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胡大平 《求是学刊》2004,31(1):20-26
作为一种左派话语,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民主政治规划实际上是通过阿尔都塞和拉康等人的"反本质主义"逻辑把客观的"社会"存在改写成一种主观的话语空间而形成的价值立场,在其中政治的对抗性基础变成一种与社会条件无涉的个体对抗,政治本身变成一种霸权斗争(即话语争夺的斗争).正是这一原因,这种政治规划彻底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分、阶级斗争等核心理论.文章从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直接背景及其理论逻辑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语言学转向,指出它是西方左派摆脱自身危机的一种伦理突围.  相似文献   

2.
面对近几十年打造渐进政治过程中的混乱与碎片,厄内斯托·拉克劳的著作旨在将激进民主政治的构造之路理论化。从葛兰西那里借用霸权概念并用这个概念设计他自己的理论,拉克劳描述了建立民众政治身份的社会接合的进程。通过把民主政治重新定义为霸权的构造,拉克劳提醒政治行动者建构民主结构多元性工作的必要性,因为这对于任何解放政治的目标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民主的批判与政治的回归——论墨菲的竞争民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塔尔·墨菲在《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中提出激进多元的民主规划之后,继续展开自己的理论之卷,在其后的著作中,墨菲通过对罗尔斯、哈贝马斯、施米特以及社群主义的批判,阐发了审议民主的替代性模式——竞争民主。竞争民主是激进的多元民主规划的理想民主模式,墨菲通过对多元主义、政治、民主三者的连接,勾勒出了竞争民主的模式,试图为西方左派寻找一条自我救赎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不言自明的时间逻辑,获取了文学史长河中1917-1949这一个时段的管辖权,却以经意识形态过滤的"现代"标尺清除异己,把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排除在文学史体系之外.现行的文学史通过贬低晚清白话文运动,省略同时代非"新文学圈"作家的贡献,漠视北洋政府的作为,来建构新文学的发生地图,达到纯化、神化新文学发生史的效果.把现代文学史笼罩在新文学的霸权话语下,以新文学的"独家逻辑"来阐述1917-1949的文学发展,文学史多元共生的格局被肢解、简化,最终使得文学史的叙述仅仅成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后马克思主义学者巴特勒、齐泽克与拉克劳三人围绕着"霸权逻辑与现代康德主义"的争论把近代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推到了现代哲学的前沿,并成为现代政治哲学难以规避的棘手问题。他们之间所展开的对话和争论折射了现代政治运作中所蕴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张力。巴特勒和齐泽克认为,拉克劳有关霸权逻辑的"空能指"概念无非是康德主义的先天形式加经验内容的现代变种。拉克劳对此给予坚决的回击,并认为其政治霸权概念是一种具体的抽象,而非政治哲学中的康德主义的二元论。相反,巴特勒思想中还残存着诸多黑格尔的本质主义的成分,其"文化翻译"和"述行"等概念不但与其政治霸权的概念不冲突,反而更说明了其霸权逻辑的普遍性和有效性。西方左派的这一争论将有助于深化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金融霸权”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排斥、攻击的主要话题。在对“金融霸权”的研究过程中 ,发现许多学者把“金融霸权”的本质问题作为一个已知条件 ,继而对其加以批判 ,对“金融霸权”的本质研究论者甚少 ,这种学术现象反映出的是对“金融霸权”的盖棺定论。笔者以为 ,我们对“金融霸权”的理解和认识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政治与经济固然有着一定的联系 ,但政治绝对代替不了客观经济规律。所谓“金融霸权”的出现是金融领域中的一种金融现象或金融规律。本文以生态平衡理论为逻辑起点 ,客观阐述“金融霸权”存在的必然性 ,所起作用的双重性及各国对“金融霸权”所持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7.
王晓升 《求是学刊》2012,39(4):36-43
民主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一开始就和追求社会平等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它要用等同的逻辑来颠覆社会压迫.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背景下,传统的民主运动应该被改造为多元激进民主运动:既承认社会差别又要借助于等同逻辑来颠覆由社会差别所引起的压迫.如果激进民主没有多元性的约束就会走向社会的无序状态,乃至走向极权主义,如果多元性没有激进民主的约束社会就会走向等级结构.推进现代多元激进民主还必须借助于领导权,使这种民主运动真正有助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任懿 《社科纵横》2012,(3):124-125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文化霸权理论开启了意识形态研究的新局面,因而对这一理论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为主要研究路径,从其个人经历及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着眼,结合他主要的政治学法学思想,从文化霸权在东、西方语境下的不同内涵入手,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一理论在现代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新帝国主义"或"新帝国"论被视为一种应对冷战后新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政治思潮,是全球化加快推进、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演变的新形式和新阶段。它将当今世界各国划分为不同类型,并把"失败国家"看做最大的威胁;宣扬美国的强势地位,主张美国有责任发挥领导作用;认为传统的手段难以阻止新的威胁,主张采用"新帝国主义"手段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秩序;主张采取"双重标准",实施"先发制人"、"单边主义"战略。"霸权稳定论"和"民主和平论"是其两个理论基点。"新帝国主义"不仅适应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需要,而且为冷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控制和盘剥广大第三世界、攻击和颠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套理论和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女权主义首先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出现,它在为自己寻求理论合法性的过程中,经历了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的分分合合,最后作为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的一个组成部分,回归其政治性.女权主义作为漂浮的能指,与存在于社会关系中女性的从属地位作斗争,为女性身份提供链接,女性身份因此将获得一个全新的含义.女权主义能够以多种形式建构,存在多种女权主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美国霸权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从国际机制的角度解读二战以来的美国霸权。笔者首先从理论阐述国际机制与霸权的关系 ,提出机制霸权的概念 ;其次 ,从历史角度全面剖析美国霸权与国际机制的关系 ;最后 ,剖析冷战后美国单极霸权战略并予以评述、展望。  相似文献   

12.
后马克思主义拒斥传统的、透明的、统一的主体.拉克劳和墨菲把主体理解为话语立场的主体,主体是分散的、多元的,齐泽克则把主体理解为不能被符号秩序所整合的无意识主体.在此基础上,他们消解和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建构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这种理论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价值诉求,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以人类解放为主旨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是一种“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即高度关注经济领域对抗性的政治性问题,这是从经济和财产权的视角切入人类解放这一政治性问题的唯一路径.正是立足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马克思自身对于革命主体——“阶级”的建构.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在思考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术语时,拉克劳、墨菲在通向列宁、葛兰西的“思想墓碑”上错误地镌刻了瓦解“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的碑文,从而将“阶级”的思考从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上抽离出来并使其碎片化,以达到其在“资本主义民主”这一既定的前提下实现激进多元民主政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麦克·布洛维的学术实践与思想在中国社会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然而,其学术思想容易给刚刚接触的人一种割裂感,尤其是他从马克思主义旨趣到公共社会学旨趣的转向让人费解.按其智识形成历程,布洛维的学术成果可以划分为四部分,即作为"学术工人"的工厂民族志实践、反思性科学方法论总结、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作为"传道者"对公共社会学的提出与推广.布洛维的研究旨趣发生过两次转向,其一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分析层次的微观--宏观转向;其二是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向.贯穿布洛维学术历程始终的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关怀.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基点,反思性民族志是方法,实在的乌托邦则是方案,这些最终又统合于公共社会学所希冀的社会学家对于激进社会变迁的推动.从"学术工人"到"传道者",布洛维艰苦却成果卓著的田野研究与在世界各地推广公共社会学的努力使人钦佩,这也正是我们所有社会学从业者实践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流派,其历史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作为稳定的学术派别存在,具体地说,包括南斯拉夫实践派、布达佩斯学派以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新马克思主义;70年代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个体融入到西方学术界,但其学术创作仍然有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烙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通常意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70年代后欧美新马克思主义共同构成了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格局,其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色在于:其一,对马克思思想独特的、深刻的阐述;其二,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命运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设计;其三,对现代性的独特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6.
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实践派"著名代表人物--马尔科维奇提出公民个体、自治社会以及健全的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把民主建设单纯局限于制度或程序层面,忽视民主实践中的成熟个体以及公共领域建设,必然导致民主制度和实现民主的理想发生冲突.据此他提出了颇具创新的民主理论,这一理论由个体实践论、民主制度论和社会自治论组成,从另一视角为我们思考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7.
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逻辑及其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马克思主义作为非正统的、散漫的和具有颠覆性的话语,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可错性"、"核心在于方法"、"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自身"等基本理论立场,以反叛姿态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形式.不是其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判断和个别成果,而是其永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和自觉的理论意识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注入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结构性权力下的美国霸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一直存在着关于美国霸权的争论 ,本文主要是从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出发 ,根据冷战后的新形势对美国霸权作出评价。现实表明 ,在生产结构、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知识结构上 ,美国依然分别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从整体结构上来说 ,这种优势是更加明显的。美国的霸权有别于以往霸权所表现出来的强迫性 ,它更体现出结构体系制约的新特性 ,这也使得我们需要更好地去分析这种结构性权力下的美国霸权。  相似文献   

19.
科学地把握民主的涵义,是进行民主建设的首要条件和理论前提。传统观点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一种国家形式。伴随着人们对民主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民主的涵义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认为,民主是一个多元的复合存在,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要对其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民主的涵义,作为对民主本质的概括,必须适合平解释全部民主现象。这是对民主涵义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一种国家…  相似文献   

20.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影响为分析目标的新型学科,其各种理论范式对于主要调整公法关系的国际经济法提供有意义的解释功能,“霸权稳定论”即为典型。立足于“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框架,“霸权稳定论”对于当代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构建与运作、遵守与维护,及合法性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来自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路径。当然,“霸权稳定论”对国际经济法诠释张力的局限性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