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其中大部分的天然气以吸附态存在。为了探讨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天然气吸附能力和主控因素,对渝页1 井的岩芯进行了系统地采样,并做了孔隙结构和体积、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成熟度测定和等温吸附实验。实验测试结果显示,饱和吸附量VL 在1.253.90 m3/t,平均为2.17 m3/t;Langmuir 压力常数pL 在1.909.48 MPa,平均为3.69 MPa。饱和吸附量与微孔体积具有负相关,与中孔体积和宏孔体积具有正相关。粘土矿物通过对微孔和中孔体积的控制来影响页岩的吸附能力,石英含量通过对宏孔体积的控制来影响页岩吸附能力。有机碳含量对页岩的吸附能力主要由其较发育的宏孔隙控制,另外,还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有机碳表面的亲油性对气态烃较强的吸附能力以及气态烃在无定形和无结构基质沥青体中的溶解作用等。当Ro>2.0% 时,饱和吸附量与Ro 呈正相关,这可能与高成熟有机质中纳米级显微裂缝的发育导致宏孔体积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针对油田储层物性和流体特性,选择了具代表性的试验井组系统地开展了注富气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油藏适合开展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长细管实验确定的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最小混相组成(MMC)在实验条件下能与地层原油混相;长岩芯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在水驱含水98%后,实施混相驱可提高采收率15%以上。通过长细管模拟,确定油藏条件下(温度83.9℃,压力10.2MPa),液化石油气与天然气最小混相组成为37.1∶ 62.9。利用数值模拟对注入方式、注入量、注入速度及注入层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推荐方案为EOR 1井组为交替注入,注入量0.10PV,注入速度600m3/d(地下体积),注Ⅱ、Ⅲ层,采Ⅰ、Ⅱ、Ⅲ层;EOR 2井组为连续注入,各井组注入量为0.30PV,注入速度600m3/d(地下体积)。推荐方案预测可提高采收率14%~15%。从矿场实施先期效果来看,EOR 1井组有明显的超覆现象发生,混相效果变差,建议采取适当措施抑制气窜;EOR2井组混相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粘土矿物广泛分布于川中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各个层段中,是须家河组重要的烃源岩和致密砂岩储集层中的填隙物,对砂岩储集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岩芯铸体薄片鉴定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以及X–衍射仪等对砂岩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早成岩期形成的绿泥石薄膜抑制石英次生加大,有效地保护了原生孔,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自生伊利石在砂岩储层中将原生孔和次生孔分割成无数微孔,在降低有效孔隙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储层的渗透性,是造成川中须家河组储集层低孔低渗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生高岭石往往预示着次生孔隙发育区带,但在研究区分布有限,仅见于须六段。  相似文献   

4.
鄂西渝东地区位于川东高陡滑脱褶皱带和湘鄂西断块—基底断褶带的中间构造过渡带,变形程度相对较弱,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基于钻井、地表露头资料,应用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志留系宏观和微观储层特征进行详细地分析,并对鄂西渝东地区非常规气藏油气勘探前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龙马溪组主要包括黑色碳质笔石页岩相、深灰色(灰色)泥岩相和含粉砂泥岩相,发育粘土矿物粒间溶孔、长石粒内溶孔、石英粒内溶孔和微裂缝等微储集空间。建深1井和石柱冷水溪一带以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品质高、生烃潜力大,并发育斜坡扇砂岩和潮坪相粉砂岩,砂泥(页)岩储层微孔隙微裂缝发育。建深1 井为致密砂岩气藏,从该气藏特征和现有钻井显示资料分析,石柱复向斜、利川复向斜和花果坪复向斜完全具备发育致密砂岩气藏和页岩气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新安边致密油藏发现,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通过铸体薄片、压汞测试、测井资料和岩心观察等手段,结合生产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姬塬致密油藏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规模发育的优质烃源岩是致密砂岩油藏的基础,储层孔隙结构以微米级孔隙和纳米级喉道为主,其中高渗流能力的喉道是石油运移主要通道。由于毛细管力的阻碍,运移进储层的油水混合物未产生明显分异,在砂体中大面积、低丰度分布。研究区致密砂岩油藏主要受储层的规模及渗流性影响,勘探有利区集中在砂体连片发育的高渗透有利成岩相带上。  相似文献   

6.
下泥盆Siegenian 组砂岩储层是阿尔及利亚D 区块的主要勘探目的层。研究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勘探潜力的评价及后期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研究,块内砂岩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和少量的裂缝,原生粒间孔不发育,多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隙。孔隙结构主要为中小孔微细喉,储层物性较差,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到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成岩作用中以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次是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厘清陆梁隆起西部清水河组一段砂(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指导甜点储层的勘探,通过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并结合岩芯观察、物性及压汞分析,对清水河组一段砂岩和砂砾岩储层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认为,两种储层宏、微观特征差异明显。(1)砂岩储层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北西侧;砂砾岩储层主要为细砾岩和砂质细砾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北东侧。(2)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斜长石溶蚀孔隙为辅;砂砾岩储集空间主要是粒间方解石溶孔。(3)砂岩储层平均孔隙度14%,砂砾岩为11%,砂岩储层物性好于砂砾岩储层,但孔喉结构砂砾岩储层较好,以大孔偏粗歪度为主。(4)砂岩受压实作用影响较强,北部构造高部位的河道砂岩(如夏盐8井区)因埋深较浅,压实较弱、物性较好;砂砾岩储层早期受强烈的碳酸盐胶结作用而致密化,储层物性受控于断层发育处的溶蚀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氯化锌活法制备软锰矿-核桃壳活性炭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软锰矿投加量、氯化锌浓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因素对软锰矿-核桃壳活性炭碘吸附值以及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软锰矿的投加量占核桃壳质量的8%、氯化锌浓度为3mol/L、活化温度为550℃左右、活化时间为120min是最佳的制备软锰矿-核桃壳的条件;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碘吸附值为1,158.05mg/g,比表面积为787.540 m2/g,较未添加软锰矿的核桃壳活性炭,碘吸附值和比表面积分别提高了11.5%和22.0%.  相似文献   

9.
用容量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甲烷在无烟煤及其炭化样上的吸附量,提出了相应的动力学公式为Q(t)=Q_0+Q_(d∞)(1-e~(-Bt))~(1/2),结果表明甲烷在无烟煤及其炭化样内的扩散活化能分别为14.3kJ/mol和26.3kJ/mol,其扩散过程则是甲烷通过微孔的流动。  相似文献   

10.
元坝西部地区须四段上亚段气藏埋藏深,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灰白色、浅灰色钙屑砂砾岩、钙屑砂岩,整体较 致密,厚度薄,为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多口井测试成果表明,具有一定厚度和孔隙较发育的钙屑砂砾岩、钙 屑砂岩分布和裂缝发育共同控制了天然气的高产富集带。针对须四上亚段气藏特点,根据钙屑砂砾岩岩石物理响应 特征,按照逐级深入的预测思路,在叠前联合反演基础上,利用叠前反演弹性属性进行岩性概率统计学预测,得到有利 的岩性分布区;以有利岩性区为约束,采用基于分频数据体的物性参数预测方法,得到有效储层厚度及分布范围;在叠 前地震裂缝密度预测的基础上,综合岩性和物性参数,预测了须四上亚段气藏高产富集带分布区。  相似文献   

11.
对库车前陆盆地深层致密砂岩岩芯孔渗参数测定, 分析致密砂岩储层孔渗性与含气饱和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与岩石颗粒粒级存在正相关性, 即粒级越小, 渗透率越低; 储层渗透率与上覆压力存在负相关性, 即上覆压力越大, 渗透率越小, 但上覆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 对渗透率的影响很小; 储层含气饱和度与岩石颗粒粒级、 储层渗透率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即粒级越小、 渗透率越低, 含气饱和度越高。根据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 初步提出了致密砂岩的渗透率级变和渗透率级变系数的概念。综合分析认为, 致密砂岩的非均质性和渗透率级变系数是决定其成藏规模与含气饱和度的主要控制因素, 均质性较好的致密砂岩, 含气饱和度较高, 且局部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好的砂体更容易富集成藏; 渗透率级变系数越小含气饱和度会越高, 渗透率级变系数越大含气饱和度会越低。  相似文献   

12.
勘探和研究证明,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特别是元坝地区中浅层已经成为该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藏条件优越、气源充足,而储层发育是控制气藏分布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须家河组储层岩性特征、岩石结构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和成岩作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指出沉积相是控制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成岩作用和构造裂隙作用对储层发育有重要影响,元坝西北部须二段发育大型相控型孔隙砂岩储层,物性较好,是川东北中浅层将来增储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煤岩成分对煤孔隙结构的影响,采集了淮北煤田桃园井田原生结构煤样。通过低温氮吸附-解吸实验,建立了煤孔隙结构参数和煤岩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暗煤吸附量最大(2.8 cm3/g STP),其次是亮煤(1.6 cm3/g STP),再次是镜煤(1.2 cm3/g STP);暗煤比表面积(1.01 m2/g)和孔容(0.004 4 cm3/g)最大,其次是亮煤(分别为0.80 m2/g和0.002 5 cm3/g),镜煤最小(分别为0.47 m2/g和0.001 9 cm3/g);暗煤的中孔和过渡孔孔容及比表面积明显高于亮煤和镜煤;微孔对比面积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过渡孔,再次是中孔;暗煤、亮煤和镜煤孔隙体积分形维数分别为3.219 7、3.360 2和3.332 2,比表面积分形维数分别为2.923 6、3.199 2和3.134 5,暗煤孔隙比亮煤和镜煤复杂。  相似文献   

14.
依据过滤原理和吸附理论,利用多层网过滤方程和活性炭吸附扩散方程,分析影响微塑料去除率的主要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将数值模拟技术与正交试验法相结合,模拟微孔过滤与活性炭吸附微塑料的去除率,确定微孔铜网过滤与活性炭吸附微塑料的复合工艺路线,计算获得优化的去除工艺参数组合,分别为水流速度为1 m/s、微孔径为30μm、活性炭孔隙率为0.6。再进一步实验测试、分析、验证微塑料的去除效果,获得巢湖、南艳湖和校园风景湖水体中微塑料颗粒去除率分别为92%、94%、90%。结果表明,淡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复合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5.
隆昌北须二段储层以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分选中—好,磨圆度中等,多为次圆—次棱角状,以次棱角状为主。颗粒间以点—线接触为主,局部呈线接触、点接触、凹凸接触;以孔隙—接触式、加大—孔隙式胶结为主。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平均为1.2733mD,属特低渗致密储层。沉积相带、矿物成分、砂岩粒度是影响该区储层性质的关键因素。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孔、渗降低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形成裂缝,是储集物性改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镇泾地区延长组碎屑岩古风化壳中见有良好的油气显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测井资料、铸体薄片、背散射、微量元素等资料,对研究区延长组碎屑岩古风化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古风化壳主要包括水解带和淋滤带,水解带主要表现为一套厚度稳定的泥岩,可作为区域性盖层;而淋滤带由于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长石等易溶矿物发生蚀变,形成次生孔隙极为发育的砂岩储层,是致密砂岩中的“甜点”,越靠近不整合面,储层物性越好。淋滤带“甜点”主要发育在前侏罗纪古地貌的斜坡上。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如果发育圈闭,可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煤气化渣综合利用率低,造成土壤、水体及大气污染的问题,以煤气化渣为原料制备得到煤渣球并用于废水处理。结果表明:原煤渣经过5 mol/L HCl溶液处理后,不仅煤渣中的有害金属含量明显降低,同时煤渣变得更为粗糙,且存在大量微孔,比表面积迅速增大;在负载金属锰后对亚甲基蓝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吸附量可以达到13.1 mg/g,吸附效果显著;以丁二酸作为交联剂,对聚乙烯醇进行改性得到有机粘合剂,并制备得到煤渣球;以煤渣球作为吸附剂,不仅吸附效果有所改善,而且有利于分离回收再利用,为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巴喀油田中侏罗统砂岩产层,基质岩块平均渗透率为0.3×10-3μm2,发育有四种裂缝类型。地面调查和岩芯统计分析等表明:该油田砂岩裂缝与灰岩裂缝相比,具有规模小、充填剧烈、低渗透等特点;裂缝分布主要受岩性、层厚、地应力等影响;产层中裂缝是主要渗透通道,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基质岩块形态取决于裂缝类型及组合,尺寸取决于裂缝频率。最后提出了储层裂缝分布网络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川西大邑地区须家河组属于超致密砂岩储层, 储层物性较差, 裂缝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储渗性能。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构造缝、 成岩缝及异常高压缝, 部分井中见钻井诱导缝, 其中构造缝最为发育, 并以低角度缝和高角度缝为主, 为研究区主要裂缝。裂缝发育分布受断层控制, 裂缝发育带主要沿北东向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 断层夹持带及构造高陡部位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包括构造应力、 构造部位、 岩石类型及岩层厚度等, 其中构造部位及岩石类型为控制裂缝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妨碍致密砂岩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地层损害问题,以川西致密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立足于钻井完井中有效地保护天然裂缝,以屏蔽式暂堵技术思想作指导,通过建立井筒周围原地裂缝参数预测技术、裂缝性致密储层的敏感性和损害评价技术,基本形成了适于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保护的钻井—完井—增产配套技术系统,关于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开发获得了“保护与改造并举,二者相得益彰”的新认识。文章分析了面临的技术—经济—环境方面的严重挑战,提出要不断完善适应各种复杂地质对象的能力,在保护致密气层新技术开发中应特别注重与环境保护需求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