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庭坚的作品结集于南宋.《山谷诗注》是传世名注本.黄庭坚词一卷附于黄所编《山谷别集》.其词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今据词题及词作内容留下的线索,参证宋代有关历史文献资料,试为编年考证.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诗集注》卷九有《题伯时画顿尘马》(刘尚荣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23页)绝句一首.另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作《题伯时顿尘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诗云: 竹头枪地风不举,文书堆案睡自语.忽看高马顿风尘,亦思归家洗袍袴. 诗集注者任渊将此诗编在元祐三年(1088):"是岁山谷在史局,其春东坡知贡举,山谷与李公麟等皆为其属.……而《顿尘马》有‘亦思归家洗袍州’之句,为试院处作无疑."其后黄(瞀)《山谷年谱》亦说:"先生有此诗真迹题做《辗马》.今观诗句乃云‘忽思马欲顿风尘’,则是《辗马》无疑.蜀中见有石刻."(《四库全书》本)南宋孙绍远所编《声画集》、清代吴之振编《宋诗钞》、今人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均从此二人之说.但黄(瞀)仅就山谷亲书诗歌题目而云,并未说看到诗歌文本的真迹,不能据此说明此诗为黄庭坚所作,《年谱》提及的"蜀中石刻"情况也较为模糊,亦无法证明所刻定为山谷诗.  相似文献   

3.
作为宋人注宋诗的典型代表,任渊校释的山谷诗内集和后山诗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它大大发展了以《文选注》为代表的集部校释方法,撰年谱,重系年,释今典,明诗意,论诗法,重校勘。在宋诗宋注中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对此后的诗歌校释、评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歌注释往往包含一个以大量实例印证和体现作者诗法理论的过程.以惠洪为首的诗论家常常将黄庭坚"夺胎换骨"的方式限定为借意与借事,将"夺胎换骨"的对象局限于前人的诗句,任渊的<山谷诗集注>在大量诗句的注释中证明,"夺胎换骨"的方式还包括反用、自造新词、古今典参照而出新等,"夺胎换骨"的对象还包括除诗歌外经、史、子、集各类前人文献中的语句,从而更全面地体现了黄庭坚一贯倡导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新变精神,对某些诗论家将江西诗派"夺胎换骨"讥为"剽窃"的理论是一个有力的否定.  相似文献   

5.
一年谱为人物传记中的一种编年体例,但是年谱最初并非传记,后来逐渐发展为编年与传记二体的人物传。年谱之名,始见于郑樵《通志》卷二十一“年谱”,列于“氏族略”前,它是由谱牒发展而来的。两《唐书》“经籍”、“艺文志”均著录:贾冠《国新皇太子传》,入于“谱牒类”,《宋史·艺文志》入“传记类”。自宋以后有按年记一人事迹、著作的书,称为年谱。其大抵为门人属吏记其师、长一生事实,或考古人著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约17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辩说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元稹诗文编年新探──《元稹年谱》疏误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计 2 4首 ,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具体诗文之后 ,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 ,然后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 ,并列举编年新探及其理由 ,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 ,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宋代“以才学为注”的阐释学方法出现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宋人“以才学为诗”,诗歌文本阅读障碍极大,本朝人注本朝诗就极有必要;二是知音说和前贤注疏佳作的影响,使宋人也希望通过对本朝诗人诗集作注以达到“立言以不朽”;三是孟子“以意逆志”的尚意阐释学传统及宋代经学阐释学的影响,使来人觉得诗可以解.通过对宋代流传下来的任渊等人的注本考察可知,宋代“以才学为注”极为成功,这既有功于作者,又有益于读者,还深刻地影响了清代诗歌阐释学.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题落星寺岚漪轩》诗云:“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绝妙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此为山谷名作,选家所必录。潘伯鹰《黄庭坚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采录此诗,末二句注云:“各处房屋好象蜂巢,各开了窗子。而到处都用一枝枯藤烧火煮茶。”拙著《黄庭坚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0年版)、《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江西派诗选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均采录此诗,注解亦沿用潘说,谓末句意为“到处都用一根枯藤烧火煮茶”。其他宋诗选本,如钱仲联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北宋洪州分宁人(今江西修水),是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文学艺术家,尤专于诗道。他不但与苏武并称“苏黄”,而且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代表了宋代诗歌的主要特色,有人贬斥黄庭坚诗歌晦涩难懂,语言生硬模糊,令人费解。担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同一性,缺点从另一面看就成为优点,诗歌的模糊令人费解的同时也能够带来含蓄蕴藉,飓尺千里的审美境界。同样道理,我们从另一角度也将看到黄诗独特的审美艺术,以及与唐诗的主要区别特征。黄庭坚诗歌的独特审美艺术,体现在他的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注…  相似文献   

11.
<正> 苏轼与黄庭坚建立的友谊,曾对促进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发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故明人查仲道称苏黄“风节行谊,铿轰一时,炳耀千古”(《山谷全书书后》)。考察苏黄行谊及其文化影响,将有益于探寻宋代文化的发展轨迹,有益于研究宋代文化模式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一、施顾注本之价值 南宋宁宗年间,施元之、施宿、顾禧合撰的《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编年体苏轼诗注本,简称《施顾注坡诗》。该书具有不容忽视的版本价值和资料价值,这可从四方面加以论证。 一曰编年胜于分类。自南宋至清,流传最广的苏轼诗注本是《百家注分类东坡诗》。此书有宋、元所刻二十五卷本及明、清流传的三十二卷本,二者皆以类相从,编收苏轼诗。《施顾注坡诗》乃按年编次,更为合理。清儒考订苏诗编年,颇有建树,都是以施顾注本为基础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诗文的系年历来是勾描谱主生平的重要基础 ,《元稹年谱》的著者虽然对元稹的诗文下了不少的工夫 ,但被随意编年的诗文仍然不少。本文以元稹生平为序 ,逐条一一标示《年谱》编年有误的诗文 ,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的理由 ;说明《年谱》编年缪误的原因 ,扼要列举笔者的编年理由以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的行踪和生平 ,为读者正确理解元稹的这部分诗文提供可信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列举《年谱》对元稹通州任内诗歌编年疏误约七十余首。全文以元稹通州任内的时间为序,逐条标示《年谱》编年疏误的诗歌,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的理由;然后笔者说明《年谱》编年缪误的原因所在,扼要列举正确编年的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通州任内的行踪和生平,以及元稹和白居易通州江州唱和的真实情况,纠正了《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关于此事的错误记载……为读者正确理解元稹的这部分诗歌提供了可信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是黄庭坚诗集中少见的两首具有特殊个性和特殊风格的七言绝句。宋代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不少宋诗选本都选入了这两首诗,并对其中的一些疑难词句作了注释。然而有些选本对於这两首诗的第二首,即:“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后两句的注释,或者语焉不详,或者不够恰当,因而不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诗的涵义。例如: 钱锺书《宋诗选注》“可惜水势不大,没有波浪”。(《宋诗选注》第一一三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潘伯鹰《黄庭坚诗选》:“可惜在楼上,不能正对着洞庭湖的水面;不然,在白波万顷之中,看君山青青的峰峦,气象还要好”(《黄庭坚诗选》第六三页,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  相似文献   

16.
“夺胎换骨”之我见熊一坚黄庭坚是北宋大诗人,他的诗在有宋一代影响很大,但人们对他的诗以及他的诗论毁誉参半。“夺胎换骨”,就是黄庭坚受到人们抨击的“罪状”之一。此说始见于宋僧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无意,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作者为其新著《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所作的导论。主要说明:《康南海自编年谱》的本题为《我史》,系康有为在日本所写;从手稿本来看,不存在着光绪二十一年本;由于康有为的独特性格及其在日本的尴尬处境,《我史》的内容多有粉饰之处。  相似文献   

18.
郭知达《杜工部诗集注》 ,郭知达序、《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说是九家注 ,但经过实际考察 ,可以发现注家有二十家左右 ,注中尚有伪东坡注。《杜工部诗集注》很可能是利用黄希、黄鹤用以补注的《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一类集注本重新增删、组织、撰写而成。就集注的简要与准确而言 ,堪称宋代之冠冕。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7,(2)
清代杜诗未刊评点序跋是稀见的杜诗学文献,蕴含丰富的诗学理论。杜注论方面,反思"千家注杜"所存在的过度阐释与注释讹误,认为"诗有待注而豁然者,有不须注而渊然、一落注而反索然者"。编年论方面,肯定编年乃"知人论世之要诀",又认为编年"不可泥信者亦多"。渊源论方面,切论杜诗"导源风雅"、"兼收博采",又详析杜甫诗论俱本《文赋》的诗学渊源。创作论方面,强调作诗以"学"始,以"悟"终,认为"选诗与看诗异,看诗与作诗异"。鉴赏论方面,视诗歌为"灵物"、"高物"、"深物",强调"惟癖则所研入深,所领略独"。这些理论真实再现了杜诗经典化、理论化进程的原始面貌,也凸显了清代学者杜诗批阅的实践感悟与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关于谢月兆生平的两个问题奚彤云谢月兆是南齐“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对后世颇具影响。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近人伍叔谠先生《谢月兆年谱》①及郝立权先生《谢宣城诗注》②已有初步考证。当代学者在伍谱、郝注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研究,如陈庆元先生《谢月兆诗歌系年》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