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咸水湖盆湖泊沉积发育特征,建立了碱1 井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滨浅湖沉积模式,总结了滩坝砂沉积的7 种微相发育特征,归纳出对应于湖平面上升至高水位期和湖平面下降至低水位期两类滨浅湖沉积微相组合体系。应用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构建了碱1 井E23的基本旋回模式,划分了69 个短期旋回、4 个中期旋回和2 个长周期旋回,总结了高频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的成因和特征,并探讨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意义,为揭示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干旱环境下的层序地层基本特征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精细划分对比地层、深入分析层序结构、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综合分析了保山盆地的露头剖面、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在羊邑组二~三段内识别出了3类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根据划分出的各层序界面将羊邑组二~三段细分为9个中期、31个短期、66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结构类型及叠加样式等特征,重点讨论了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2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类型。进一步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地层格架构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以基准面旋回为基础的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二、三维地震资料,在酒泉盆地石大凹陷第三系火烧沟组和白杨河组中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SLSC1和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和LSC2。研究表明石大凹陷第三系SLSC1发育冲积扇沉积体系、辫状河沉积体系和滨浅湖沉积体系。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详细分析了其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的发育规律和分布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第三系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有利储集体分别是位于LSC1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冲积扇扇中和扇缘辫状水道砂以及位于LSC2基准面上升半旋回辫状水道砂,在平面上位于白南5井以北、单7井以南及白南2井以西冲积扇扇中与扇缘过渡区域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和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4.
依据钻井资料、地层资料及相关地质资料,采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煤地质学多学科相结合方法,对鲁西地区晚古生代陆表海沉积进行层序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体系域与凝缩层的关系,探讨了凝缩层与成煤作用的耦合特征,结果表明:鲁西陆表海沉积地层可划分为3 个三级层序和24 个小层序,每个三级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凝缩层主要分布在海侵体系域顶部,即中期基准面旋回顶部,为1 个短期基准面旋回,表现为微晶灰岩沉积,局部地区是深水泥岩;该区凝缩层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浓缩层有着本质区别,可全区对比;凝缩层与煤层形成具有重要的耦合关系,层序1 凝缩层为十四灰和下伏炭质泥岩,层序2 的为十灰和16 煤,层序3 的为三灰和7 煤组合,对应煤层的煤化作用开始时间与灰岩形成时间一致,可以用海侵事件成煤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层序地层分析的分辨率和储层预测的准确性,运用Cross T A等人倡导的地层基准面原理,对TC2井进行了基准面旋回识别和高频层序划分:中期旋回与层序相对应,一般表现为完整的基准面上升和下降旋回,只有冲积层序(S11、S12、S13)缺失下降旋回沉积;上升旋回包括低水位和水进体系域;下降旋回属高水位体系域,其转折点是密集段;短期旋回相当于准层序。所识别出的3种准层序类型,与早期经典层序地层学的慨念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对砂层组的精细对比以及油气藏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在分析钻井、测井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对塔河油田西北部白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古地理进行了研究,将白垩系划分为 1 个巨旋回、3 个超长期旋回、6 个长期旋回、16 个中期旋回层序。总体上显示为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 3 种沉积沉积体系,代表了湖盆演化所形成的 3 个阶段。综合地震属性分析,探讨了各长期旋回层序古地理特征,本区白垩系物源主要由古天山提供,沉积相带主要呈南北向展布,各类砂体向南部逐渐尖灭,受现今南高北低的构造格局控制,易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  相似文献   

7.
通过应用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识别的不整合界面、最大水退界面和最大水进界面,将古近系双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体系域。SQⅠ包括双阳组一段和二段,分为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QⅡ包括了双阳组三段地层,分为低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利用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利用等时细分地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高位体系域中识别出强制性水退期沉积、各时期沉积体系的发育过程和沉积体系边界,在此基础上预测出双阳组比较有利的4套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我国东部小型箕状断陷湖盆的典型代表--南襄盆地为例,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第三系核桃园组地层中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从地震反射结构、沉积结构、沉积序列等方面入手对该湖盆缓坡带的沉积体系特征、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进而总结出缓坡带的2种沉积体系,提出与沉积体系相关的5种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长北气田山西组2段为一套海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揭示不同时期小层砂体发育规模及空间分布,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为基础,相控建模为指导思想,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地层单元,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条件,采用序贯指示数学方法对长北气田山2段4个短期层序的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小层砂体的发育规模及空间分布进行了随机模拟。砂体展布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河道自北向南沿物源方向延展,其中SSC1~SSC4短期基准面上升时期,河道加宽,小层砂体沉积厚度加大,物性较好,有利储层发育;下降时期河道变窄,小层砂体沉积厚度减小,物性变差。小层砂体的三维模拟结果在该区勘探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四川盆地各矿区雷口坡组地层划分方案不统一,且受早印支运动的影响,雷口坡组顶部岩溶带地层垮塌破坏,造成地层内幕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恢复困难的难题,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重新厘定了盆地内雷口坡组的地层划分方案,以四级层序为作图单元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重建。高精度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雷口坡期四川盆地处于局限–蒸发海环境,在川西北一带靠近松潘—甘孜海槽一带发育有台地边缘,台地内部颗粒滩和台地边缘颗粒滩构成了雷口坡组的勘探主体。岩相古地理的演化表明,雷口坡组沉积时期盆地底形发生了东倾向西倾“跷跷板”式的转换,在层序I 早期仍保持了早三叠世西高东低的地形格局,至层序III 沉积期东倾趋势消失,层序IVV 沉积时期盆地内隆凹格局略具雏形。伴随着构造挤压运动的加剧,从层序VI 开始盆地底形隆凹格局分异加剧,形成巨厚膏盐盆,膏盐盆沉积中心在层序VIX 沉积时期具有明显西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地质、地震、钻井、测井及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新近系沙湾组从下向上依次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沙湾组层序一和沙湾组层序二,共识别出 3 个三级层序界面。通过对不整合面、整合面、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等各级湖泛面的识别和对比,从层序的划分入手,对体系域、准层序组等边界的识别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新近系沙湾组的等时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2.
依据岩芯、露头、测井和地震资料,将塔河南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划分为SQ1、SQ2 两个三级层序,主要为障壁滨海—浅海沉积体系。层序SQ1 低位体系域(SQ1–LST)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下段,主要为中潮坪(混合坪)沉积,海侵体系域(SQ1–TST)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中段,主要为浅海陆棚沉积,高位体系域不发育;层序SQ2 仅保留低位体系域(SQ2–LST),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上段,主要为低潮坪(砂坪)沉积。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图,为该区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泌阳断陷历经中生代小型拉分盆地、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和晚第三纪坳陷盆地等三个盆地原型的演化、叠合过程,形成了三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所对应的三个构造层序,其界面皆为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沉积总体样式分别为冲积扇—洪水-漫湖沉积体系组合、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组合、冲积平原—砂-泥坪-滨浅湖沉积体系组合。泌阳断陷湖盆沉积充填主体为构造层序Ⅱ(即下第三系),共可划分为七个地震层序,各地震层序具有特定的沉积体系配置关系。作为泌阳断陷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段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可进一步划分为十二个层序,其界面或为沉积相不连续面,或为沉积相转换面,少数为陆上侵蚀面或沉积间断面。其中,核三上段包括跨时分别为1.08Ma、1.40Ma、1.02Ma的三个层序,由南往北呈现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泌阳断陷陆相层序的体系域具四分性,一个典型的特定体系域有其特征性的小层序组堆叠型式,并具有特征性的沉积相配置。  相似文献   

14.
对辽西凹陷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层序划分以寻找岩性地层圈闭,由于地震反射特征在地震资料上表现不明显,层序界面识别困难,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欢喜岭地区地震和测井资料,借助地震时频分析技术和测井连续小波变换来确定层序界面,建立了该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地震时频分析技术和测井小波变换进行层序旋回划分是较为可靠和实用的。沙河街组共发育有5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15.
陆相压性浅水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建立了吐鲁番拗陷中下侏罗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5个三级层序、10个四级层序;并于层序格架内分析了隐蔽油气藏成藏要素及生储盖组合特征。进一步探讨了陆相压性浅水湖盆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从储层性质横向变化的机理及形成圈闭的控制因素出发,将研究区内隐蔽圈闭划分为岩性、地层和复合圈闭3大类、8亚类,对各种圈闭类型、成藏特征及其发育区域和层位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纵向上岩性和地层圈闭分别受控于层序界面和体系域,复合圈闭受构造活动期次及岩性侧向封堵的复合条件控制,而在平面展布上隐蔽圈闭具有条带状的特征;进而对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勘探区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岩芯、测井资料、孢粉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建立了辽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 3 个三级层序和 6 个四级层序。四级层序内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下切水道、滨浅湖、深湖浊积、重力流等多种沉积体系。在高精度的四级层序编图基础上识别出有利于岩性圈闭勘探的浊积体系和水下扇体系的层序发育部位,SQd2 上部的四级层序和 SQd3 上部的四级层序底部均是隐蔽圈闭发育的有利部位。通过层序格架内各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和位置,总结出沉积体系的发育类型和在凹陷中的位置明显受到古构造和古气候双重因素地控制。  相似文献   

17.
以塔中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多个不整合界面的剖面和平面特征的综合分析,阐明不整合的组合样式和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构造演化规律: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叠合盆地,发育多个不整合界面。不整合界面的分布和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隆起区到拗陷区,分别发育高角度叠合不整合带、低角度削蚀不整合或上超不整合三角带、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带。不整合的组合样式差异,对油气的运移和储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气地质条件,预测出泥盆系上超不整合两个有利油气圈闭带。对划分地层层序,确定地层构架和构造期次,分析沉积盆地的形成、特征、演化和后期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利用孢粉、地震等资料划分辽东湾古近纪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孢粉气候信息函数的方法反演辽东湾古近纪温度和湿度变化曲线,将其划分为1个一级气候旋回,4个二级气候旋回和10个三级气候旋回,结合湖平面变化曲线分析气候旋回的作用,得出气候与湖平面变化相关性高、控制部分层序和沉积发育以及对烃源岩分布的绝对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选取黔西南地区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右江盆地的三叠系剖面进行层序划分对比,并重点对台地边缘剖面进行研究,将三叠系划分为8个三级沉积层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Haq等列出的三叠纪生物地层时代进行对比,建立了黔西南地区三叠系层序充填格架。根据三级沉积层序自下而上的发育组合将三叠系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SS1、SS2、SS3。本区层序充填特征亦反映了印支运动的3个幕次。印支Ⅰ幕,右江盆地为欠补偿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以构造沉降作用为主;印支Ⅱ幕,右江盆地进入过补偿型前陆发展阶段,由于南部板块碰撞的加强,沉积中心向西北迁移;印支Ⅲ幕,随着扬子陆块的全面隆升,西部盆地和东部台地区抬升消亡。  相似文献   

20.
对120块岩样XRD、SEM分析结果表明,下二门油田纵向粘土矿物演化规律明显,浅、上层系以蒙皂石—高岭石组合为主,中、下层系为绿泥石—高岭石—伊/蒙间层组合,深层系为绿泥石—伊利石组合。发育七种粘土微结构类型,地层微粒的稳定性由占主导地位的微结构类型决定。微结构稳定性序列为层流状>绒球状>畴状>叠片支架状>絮团状>蜂窝状>支架状。预测碱敏、水敏、盐敏和出砂是最严重的地层损害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