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袁雪生 《学术论坛》2004,(2):172-175
20世纪西方文论在经历了“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之后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两大文论主潮开始了对人本身以及对文本“文学性”的探索 ,而它的深层转向———文化转向则将西方文论从占统治地位的内部研究走向了文化研究 ,由此重新关注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 ,并赋予了文本以开放的社会历史内涵 ,它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是一种深层的转向与历史的回归 ,具有时代的历史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文学研究文化转向问题所引起的争议,简要分析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各自所指和彼此关系,说明文学研究文化转向的阻力何在,对立的原因与实质是什么,为二者确立一个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文学研究文化转向问题所引起的争议,简要分析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各自所指和彼此关系,说明文学研究文化转向的阻力何在,对立的原因与实质是什么,为二者确立一个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近20年左右,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兴趣中心无疑由对一般性(generality)和普遍性(universality)的追索转向了对多样性(diversity)和差异性(difference)的重视。这也难怪,因为过去试图建立一种一般理论的努力,特别是在文学领域的此种努力,鲜有重视欧美“中心”之外的各种不同的文学和文化形式,也许斯拉夫地区,有时也包括了印度地区的文学、文化可以算是例外。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顺庆  蒋荣昌 《河北学刊》2003,23(5):96-102
近三十年来,西方大学文学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已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但此一转变的意义迄今未能得到阐明.此一转变实际上已成为如下历史事件的鲜明表征--随着消费社会的日渐成形,与符号化消费互为表里的多语言文学文本已经取代或正在取代以书写语言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文本的主流地位.文学语言、文学文本形态、文学的审美特性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根本变革,文学研究也已从其内部转向更深处,亦即已从传统的古典样式的"文学研究"转向以"文化研究"命名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赖大仁 《江汉论坛》2004,(7):115-117
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也正发生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并成为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对我国"文化研究"转向的背景与趋势、理论界对"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解与主张等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我国"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向,以及当今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所应当坚守的价值立场等问题进行探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艺学的"文化的转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世纪之交的文学发生了从“语言论转向”到“文化的转向”。这种变化源于当代社会生活的转型。在转向中 ,人们最大的疑惑是文学本体的消解 ,文学审美性的消失 ,这种疑虑是不必要的。当代文学的“文化的转向”既是历史的总体发展的大势所致 ,也是文学自身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因此 ,建设并进入合理的对话交往语境 ,关注和寻找“间”性 ,重建文学 -文化的公共场域 ,就成为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折使得文学理论获得了拓展 ,也遭遇了困惑 ,从而凸现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天然矛盾。这一矛盾来自文学与文化的差别 ,最终通向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的歧异。首先 ,文学传统主要寄寓于文学文本之中 ,表现为文本形态 ;文化传统则主要隐含在日常生活之中 ,表现为实际生活形态。其次 ,古往今来围绕着文学一直表现出建立学科范型的热情 ;文化却不仅不抱这种热情 ,相反地倒是反对生硬地进行学科设定的。再次 ,文学历来是作为象征符号、以象征形态间接参与社会历史 ;文化则在很大程度上转向了实践活动、以现实形态直接介入社会历史。这种种歧异决定着文学与文化不能相互替代、有所偏废 ,文化将继续存在下去 ,文学也永远不会泯灭。文学研究也不会因文化研究的登堂入室而被废黜、被放逐 ,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将文学研究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9.
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途径的借鉴各种理论资源去进行新的审视、新的探索以寻求合理的解释成为必然,这使得各学科之间广泛地交叉融合,促成了学术范式的当代转型.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倡导和人本主义思潮推动下,文化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地理学等空间学科,与日俱增地交叉渗透,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人文学科亦经历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场跨学科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算得上是一次重大的学术转型,以"空间"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当前的文化问题,已经成为今天介入生活、研究问题难以回避的逻辑起点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学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因素一方面促成了新的文化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成长,另一方面,也使新的文化、文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亦即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功利主义文学观消解了新文学对纯文学的超越性;个性解放的追求最终从关心个体的“立人”转向关心“群体”的觉悟和整个社会的“立国”。这样一来,“个人本位”就不知不觉地转向了“社会本位”;民主诉求同样遭遇了本质变异的命运,最终被民粹主义所淹没。鲜明的“中国因素”,使中国现代文学循着自身的逻辑由极具“现代意味”的启蒙文学逐步呈现出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