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女性视角的角度论述了萧红的长篇小说《马伯乐》,认为《马伯乐》对传统观念中的“大丈夫”形象作了彻底的否定和消解;它是萧红独特的战时生活体验的抒写,在艺术上也充分显示了一名女性作家观察生活以及表述方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萧红居港期间创作了两部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三个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和一个口述小说《红玻璃的故事》,可说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涉及重写短篇题材。这一独特现象为人们考察萧红居港期间的创作自觉意识及其民族性思考提供了解读的空间。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对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中的有二伯和磨倌等形象进行了再造与重写。在小说重构过程中,萧红游走于情感诗意与理性概括之间,叙述视角、立场和表现主题亦发生相应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萧红居港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她如何执着于作家姿态的独立性,而成就了她在居港期间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肖红以《生死场》蜚声于中国文坛,并以《生死场》奠定了她明丽,清新中蕴含着粗犷的风格,使她的创作,别具一格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园地里。对肖红《生死场》的成就,文艺界评论基本是一致的,但对《马伯乐》等小说的评论,说法并不一致。在有些文学史的课本里,认为肖红“继《生死场》之后写出的《马伯乐》和《呼兰河传》等似乎是在走下坡路了”。或者是说她在困居香港时期的作品,没有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气息,看不到“火热的希望”,“充满了怀旧的情绪,失去了她早期创作的光彩。”众说纷云。我们认为,肖红困居香港期间完稿的《马伯乐》等作品,有着她内心的苦闷之情,但并没有离开那个时代,仍可听到时代的声音,使我们仍然看到她关注着祖国人民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代后期,以“幽默小说家”的姿态登上文坛而引起世人注目的老舍,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作品问世以后,幽默讽刺作为一种鲜明的艺术特色,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创作中,成为他的作品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指出,在一些研究老舍先生创作的文章中,往往忽略他的幽默讽刺风格的变化发展,特别是在研究《四世同堂》这部全面而深刻地体现老舍先生创作风格的作品时,更不能不顾及这种变化和发展。这部作品,虽然仍保留着幽默讽刺的风格,但幽默由诙谐变得深沉,讽刺由温馨变得辛辣,而且冷静分析批判的成分明显加强。这种风格的变化,体现老舍先生创作思想的发展和对社会认识的深化,对加强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深化、丰富这种艺术风格意蕴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年作家赵国辉的《风筝的天空》(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艺术上有新意、思想上耐品味、审美层次较高的小说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宏图先生在此书的序言《关于呼兰河的故事》中,对作家和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笔者拟从另外视角略作评析。刻意描写感觉《风筝的天空》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刻意描写感觉.作家在呼兰河畔生活多年,他崇拜萧红,师法萧红的创作优点.萧红在小说创作上独树一帜,求新、求变、不拘一格,具有一种超前意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  相似文献   

7.
《孩子的讲演》是萧红创作中较为殊异的一篇小说。借助于对小说主人公情态和心理的分析 ,可以  发现作家自我的身影 ,这对于把握萧红的创作个性 ,进而透视其创作过程以及在整个左翼与抗战文坛的地位与心态颇有价值。同时 ,这一分析也留下了左冀与抗战文坛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的一位女作家,萧红与其他女作家一样,热切关注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命运,着力探索妇女自由解放的道路。从早期的《王阿嫂之死》到最后一篇小说词、城三月》,萧红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以女性为主角,妇女问题始终是她创作的中心题材。而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萧红对妇女生活和命运的表现也是独树一帜,颇具特色的。一萧红,一位幸运的作家,一个不幸的女性。创作生涯的一帆风顺和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反差强烈地结合在她身上。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使人迷们,令人叹息。然而,有一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妇女的不幸处境和痛苦,她…  相似文献   

9.
萧红从1933年在哈尔滨初登文坛,到1942年谢世搁笔香港,虽然只有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却留下了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由于时世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际,萧红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的情感脉络.本文仅就她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情感的变化,谈谈萧红作品在抗战前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肖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又是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个性的女作家。在30年代初到40年代初的10年间,饱尝 人生苦楚的她,带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辛勤笔耕,为世人留下了《生死场》、《小城三月 》、《马伯乐》、《呼兰河传》、《牛车上》等一系列风格独特的作品,成为引人注目的一 枝独秀。而对肖红的艺术成就历来众说纷纭,就如同对她的婚姻爱情一样,似乎谁也说不清 楚 。本文谨拟就肖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粗疏的论述。命运对肖红来说,似乎是不公正的 ,童年的不幸,浪迹天涯的痛苦,感情的欺骗,故乡沦亡,爱情曲折,英年…  相似文献   

11.
黄晓娟 《江汉论坛》2003,(11):118-121
萧红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的文化构成和文化影响也是多方位、多层面的.萧红不仅仅只是一个天赋型的作家,她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现象,她注意借鉴和吸收与自己风格相近、创作意趣相投的中外作家的创作经验,将借鉴别人的东西揉进新的意境,再造就完全个性化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2.
《蜕变》是曹禺抗战时期创作于重庆的一部话剧,作家试图通过该剧表现“我们民族在抗战中一种‘蜕’旧‘变’新的气象”并实现自己创作模式的转变。但事实上在《蜕变》中作家既没有成功地展现出人们生存环境蜕旧变新的真实过程,也没能成功塑造出蜕旧变新的人物形象,其创作模式的转变反而使其作品沦为政治思想的传声筒,以前作品中的那种诗意与美感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3.
萧红作品中的女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作品中的女权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她赞颂女性,在<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女性描写中,她称赞:女性的人品高尚,性格坚强、刚毅,不向封建道德观念与黑暗恶势力屈服,敢于同命运抗争;另一方面,她鄙视男性,抨击和嘲讽男性,如在<逃难>和<马伯乐>中,对她的这种思想体现得尤为突出,她觉得:男人貌似强大,了不起的样子,其实思想卑微、自私自利.男人不仅胆小、怕事,而且比女性懦弱、愚蠢等等.萧红笔下的这些男、女形象的刻画都充分反映了她作品中的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是近年来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一位华裔作家,她的作品在华人文学中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细读以及对严歌苓各类创作访谈的研究,分析了作家严歌苓的移民身份、女性立场以及民族集体的创伤记忆对其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和作品人物形象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较独特的作家。她英年早逝,但她的文章却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主要原因在于萧红追求自由创作的特质,形成了她创作的审美特征,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一、坚持站在个人生活积蓄及迸发的立场上写自我情感的体验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6.
仇立颖 《理论界》2012,(12):90-93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及创作意图有关,可通过作者使用的风格策略得以彰显。《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本文拟将《呼兰河传》纳入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框架,立足于回忆这一心理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投射,通过分析作品中两种风格策略———认知性辞格与副词"就"的高频使用,将《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与语言体制结合起来,以期对萧红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作出自己的概括:童真稚拙而不失成人理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作家萧红的文本内部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一特征源于反讽叙事。诸如《生死场》中场景的并置构筑了文本的丰富主题;《呼兰河传》中叙述者与童年、成年的"我"三种视角的杂糅使得文本内部呈现温情与荒凉的多重色调;《马伯乐》中悲凉而倔强的萧红面对世人冷遇不惜反叛自己成熟的风格,实践着对男性文本的滑稽摹仿,人物自身、仿本与原文本之间存在多重差异,重复的反讽成了笼罩文本的叙事动力与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8.
<正> 他们对自己自觉的创作经验感到荣幸,然而往往正是那些他们不愿谈论的部分反映或折射了他们的本质.潜意识提供了排遣不去的谵妄、苦难和死亡的主题,而意识则将之发展成文学.—韦勒克·沃伦聂华苓是一位蜚声海外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不多,但艺术造诣颇高.她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一朵小白花》、《翡翠猫》.她生长在祖国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创作生涯始于台湾、大陆分裂对峙的时期.她的创作风格不仅迥异于大陆的作家,在台湾作家群中也傲然独立.她的作品没有于梨华作品中的书卷气、学生味,没有白先勇作品中的贵族派头;她是台湾、海外作家群中唯一一个被战乱、国破家亡的厄运死死纠缠住的作家,直到创作的晚年她还不能完全摆脱一九四九年以前发生在祖国的动乱对她的影响,还对那段不能忘怀的生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探讨聂华苓创作中的这种独特现象无疑会给我们的理论研究增加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生命力需要时间的检验。新时期以来,在现代文学研究这片领域,发掘出不少风采独具的文艺人才。他们中不乏轰动一时如张爱玲者,但也有不关热潮却一直默默动人者,如本文将要谈及的萧红。作为一位富有才华却不幸早逝的青年作家,萧红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而她的作品具有的研究价值,尚非我们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所能概括。通过对历年萧红研究的考察,笔者发现,尽管众多研究者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萧红的作品及其作家本人做了许多独到的研究,并取得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人们对萧红的创作心态把握得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20.
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举世公认的讽刺大师,也是鲁迅受影响较大的作家之一。果戈理创作和鲁迅前期小说的创作思想是通过高超的讽刺艺术表达出来的,其大多数作品均是讽刺艺术瑰宝。本文试图将他们的共同点——讽刺作为一个艺术视角加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