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方式趋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必然性,介绍了理论界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达成的共识,借鉴国际国内相关经验,提出了农村非正规金融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成本差异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供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量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是由非正规金融来提供的,理论界在早期的研究中多侧重于研究非正规金融消极的一面.但是,基于成本差异条件下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借贷行为决策模型却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是供给者和需求者各自最大化其收益的均衡结果,具备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支持正规金融发展的同时,不能一味压制非正规金融,而应该不失时机地合理引导和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非正规金融,已逐渐成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融资渠道。然而,就非正规金融的减贫效应而言,则至今缺少准确、有效的评价。为此,本文立足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了非正规金融减贫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采用中国农村省域面板数据定量研究了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村贫困发生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比正规金融有更强的减贫力度。为实现农村减贫,需要从非正规金融发展、农村财政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通过构建金融发展对贫困减少影响机制的计量模型,利用中国1980—2005年的时序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发展、金融波动和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有利于农村贫困减少,但是影响很小,并且对农村绝对贫困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2)金融波动不利于农村贫困减少;(3)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少也没有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快对农村正规金融的改革,同时积极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尽早建立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和谐共生的农村金融体系,减少金融波动对农村贫困减少的不良影响,为改善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大量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是由非正规金融来满足的。本文从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政府对此所制定的监管和金融政策是有缺陷的,而非正规金融在此却具有独特优势,进而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是合理的,并就此对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炯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2):30-33
在厘清非正规金融的含义、阐释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效应.其正面效应是:弥补农村正规金融资金供给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品种的多样性;有利于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聚农村闲散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其负面效应是:经营管理较为混乱,经营风险较大;容易引发纠纷,影响社会稳定;较高的贷款利率加重了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负担;阻碍农村富余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冲击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业务,影响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要发挥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让其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出,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象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取缔它,而应持辩证的观点,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阶段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大多依赖非正规金融的客观现实,文章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非正规金融与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和非正式制度可以相互融合。所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非正式制度与传统,妥善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促进正式金融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人为秩序与自发秩序之间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正规金融在世界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金融现象,就我国而言,农村特殊的经济文化环境、农村金融体制缺陷以及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它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提高了各参与者的福利,具有效率增进的性质,但同时其特定的经营模式也导致其发展与扩张的动力和空间不足.因此,当前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存在的合理性证明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设计操作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与具有官方背景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相比,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制度效率,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私人治理机制,这有效地解决了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与道德风险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理进行理论剖析有助于揭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存逻辑之谜。研究发现,信息传递与村庄信任机制、动态及关联博弈过程、灵活担保方式、强道德约束等因素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有效运作提供了稳定的制度构件,但外部经济条件的转变会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治理机制带来不利冲击。  相似文献   

11.
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替代与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信贷市场一般表现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分层市场"结构特征。由于各自的特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存在着"替代"与"互补"的关系。有效地发挥两部门之间的"互补"关系所产生的"垂直效应"可以扩大农村信贷供给。在Jain模型的基础之上对"互补"关系进行细分,认为互补关系分为具备"垂直效应"的互补和不具备"垂直效应"的互补。通过分析得出:降低正规金融的利率以此缩小两部门之间的利率差距是有效实现向具备"垂直效应"转变的途径。这对于有效地实施现阶段及今后我国各种农村信贷补贴政策,缓解农村资金紧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共生关系现状及深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不只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还可以形成一种基于各自核心专长的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构建和深化这种共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共生单元自身的盈利水平和发展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农村金融的整体功能。当前,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在共生合作中还存在着共生模式不完善、共生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正向共生环境营造不力等问题,影响到共生效应的发挥。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共生单元质量,积极改进共生收益分配机制,全面营造动态正向共生环境,不断改善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共生能力,巩固和深化二者共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3.
2007年8月海南农信社省联社的成立,标志着农信社新管理体制框架基本成型。为更好地促进下一阶段农信社改革及整个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该文在分别对农村合作金融存量与增量作出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农村合作金融"存量改革难"与"增量发展受阻"的深层原因,并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的退出、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收缩及职能的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滞后 ,使得我国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 ,而非正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又由于自身固有的缺陷以及政府的打压而难以有所作为 ,农村金融体系呈现萎缩状态 ,不能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 ,一方面必须调整正式金融安排的结构 ,对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 ,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 ;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 ,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 ,使非正式的金融安排能够有效发挥补充和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在于公共商品范围不清、层次不清、上下级政府职责范围不清、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公共生产机构不受农民约束、公共商品成本分摊等几个方面。减轻农民负担应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合理的农村公共商品供给机制,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16.
深化农业金融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小,农户融资成本高昂,农业保险严重滞后,农户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不健全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互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设施和信用环境,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国外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农村教育的发展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全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通过立法和政策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政府提供农村教育的经费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农村非正规教育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