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同一时空里,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分别写了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开掘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宝藏,是发展世界文化的需要。因此,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一直被后来人所关注。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上,观点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首先,他们的认识方法是一致的。他们都一分为二地看托尔斯泰;认为托尔斯泰的创作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学说是反动的。普列汉诺夫认为和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生活在一起是愉快的,而和思想家的托尔斯泰生活在一起则是“可怕”的。列宁也评论道:“做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做…  相似文献   

2.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创作了许多“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给人类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革命导师列宁对托尔斯泰十分重视。他在1908—1911年间先后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七篇专门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在这些光辉论著中,列宁对托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对老子思想非常赞服,其思想主张中也有与老子思想相一致的地方,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俄国的老子”。但托尔斯泰与老子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他的思想与老子不可能完全等同。虽然他某些对文明、科学、禁欲的观点等似乎与老子相同,但深究之后则会发现,其出发点与目的地都与老子有所不同。托尔斯泰是以悲天悯人情怀为俄国的民众寻找出路,而老子则更致力于为统治者们探求最有效的治国之道,他们对社会进步的否定和对禁欲的推崇中体现出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4.
“未来的长篇小说应按照托尔斯泰而不是按照普鲁斯特的方向发展。”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个现代作家以现代观念描写托尔斯泰时代的作品,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某种参照。在这一观念下,现代作家一方面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认识社会,另一方面则应比自然科学家具有更睿智的社会观察力。  相似文献   

5.
一列宁在一九○八年九月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对这句话中的“善于经营的农夫”,如何理解?他们的阶级属性和在俄国革命中的政治倾向如何?  相似文献   

6.
思辨历史哲学对历史过程统一性的大量论述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观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体性”观点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蕴含终极意义和内在联系、各阶段依次演进的整体;以维柯为代表的“共同性”观点则着眼于从各个历史单位独立的发展进程中概括出某些一致的方面。他们的“历史统一性”都归结于某种形而上的基础,如“天意”或抽象“人性”等。马克思认为,到资本主义时代才形成整体性的“世界历史”。在此之前,历史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各历史单位中社会关系的共同性,其基础在于人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前夕,茅盾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茅盾仍怀念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毛主席的诗词就是在以革命斗爭为创作泉源的前提下批判继承一切优秀文学遗产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9.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是刘持生教授生前为西北大学中文系学生授课的讲义。这部讲义给各届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得到普遍的崇重与珍爱,应当说是“良有以也”。1991年初,西北大学出版社在刘先生作古8年之后将其正式出版,决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为高校教育劳瘁一生的渊博学者,而是因为他们坚信,《史稿》是一块蕴含丰富的“和氏壁”,它对我国先秦两汉文学的研究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换言之,出版此书的着眼点,在于保存文学遗产,特别是保存对研究文学遗产独具真知灼见的遗产。《史稿》以先秦文学为主体而兼及两汉,又附录魏晋,形成一个似不周备、似不匀称的格局。这无疑是历史造成的一宗永久憾事。因为博大精深的刘师,“不轻著述”,生前无意将《史稿》付梓,而晋宋以  相似文献   

10.
文章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与托尔斯泰艺术观点的不同。一方面认为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极易造成对艺术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主张对托尔斯泰的观点作更广义的理解,即托尔斯泰所谓“感情”,包括喜怒哀乐等心理感情,但又不局限于此,我们还要注重从其中发现“诗性”。   相似文献   

11.
一、商品生产存在条件的层次 何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长期以来,经济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生产的条件。”与此直接对立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我认为这两种典型的观点都没有为这一问题找到准确的答案,因为他们忽略了商品生产存在条件的层次。 商品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具有历史和暂时的性质。究其根源,在于商品生产这种形式只是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  相似文献   

12.
华国锋同志在十一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化要繁荣发展,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推陈出新的方针。”这一光辉论述,正确地阐明了党的文艺政策,同时也为我们在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的问题上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四人帮”肆意践踏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的正确原则,  相似文献   

13.
“四人邦”是一伙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衣的阴谋家,他们装得比谁都“左”,时刻在窥测方向,妄图“冲破一些缺口”,达到他们的反革命目的。这些年,他们在资产阶级法权这个问题上,大造反革命舆论,搞乱理论是非,制造思想混乱,诋毁按劳分配原则,破坏革命和生产。这是他们推行反革命的政治纲领,进行篡党夺权罪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他们在贩卖这些反革命黑货时,总是打着“反复辟”、“总结苏联历史经验”的旗号,因而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险性,在深入揭批“四人邦”的斗争中,必须彻底揭露和批  相似文献   

14.
盛世才,在中国近代史上,割据新疆,立王称霸,以祸新惊人,枉杀无辜闻世。对盛世才这一历史人物,如何作一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论断?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对待历史问题,无论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都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论断”。遵循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本文试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出发,对盛世才的出身、思想及行为作一简论。  相似文献   

15.
传奇简论     
传奇文自唐代产生以来,一直是通俗小说作家和剧作家刻意经营的艺术形式,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在这丰厚的文学遗产中,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传奇佳作,还为我们总结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以“奇”为美的文学理论。“传奇”是个流变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正因为“传奇”的概念几经变化,致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1828—1910)、契诃夫(1860—1904)曾作过多次评论。这些评论见解在当年曾发生较大影响,其所持的文艺批评原则及其著名论断,至今对于我们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托尔斯泰有真诚与粉饰的两面 在一九二八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有一些革命文学倡导者,在国外文艺思潮影响下,曾经“称托尔斯泰为‘卑污的说教人’”,指斥托尔斯泰因推行人道主义,“剥去政府的暴力,裁判行政的喜剧的假面”的“很不彻底”。对此,鲁迅颇不以为然。在鲁迅看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社会党虽然主张通过和平合法手段实现社会主义,也并不讳言自己是改良主义的政党,但他们的改良是“克服”资本主义的改良,这种彻底改良就是革命。因此,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应称其为“革命的改良主义”。还说,对此,应当尊重各国社会党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王道”、“仁政”是孔孟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他们最高的政治理想。两千多年来,从孔孟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从蒋介石到林彪,也都把自己装扮成“暴政”的反对派、“王道”的鼓吹者和拥护者。历史上真有超阶级的“王道”“仁政”吗?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在《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这篇杂文中深刻地指出:“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倘  相似文献   

19.
论“西进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认识“西进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这是自十九世纪末“西进运动”结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史学界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但是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迄今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 美国史学界普遍的观点是:欧洲移民到达之前的美洲大陆,本是一块“无主荒地”,即所谓的“自由土地”;欧洲移民的进入美洲,乃是“人类占居美洲的过程”;①而美国向西部的不断扩张,则“是对已经属于美国领土的土地实行合情合理的、有秩序的”占领.②因此,“西进运动”是“和平的”移民垦殖运动,具有单一的“地理开发”性质.同时,他们还片面地夸大这种“地理开发”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从五十年代开始,苏联史学界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专著和论文,提出了与之根本对立的观点.他们强调指出,“西进运动”是美国统治集团和奴隶主阶级推行扩张主义的产物,是赤裸裸的殖民侵略活动,具有单一的殖民扩张性质,因而它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积极的历史作用.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于偏颇.前者抹  相似文献   

20.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无论是中国的林语堂还是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他们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挣扎于东西文化的夹缝之中,徘徊于两种文化的选择之间。对于站在俄罗斯古典文学之巅的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曾这样说道:如果不说明托尔斯泰与东方的关系,那么,他的传记是不完整的;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的林语堂则是不中不西,却又中又西的“一捆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