真实力量.由此,哲学批判的主题和内容不再来自于先验的理论原则而完全来源于生活实践;哲学批判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现实世界的裁决和评判,而成为生活实践的内在环节与推动力量;同时,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集中体现在了哲学批判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功能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想象力、先验统觉、先验范畴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康德有关先验想象力的思想。笔者指出: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强加于想象力一方面造成想象力的先验合法性与经验性现实运用的两分,从而使想象力无法成为形成认识的最终原理和根据。另一方面使作为纯粹主体的先验自我实现了在分裂中的统一。先验想象力之所以无法突破先验统觉、先验范畴的“规则框架”,在于康德哲学未经反思的前提:其对实体化的纯粹主体之现实性———形式逻辑的“一”及由之确立的纯粹先验性不可置疑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探讨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问题。 一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对于认识主体来说,存在着一个认识结构和思维结构问题。康德认为,人认识客观世界先验地有一个认识结构,它把感觉材料组成知识。认识的普遍必然性是认识的形式——知性范畴和时空直观使然。这点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主义批判了近代先验规范性的基础主义预设,但却由此走向了对先验建构性的拒斥.劳斯认为工具性实践与世界的因果互动产生了科学实践的规范性,但又和被重构了的先验哲学一道,试图证明产生于科学实践之中规范性仍可以作为某种"准先验参考系"而成为批判性反思的对象.因此,科学实践哲学也具有解放性的认知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