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5,(2):160-170
《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复杂的演变过程。《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第四稿。“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①《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它原来在“贾探春理家”之前《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位置上,而后被作者向前移至“葫芦案”和薛宝钗“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②故事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沿着这里往下创作,直到“末回《警幻情榜》”③为止,从而创作出“百回”④《红楼梦》。而后,曹雪芹将《上三十回》⑤压缩成三回《红楼梦》,放在第四回之前,作为小说的开端,之后,他又从开端修改下去,成为“百十回”⑥《红楼梦》,但始终未改变《红楼梦》创作思路。《红楼梦》创作思路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思路,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思路。这为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红楼梦》结构、主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孙丽君 《中州学刊》2015,(2):159-163
在现象学视野中,《红楼梦》主题的探讨方式来自于读者的建构,中国读者生活在强调血缘关系的文化中,这一文化使得中国读者在现实中经常获得一种宿命性体验。《红楼梦》通过故事和作者对故事的叙述过程也强化了这一宿命性体验。《红楼梦》对宿命意识的强调构成了中国读者强烈的共鸣,这是《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化经典的本质原因。宿命感的本质是人对自身有限性的理解,《红楼梦》的审美价值就来自于这一理解。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贾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也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一代不如一代”,正是封建教育全面破产的集中体现。封建教育,就是尊孔读经的孔孟之道教育。正如毛主席所总结的,封建社会“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  相似文献   

4.
三、反思:红学为何反《红楼梦》?综述20世纪“红学”的历史分歧,可以看到一个特别令人寻味的现象,即“红学”就其总倾向而言,是反120回的《红楼梦》,而支持80回的《石头记》的。首先提出这一命题的是俞平伯。他写于1978—1979年间的《乐知儿语说红楼》一组文章中提出:“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俞平伯所指的“红学”,包括他本人的红学著作。他对于自己亲身参加这一场反对《红楼梦》的论争所取的立足点,深感悲愧与忏悔。早期的俞平伯继承胡适的观点,并为之发扬,他在《红楼梦研究》里曾经认定,后40回是高鹗的“狗尾续貂…  相似文献   

5.
下:《水浒传》中的招安《水浒传》中的“招安”是很令读者瞩目的故事。首先,“招安”是《水浒传》精彩篇章的终结,读到这里,仿佛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读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红楼梦》读到“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从此而后,一回比一回更败人意。似乎中国古典小说作家都不善于写收尾。招安给人的负面印象是如此之深,向慕“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英雄的读者,对“招安”故事感到扫兴,进而发展成为气愤,近几十年来更是把它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加以口诛笔伐;思想较为正统的读者(指旧中国的读者,如果思想很正统,那也就不读《水浒传》了),认为老当…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开卷作者自云:“因曾经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按一般小说,开头第一句就讲“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这都不是费话吗?前边已有了第一回,开头读者还不知道是第一回:还不知道是作者讲的?还用提醒吗?而《红楼梦》画龙点睛之处就在于此。“曾经过一番梦幻”是说太子自己经历了一场改朝换代疾风骤雨式的斗争,既有阶级斗争,又有民族战争。在这场斗争中,大明朝连同作者自己的家族如梦幻一样,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是近二百年来有争议的大问题。自从胡适考证以后,“高鹗续书”说已占统治地位。解放后我国出版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直接标着“曹雪芹、高鹗著”,说明已确认后四十回系出于高鹗之手。这其间虽时有异议,但大都语焉不详,也不受红学界的重视,似乎是铁案如山,莫可动摇了。人们要问:把《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判归高鹗,是符合实际的吗?我以为,无论从史实根据或艺术分析上看,这种论断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即不是实事求是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仍应属曹氏。高鹗(还应当加上程伟元)的工作,基本上只是修补工作。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宝琴以十首怀古诗作谜面,请宝玉和姐妹们猜十件俗物,“大家猎了一回,皆不是”。《红楼梦》问世几百年来,红学家和一般的读者都在探索这些怀古诗谜的谜底,但是众说纷法,莫衷一是。本文旨在对这些怀古诗谜作出新的译解。第一首《赤壁怀古》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闻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谜底:龛。有人猜是走马灯之用战舰水操者,有人猜是法船,有人猜是蚊子灯,都未能说透谜面。龛是供奉神像或祖宗牌位的小阎子。“赤壁”二句:龛看似红色的墙壁沉埋了下去,“水不流”暗隐“合龙”,而此二…  相似文献   

9.
王希廉先生一八三二年在《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卷首《红楼梦总评》中说: “五回…是一部《红楼梦》之纲领。” 他第一次提出一种假说,来说明《红楼梦》的大的结构。这就是所谓“纲目说”的滥觞。这种理论,把《红楼梦》分为“纲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对待神权的问题上,态度截然不同。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思想倾向或艺术描写方面,续书比之前八十回都有着本质的差别。高鹗为《红楼梦》作序时曾经写道:“予以是书,……尚不背于名教……遂襄其役”。正是为了把《红楼梦》纳入“不背于名教”的轨道,高鹗不但对前八十回作了许多重大的篡改,而且在续书中,严重地违背曹雪芹的原意,歪曲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为封建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与《红楼梦》,堪称汉民族文学中的奇葩。无数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不仅没有使这两部著作暗淡,反而更增其光采。及至如今,耐人寻味的是,《红楼梦》完全公开发行,《金瓶梅》却非公开发行(内部发行也是严格控制的,发行数量、版本和对象都有很具体的规定)。发行与否,发行的数量、范围和版本选择,实际上就是一种“评价”,包含着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明程度、民众素质水平和意识形态取向等诸多因素,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有人认为的是某人说了算的问题。这里面,倒底含蕴着什么奥秘?该怎样解释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都可能作出自己“合理”的解释。就笔者而言,以为是与两部作品在时间观念上的某种微妙差异从而给阅读者(或可曰社会)“造成”的不同审美心理效应有关的,并以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带着恒定不变因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其后四十回的作者究竟是谁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至今,诸家分歧很大,难求一致。林语堂认为,高鹗后四十回不但未违背前八十回,而且是据曹雪芹八十回后的佚稿“修补”而成,并非“补作”,更不能够斥为“作伪”。高鹗续书思想艺术价值很高,他的功劳很大。林语堂之肯定后四十回,与别人不同之处是细致地研究文本,用后四十回文本的种种事例,证明完全抹煞高鹗后四十回有欠公平。特别是,林语堂关于此题的深入研究工作,完成于五十、六十年代,实属不易,值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向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高鹗续书说,一是程伟元、高鹗合续说。前者已得到许多红学专家的赞同。虽然如此,也还有人认为,高鹗或程、高仅仅是《红楼梦》一书的加工整理者,而不是其任何一部分的作者。这种说法也许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前些时,我在阅读脂本系统的影印本时,偶然注意到“脂稿本”后四十回的文字歧异,似乎有助于探讨后四十回的作者这个问题。这里记下我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红楼梦》研究和阅读的问题,曾发表过一些很好的见解,提出了很中肯的批评。鲁迅很反对《红楼梦》研究中那种主观随意的态度。他说:《红楼梦》是中目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 鲁迅正是在批评了上述对《红楼梦》命意的种种主观主义的看法之后,紧接着说出了他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的:“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是的,“读者的眼光”确实是不同的。在旧红学家的“眼光”看来,《红楼梦》的主题及其内容便是“《易》”,  相似文献   

15.
乍一看到《错误思想也来源于实践》这个题目,觉得很新奇。读罢文章以后,也觉得有些道理。“正确的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和“错误的思想也来源于实践”,不都是“思想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吗?以后我重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又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 自从高鹗为《红楼梦》续写的后四十回被人看出了做伪的马脚之后,“《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便成了随之而来的又一个“当然的”结论。“未窥全豹”、“不见龙尾”,复使《红楼梦》的读者怅恨不已。俞平伯先生在批评高鹗续书的同时,还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评语中,发现了有一个“三十回佚本”的存在。这个佚本,俞先生当时认为是他人续写本的一种,而胡适则认为所谓“续本”并不存在,它其实是雪芹自己的“残稿本”。这个佚本后来引起了一些红学家  相似文献   

17.
要论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当推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宇治十帖”是它的后十回。在这后十回中,不仅主人公和前四十四回不同,作者的褒贬态度也不一。为此,在日本源学界引起了争议。有人推测此乃作者紫式部之女贤子所续,但因“年代既久,无法考实,”终不可信。笔者认为,即使“宇治十帖”出自他人之手,但他毕竟是续《源氏物语》,因此他就应该尽量和紫式部的创作意图保持一致,否则何为续书呢?!因此,无论“宇治十帖”是出自紫式部之手还是他人之手,它既然是这部长篇  相似文献   

18.
一个真贾政     
<正> 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艺术价值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真的人物”。这是基于对曹雪芹“不失真传”的创作思想的正确理解而作出的准确评价。在《红楼梦》众多的“真的人物”的系列中,当然应当包括一个重要人物:贾政。但长期以来,有人把贾政的性格特征概括为一个字:假。也有人从贾政的命名去妄测作者的命意:贾政,假正也,假正经也。还有人把他当成一具概念的僵尸,一种势力,一种道德的、政治的、人生的、哲学的概念的化身,一个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空洞的躯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程高本、戚序本第五十二回,宝琴讲述她八岁时随父到西海沿上买洋货,遇一“真真国的女孩子”。并念了这女孩子作的一首诗。丁广惠《红楼梦诗词评注》收此诗,题为“真真国女儿所作诗”。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亦题“真真国女儿诗”,且注云:国名“真真”,就是“真真假假”的意思,即严格地讲它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我以为曹雪芹实际上本无所谓“真真国”的构思,仅将理由述之如下: 第一,《石头记》多次出现外国国名,都是确实存在的国家。如第二十六回之暹罗国(即今泰国),第五十二回之哦啰斯国(即俄罗斯国),第六十二回之波斯国(即今伊朗)。除“真真国”外,未  相似文献   

20.
论《红楼梦》悲剧意义的最后完成──从黛玉之死看高鹗续书方正己如果说后四一回《红楼梦》如胡适考据的那样是高鹗所续的话,那么高鹞应为中国最伟大的悲剧圣手。《红楼梦》是部大悲剧,但这悲剧不是完成在曹雪芹之手,而是完成在高鹗之手。从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