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隆庆六年神宗即位后,出任内阁首辅。万历元年至十年间(1573——1582),他发动并主持了一场震撼朝野的政治改革,挽救了明朝的危局,赢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被誉为“救时宰相”。他所创行的考成法,既是他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起点,同时又是它的高峰。研究张居正的考成法,是研究和把握张居正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一、考成法的由来和内容张居正的考成法是在明代考察官吏制度混乱不堪、弊端丛生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2.
韦庆远 《学术研究》2005,(5):98-103
潘季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卓越的水利专家之一,他的政绩还涉及吏治、民生、赋役改革等多方面.他于明朝中期被委派到当时最复杂难治之地的广东任巡按御史.在任期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大力整顿吏治,连续查办了潮阳县知县蔡明复、海丰县县丞朱杰、博罗县知县舒颛三人违法乱纪、贪黩殃民的三大案件,震撼了广东官场.而他巡按广东期间最大的贡献,影响也最深远的,是推行"均平里甲法",它是张居正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法"赋役制度的前身.正是由于潘季驯在广东推行"均平里甲法"的成功,才有了万历初年张居正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条鞭法".  相似文献   

3.
在明朝,出现了一次比较著名的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年)于万历元年起为内阁首辅。他面临着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由于土地兼并和隐蔽日趋严重,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入不敷出;由于武备废弛,以致南倭北“虏”交相为患,严重威胁着明帝国的生存。造成上述严重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吏治败坏,官吏苟安,贪污贿赂盛行,法度陵夷。张居正决心进行改革,并以考成法促其改革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清官政治”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理想政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尽管有清一代对吏治无论是从舆论宣传上,还是在治理整顿中,都十分重视,但贪腐已然成为晚清官场的政治常态。“吏治”问题也就成为当时清廷上下共同关注的紧迫问题。李秉衡作为晚清著名的廉吏与疆臣,他对如何整顿吏治,有着自己的看法与实践。甘、章两参案,就是其整顿吏治政治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在明朝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改革中,神宗之母李太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万历初年“主少国疑”,内阁又与司礼监发生权力之争的动荡局势下,李太后提拔、倚重冯保和张居正,罢黜高拱,建立起由她主政的内阁与司礼监协调一致的体制,稳定了政局,为张居正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其二,信赖、支持张居正,全力进行改革朝政的事业。李太后不仅赋予张居正处理军政事务的大权,使其拥有推行改革的权威,而且在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和攻击时,也态度鲜明地支持张居正,粉碎一次又一次阻挠改革的逆流。此外,她在教育、管束万历小皇帝,使其保持对改革的热情和支持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不过,张居正病逝后,明神宗掀起“黜张”活动,否定改革时,李太后却表现出缄默、纵容甚或支持的态度。这是由封建统治者只重权位,不顾信义,以及无法长期忍受改革所带给她们的种种限制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赵阳 《理论界》2009,(9):122-124
明代万历年问的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一次著名的革新变法运动.张居正改革创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但随着张居正的逝世,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通过对张居正改革成功和失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7.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入阁,万历初年(1573—1582年)起任内阁首辅。他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张居正变法是和王安石变法齐名的。下面试就这一事件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一、张居正变法的历史背景张居正一生经历了明中叶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正是明朝社会矛盾空前严重的时期。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8.
西汉王朝的统治,到了武帝末年,已经危机四伏,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几乎重蹈亡秦旧辙。然而秦朝短命,二世而亡,汉武之后却出现了昭宣之治,汉祚得以延长将近百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我以为,除了其它原因外,昭、宣之世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方针,并为贯彻这一方针整顿吏治,选用“良民吏”,是个基本原因。汉宣帝刘询长自民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他在位二十五年间,竭力安定社会,整饬吏治,力求解决武帝末年以来的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从而一改武帝末国家“盛极而衰”的局面,使汉代社会出现了“吏安其职,民安其业”的小康局面。本文拟就宣帝在吏治整顿方面的特点及作用试作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9.
晚清清流派整顿吏治清议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咸、同三朝吏治腐败,即便是出现过所谓的“同治中兴”,可换了个新的光绪朝,却也是旧况如故.面对现实,连上谕中也不得不承认:官吏中“因循怠玩怙过饰非者亦正不少”,“文武各员,相习成风,吏治兵事,安望日有起色”①.正是因为“天下吏治之坏,至近年而极”②,向以上疏言事、评议时政、弹劾贪鄙而煊赫一时的清流派③才在他们的清议活动中提出了一系列呼吁整顿吏治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虚龄10岁即位,为了把他培养成尧舜一样的贤君,内阁首辅张居正制定了以学习为主,以视朝理政为辅的皇帝养成计划。日讲、经筵学习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和写字、对联等文化知识,阅读本朝前代帝王处理朝政的文件和语录,培养执政能力。张居正还主持编写了《帝鉴图说》、《世宗御笔》等教材,重视提问和讨论,在共同探讨中培养道德,增长学问。这些安排在李太后、太监冯保的支持下,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翻开《明史》,人们就会发现,一代名相张居正居然与宦官冯保相联合,而且配合默契、荣辱与共、自始至终。这在明代确实是比较特殊的历史现象。对于这个现象,人们虽不断探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来,只有将这个问题置于万历十年(1582)以前的200余年历史中去纵向考察,才能有更圆满的解答。隆庆初年(1567—),张居正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这时他虽踌躇满志,欲以宏图大展,但此时的明朝政局已较前有  相似文献   

12.
张居正是明代后期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于万历初年出任内阁首辅,从此,十年柄政,“慨然以天下为己任,”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在改革中,他知人善任,“博搜英俊,”“旁求贤哲,共熙帝载”。这对于推动改革成功,拨乱反正,“起衰振隳”,“弼成万历初年之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明朝自朱元璋立国,经二百余年,至万历时,已是国势衰颓,江河日下,犹如一座“将圮而未圮”的大厦,“其外窿然,……而中则蠹矣”。政治上,内阁纷争,朋党倾轧,搞得“政多纷更,事无统纪”。经济上,财政窘困,捉襟见肘,国用日绌,入不敷出。军事上,北有蒙古进扰,南临倭寇侵犯,边患丛生,连年不已。明王朝危机四伏,已到了“积习沉病已久,非痛惩不得挽”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13.
<正>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别号太岳,祖籍风阳定远,其先祖张关保是朱元璋起义军中的一名士卒,明朝建立后因军功授归州千户所世袭千户,加入湖广军籍。张居正的曾祖是次子,不能世袭千户,便从归州迁到江陵入籍,因此,湖北江陵便成了张居正的原籍,所以他也被称之为张江陵。隆庆元年  相似文献   

14.
徐光启的军事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光启不仅是我国明代的科学巨人,而且是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活动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三月——四十七年九月,上疏言“正兵”。二、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通州、昌平练兵;三、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崇祯四年十一月,守城制器。  相似文献   

15.
记明万历四十八年平价米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是年为明万历帝朱翊钧死的一年,万历帝死于这年七月,他的儿子光宗朱常洛即位,九月改元泰昌,不到一个月即行死去,熹宗朱由校即位,以明年为天启元年,一年之中换了三个皇帝。这是明朝的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混乱,政治极端腐朽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万历帝溺爱郑贵妃所生的幼子福王朱常洵,要废光宗朱常洛,在这一年里,接连发生了“梃击”“移宫”和“红丸”三大案的宫廷政变。当时把持朝政的,有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所组成的阉党,又有以赵南星、左光斗等为首的东林党,彼此之间,互相倾轧,争夺政权,弄得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因之  相似文献   

16.
王建,字光图(公元八四七年—九一八年),许州舞阳(今河南)人。出身低微,先世为饼师,年轻时曾以屠牛、盗驴和贩私盐为业。为避官府追捕,逃到武当山寺庙隐藏,和尚处宏见他“骨法甚贵”,劝他“从戎、别图功业”。公元八七○年后,他投到忠武军节度使处当兵。因他“机略拳勇,出于流辈”,“从讨王仙芝有功”,不久就被选拔为“列校”。韩符元年(八七四年),二十八岁的王建随从忠武军节度使进攻黄巢义军。广明元年(八八○年)二月,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奔四川,王建被整顿勤王队伍的  相似文献   

17.
林则徐为我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与爱国者,他一生历官十四省,其中在江苏时间近八年.先后任淮海道、按察使、布政使、河道总督、巡抚、两江总督等职.他任职内,努力整顿吏治、严禁鸦片、赈灾济荒,主张改革、办福利事业、重视农业生产等,政绩卓越,深受江苏人民的赞扬.(一)整顿吏治清道光二年(1822年)十二月,林则徐去江苏淮阴清江就任江南淮海道,不到一个月,便升任按察使,开始了江苏任内的宦途生活.当时,清王朝政治腐败,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土地,农民生活恶化,“盗匪”成群,社会秩序不稳定.对  相似文献   

18.
梁梦龙是张居正临终前推荐给神宗后日“可大用”的人物之一。隆庆年间的试行海运活动以及万历年间在蓟、辽的筑台、抗敌活动尤为后人称道,所著《史要编》更是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的史学发展,并对今天的史学研究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清一朝,二百多年,至同治,还有“中兴”之谓,实则江河日下,已是强弩之末了。国力日衰,官吏腐败,有朝臣痛奏曰:“设官本以养民,而今之州县,惟事朘削。……夫人品不一,各具天良,何至今而绝少奉公洁己者哉!”光绪元年公开刊行了一本《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其中论及“整饬吏治”、“参劾劣员”、“慎选牧令”以“共渡艰难”的章奏,竟达数十篇之多。有道是:大厦将倾,却还有一番撑持;成败由人,又当从吏治开刀。山高皇帝远的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整饬吏治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清末政府倚重的权臣。他不仅廉洁自律,还致力于整饬吏治,提出了一套整饬吏治的思想和原则,并付诸实践。张之洞整饬吏治的思想和实践,既对当时腐败黑暗的官场产生了一定的纠弊之功,也为我国当今整顿干部工作作风及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和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