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运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和区域应力场研究结果,探讨埕岛地区古生界构造和地层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三叠纪末期-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左旋→右旋"往返式"走滑运动控制下,埕岛地区古生界经历了"挤压倾伏褶皱、拉张反转成山、差异走滑定型"3个阶段。三叠纪末期,在郯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下,埕岛地区NE-SW向挤压、北西向倾伏褶皱,形成西、中、东3个逆掩断块体,差异隆升作用造成古生界剥蚀程度不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郯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下,埕岛地区经历NWW-SEE向→NW-SE向拉伸,逆冲断层发生不均衡反转形成西、中、东三排山和"南敛北散"形态。晚白垩世-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右旋走滑运动下,埕岛3排山自西向东基底走滑剪切位移不断增大,中排山和东排山在基底剪切下发育的东西向断层和北东向走滑断层相互切割,构造样式和岩性分布更复杂。  相似文献   

2.
南阳凹陷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油气藏与层序地层体系域关系密切。南部陡坡带容易形成的油藏类型主要有低位和高位砂体形成的砂体上倾尖灭油藏,水下扇砂体形成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湖侵域砂体超覆油藏;深凹区发育处于弯折带之下的低位和高位域的砂岩透镜体油藏;北部弯折带发育低位时期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断层–岩性油气藏及断背油气藏,高位体系域时期的断鼻、断层–岩性油气藏等,湖侵体系域中还可能存在地层超覆油气藏。结合南阳凹陷层序地层特点和各种类型油气藏分布规律,总结了南阳凹陷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 气藏成藏模式,将凹陷内的油气聚集带划分为3 类:北部弯折带内低位扇油气聚集带;南部砂砾岩体油气聚集带;轴向三角洲油气聚集带。北部弯折带内的低位扇砂岩体油藏的特点有中—短距离运移成藏、中—小断裂和微裂隙作为疏导体系、向心状和垂向油气运移;南部砂砾岩油气聚集带内砂砾岩体垂向连通横向连续,油藏封堵条件差;三角洲砂体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块油藏或断裂–透镜状砂体油藏。  相似文献   

3.
构造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格局。从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发育特征,指出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2)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构造圈闭带的形成和演化;(3)断裂系统还控制着输导系统的分布,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断层控制了油气运移;(4)喜马拉雅晚期断层活动具有破坏性;(5)构造带控制了油气聚集带的分布;(6)在柴达木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以前形成的古隆起构造带上。因此,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构造活动的显著控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岩芯岩性、 沉积结构、 构造特征以及测井曲线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 认为研究区含油砂岩体为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滑塌浊积扇, 可分为内扇、 中扇和外扇 3 个亚相。内扇主要由滑塌堆积和碎屑流沉积组成, 中扇主要由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组成, 外扇主要由浊流沉积组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 探讨了滑塌浊积扇的形成机理和主控因素。浊积扇砂岩体往往被形成于深湖—半深湖相还原环境的深灰色、 灰黑色泥岩包围, 易形成岩性圈闭, 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 是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昆北断阶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缘昆仑山前,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较为复杂。通过圈闭类型、圈闭控制因素和断裂展布研究,深入探索研究区主要勘探目标及油气聚集规律。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指出昆北断阶带现阶段勘探的主要圈闭类型为构造型圈闭,以断鼻、断背斜、断块为主,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断裂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等因素控制,与断裂体系有明显的依存关系且大多为断裂分割而完整性较差,沿断裂走向具有成排、成带分布的特点;圈闭主要形成于中新世与上新世,主要定型于上新世;各构造部位圈闭含油气性差异大。研究结果对昆北断阶带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区,现已发现5个大的油气聚集带,勘探前景好。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具有明显的源控、储控和断控成藏特征,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距有效烃源岩中心10 km范围内,NEE和NNE走向断层1 km范围内油气富集程度高,粉砂岩和砂砾岩为最有利的储集岩性,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最有利的沉积相。应用控藏要素多元叠合法对该凹陷南屯组二段进行了成藏有利区综合评价,优选出三级有利成藏区,通过分析有利区内断层型圈闭的断层封闭性能,对凹陷南屯组二段圈闭进行了成藏评价,优选出10个有利勘探目标,为凹陷下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巴彦浩特盆地是-个上叠于阿拉善地块之上的复合盆地.盆地可划分成五个-级构造单元,十二个次-级构造单元。盆地中发育有五种构造地层组合.断裂对盆的形成和发育起明显的控制作用,巴彦乌拉山断裂为-深切基底的铲地正断层,该断裂控出了西部拗陷带的形成,其活动强度自北向南减弱.伊南断裂带控制了伊和凹陷的形成,该断裂带中段活动强度最大;查汗断裂具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盆地中发育多种构造样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层、滚板构造、牵引褶皱、铲形正断层、滚动背斜、“垒-堑”构造等。石炭系是盆地内主要的生油层系,它广泛发育并具良好圈闭条件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原型、恢复盆地构造演化历史,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盆区存在伸展式和走滑式两种基本构造样式。在盆地尺度内,按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点,伸展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伸展拗陷、伸展拗断、地堑断陷、多米诺半地堑断陷、滚动半地堑断陷、复式半地堑断陷、跷跷板断陷、伸展断拗8种次级构造样式,并基本遵循伸展拗陷—伸展拗断—伸展断陷—伸展断拗演化序列,这种演化序列与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和递进伸展变形过程有关。走滑构造样式受深断裂走滑作用控制,可分为雁列式走滑构造和帚状断层组。  相似文献   

9.
由于构造和气候因素的差异,江汉盆地沙市组的上段和下段具有不同的沉积充填特征。沙市沉积早期为弱断陷构造背景,湖盆彼此分隔闭塞,受中、亚热带干旱气候影响,在断陷区形成盐湖相蒸发岩充填,表现为浓缩型沉积序列特征;沙市晚期为拗陷型构造背景,盆地持续下降,湖盆范围扩大,湖水逐渐淡化,形成三角洲—咸水湖相充填,表现为淡化型沉积序列特征。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控制了蒸发岩地层生、储、盖等成藏要素的差异,表现为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浓缩型沉积序列的蒸发岩及盐间泥岩提供了烃源岩条件,盐间的膏岩、泥岩提供储层条件,蒸发岩提供盖层条件,为盐间非砂岩油气成藏模式;淡化型沉积序列的湖相泥岩及前三角洲泥岩提供烃源岩条件,三角洲前缘各微相砂体提供储层条件,蒸发岩提供盖层条件,为盐下砂岩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哈拉阿拉特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上,构造演化特征复杂。从构造地质理论出发,应用成盆动力学和盆山耦合的理论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解析研究,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其进行了构造演化特征及演变史的恢复,同时,针对该区构造演化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和影响因素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以下重要结论与认识:(1)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构造演化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4 个演化阶段:即碰撞挤压期(C—P)、弧后挤压期(P2—T)、伸展断陷期(J1—J12)和再生前陆期(J22—Q);(2)哈拉阿拉特山及周边地区的沥青及稠油显示,说明该地区发生过油气的运移聚集;(3)哈山地区油气源主要有本地近源与玛湖凹陷远源两种烃源供给系统,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时期为三叠纪和侏罗纪,油气成藏模式初步预测有3 种,远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运聚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砂体运聚早期成藏模式和近源混向阶梯状运聚晚期成藏模式;(4)推覆体下盘的背斜等构造圈闭区带是该区寻找油气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1.
从层序地层与成岩作用的关系入手, 利用岩石铸体薄片镜下鉴定的结果, 对文昌 13–1/13–2 油田珠江组第一段和第二段钙质层进行对比, 分析了沉积体系对矿物离子的控制因素, 并结合岩石的成岩演化, 深入探讨了琼海凸起珠江组中钙质层 (即富含方解石胶结物和生物碎屑的砂岩) 的分布及成岩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珠江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钙质层的形成具有相同的主控因素, 即沉积体系域; 从珠江组第二段到第一段, 成岩作用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突变性。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临南洼陷油气的成藏时期,对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资料,结合相应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临南洼陷油气的运聚成藏历史。临南洼陷砂岩储层中主要发育3类流体包裹体:盐水溶液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和气态烃包裹体,与有机包裹体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05~125℃。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具有不同的成藏期:处于洼陷中心区的油藏为两期成藏,分别是渐新世东营期和中新世馆陶期至上新世明化镇期,其中第二期为主要成藏期;处在洼陷边缘的油藏为中新世馆陶期至上新世明化镇期一期成藏。  相似文献   

13.
在详细分析临南洼陷油气运移的动力系统、输导条件、运移方向以及运移时期的基础上,对临南洼陷内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临南洼陷油气运移系统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在3000m以上地层为正常压力系统,3000m以下地层为混合压力系统,浮力和异常压力构成了临南洼陷内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2) 近东西走向的断层和相互连通的砂体共同组成了油气由洼陷中心向边缘运移的通道;(3) 油气由洼陷中心向边缘运移共有4个优势运移方向;(4) 油气运移时期出现在渐新世东营期。  相似文献   

14.
乌石凹陷是一个受南北两条控凹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7 号断层控制东洼,南断北超,6 号断层控制西洼,北断南超,东西洼之间是以堑背斜来转换两洼之间地势差的构造转换带。乌石凹陷发育两种具叠加特征的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反转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包括古新世长流期伸展,始新世流沙港期强伸展和渐新世涠洲期弱伸展,有半地堑型、堑垒型、复式(半)地堑型、正向断阶和反向断阶型等多种正断裂组合样式。反转构造样式集中体现在东洼中央反转构造带,且东西两侧反转特征差异明显。乌石凹陷的构造活动控制了凹陷烃源岩的分布,圈闭的形成和类型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在已发现的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两类油气藏中,它源开放型油气藏的成藏与断裂活动更紧密。  相似文献   

15.
泌阳凹陷西部井楼和古城地区原油均遭受了中等—严重的生物降解,很多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很难真实地反映它们的成因、成熟度等特征,也难以建立原油的分类方案。为此,采用GC-MS分析技术,对研究区11个原油样品的芳烃化合物进行了检测,详细分析了其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利用芳烃的总体分布特征图、(C20+C21)-三芳甾烷/∑三芳甾烷与C20/(C20+C28R)-三芳甾烷关系图以及(C20+C21)-三芳甾烷/∑三芳甾烷将研究区原油分为2种类型,即“后峰型”(第1类原油)和“前峰型”(第2类原油),与饱和烃中抗生物降解能力较强的生标参数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关系图分类结果完全一致。根据三芳甾烷成熟度参数判识“后峰型”原油为低熟油、“前峰型”原油为成熟油。  相似文献   

16.
勘探成果表明,阿克库勒凸起受长期多次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岩溶网络型3类输导系统。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分析输导体系的演化及配置关系,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指出区域性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T47、T07、T06)的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并且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古构造脊线的展布特征决定了油气优先运移的方向和路径。由断层-不整合面-岩溶网络组成的“层-面-网”复式输导系统相互匹配,沿构造脊线呈立体网状阶梯式运移是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最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主要通过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氩同位素、轻烃等地球化学数据,分析了东濮凹陷户部寨气田天然气来源、运聚相态,并结合烃源岩的埋藏演化史和断层活动期,综合判断了天然气充注成藏的时间,分析了成藏过程。研究表明,户部寨气田沙三下亚段—沙四段天然气主要为沙一期石炭—二叠系生成的煤成气,运移以游离相为主,混有很少量东营中期濮卫洼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生成的油型气。  相似文献   

18.
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文东地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油砂和泥岩进行了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认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来自沙三段烃源岩;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合原油构造演化资料,对沙二和沙三段油藏的成藏时期进行了分析。沙二段油气藏主要成藏期为东营中后期及抬升剥蚀期,主成藏期为30~17Ma;沙三段为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在东营初期(距今33~23Ma),为主成藏期;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期(距今10~0Ma)之后。对文东地区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把文东地区油藏分为近洼原生型、 油源断层控制的调整型和浅层次生型3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