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12年夏季在重庆永川举办的教育部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上,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性质得到再次界定,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文学、人类学、历史学、符号学、教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跨学科的讲述与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2.
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于2012年8月6日~12日在重庆市永川区茶山竹海举行,此次研讨班让这些锐意创新的学者走到了一起,对所有的学员来说,是一个打破牢笼解放思想的过程,也就是感悟反思、提升本土文化自觉的历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人类学成为西方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艺术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等研究异彩纷呈,展示出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给各交叉学科带来的极大创新。那么,当人类学与文学相遇,二者的碰撞与结合可能给文学研究带来什么样的新异局面呢?下面以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⑦(以下简称《教程》)一书为例,谈谈文学和人类学结合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中,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的互惠——小议列维—斯特劳斯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他对人类学与文学关系的有趣而深刻的思考。张玉《关于"四重证据法"之学术考察——从国学到文学人类学》是对叶舒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文学人类学:理念与方法,共刊发四篇文章。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的学术伦理》指出的是,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萧兵《文学人类学:一种生存方式》以亲身的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为"文化大传统研究",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所引发的热烈讨论的成果。叶舒宪《文化大传统研究及其意义》一文重新界定大小传统,指出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的划分带有殖民主义/精英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0,(1):I0001-I0001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叶舒宪《戏剧文学的救灾解难功能——〈俄狄浦斯王〉与(窦娥冤〉对读》旨在探讨传统社会关于灾害和禳灾的神话观念,以希腊和中国的经典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展开文学人类学的跨文化透视,  相似文献   

8.
2011年5月,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结合会议"文学向人类学的转向"的主题,回顾了人类学转向的源起与历史,展示了转向过程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肯定了人类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科学与文学关联的角度关注"人类学写作"问题,讨论写作的人类性和人类写作性;提出"人类学写作"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文本呈现,是人类文化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1,24(5):144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导言对栏目的宗旨做了明晰的说明。本期的主题为"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其一为(英)卡伦.阿姆斯特朗著、叶舒宪译的《神话的史前史(公元前20000~4000年)》,对神话的定义及不同时代的神话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其二为叶舒宪《西王母神话:女神文明的中国遗产》,  相似文献   

11.
郭明军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5):14-18,30
文章记录了作者在2012年高等学校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的学习心得,分别对高研班上叶舒宪教授的现代性反思与人文学科的人类学转向、重估大传统与多重证据法,徐新建教授的文化表述理论,彭兆荣教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生养制度"保护和仪式理论,王明珂教授的移动的田野、两种历史心性等理论以及赵毅衡教授符号学的相关概念作了一些思考和回应。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不过相比较史学而言,文学领域的人类学转向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章以文学人类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释、文化诗学对人类学知识的借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移植等个案为例,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进行了考察,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转向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正本期"文学人类学"栏目以"神话观念决定论"为主题。神话观念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化从大传统向文字书写小传统的演进,神话观念的变革体现出如此的总体趋势,即从虔诚的大传统神话观念信仰者,走向大传统神话的驱魅,以及小传统新神话观念的再造和编码。叶舒宪《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R.B.奥尼安斯著、王蓓译《〈欧洲思想起源〉导论》和瓦尔特·伯克特著、吴玉萍、宋琦译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人类学教程》的意义大大地超出了教材的范畴,是一部奠定文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著作;《文学人类学教程》最突出的创新和主要建树,就是文学人类学新研究范式的建构.百年来,虽然有不少近现代学者探索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学研究,但是明确作为一种整体新研究范式的提出,确实是由叶舒宪完成并由《文学人类学教程》集中体现出来的.对什么是“文学”本体论的反思和建构,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从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到“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叶舒宪以他倡导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完成了一种对国学传统方法的现代衔接与更新.从这些角度看,《文学人类学教程》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0,23(2):I0001-I0001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一组文章:叶舒宪<<阿凡达>与卡梅隆的"人类学想像">、刘慧<<阿凡达>:博取东西,再造神话>、王婧<"繁华落尽见真纯"--电影<阿凡达>中伊娃原型的神话学解读>,他们透过光艳的视觉冲击和神奇的想像,对电影<阿凡达>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解读,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敏锐.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0月3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舒宪教授和该校校长户思社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揭牌仪式由该校中文学院院长张保宁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继"语言学转向"之绪,对学界知识观和研究范式转向与更新产生重要影响的,无疑是人类学。人类学给20世纪人文思想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相对于哲学、史学乃至科学知识社会学已经开展的"人类学转向"之成就和学术史意义的讨论,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学术史和思想史意义的讨论和认识相对滞后。在科际整合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中具有根基性的人类学,与文学的碰撞与交叉整合将带来何种新局面呢?中国文学人类学如何借助"人类学转向"的知识大变革背景和内在学理,突破百年来的学科本位主义限制,重建可替代植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话语的"人类文学"观和学术伦理,取决于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普世性建构及其可操作性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竹栏目的主题是"神话历史",这是对之前两期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他的<神圣言说--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从早期文字的使用中,寻觅来自口传文化和宗教神话观念的三组关键词--"告"(诰)字组与"各"(格)字组;"假"(嘏)字组.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正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收录4篇文章,分别来自探索夏王朝都邑的一线考古学者和文学人类学学者。文章主要从四重证据法所倡导的第四重证据入手,聚焦新问世的以出土玉器为主的夏代文明展,从玉礼器玉兵器及其与青铜器的关联,加上甲骨文汉字"國"的造字表象作为二重证据,综合审视相当于夏代纪年范围(即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华夏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情况。具体包括叶舒宪《从汉字"國"的原型看华夏国家起源——兼评"夏代中国  相似文献   

20.
2011年5月,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结合会议“文学向人类学的转向”的主题,回顾了人类学转向的源起与历史,展示了转向过程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肯定了人类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