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蛙纹铜鼓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发现蛙纹铜鼓最多的地区,壮族先民瓯骆、俚僚是蛙纹铜鼓的主要铸造者和使用者。铜鼓上所铸的立体蛙形象,是壮族先民崇拜青蛙和崇尚铜鼓的结果,反映了壮族先民进入农业社会后对雨水的依赖,把青蛙视为可呼唤雨水的灵物。同时,青蛙旺盛的繁殖力,被人们奉为多产的象征。将崇拜物青蛙铸于”通神之器”的铜鼓上,企以增强铜鼓的神秘灵性,用于祭赛神灵,以达到风调雨顺,生产丰收,人丁蕃衍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2.
壮族及其先民创建的干栏式建筑和从中原传入的汉式硬山搁檩式建筑,是广西地区流行的两大民居建筑类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各少数民族不断学习和吸收汉族的建筑技术及其文化,建造硬山搁檩式房屋;汉族也学习和吸收了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工艺,建造了具有广西地方特点的硬山搁檩式建筑,形成了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既丰富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广西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与广西相邻的云南高原是壮侗语民族先民的聚居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两地的文化就有密切的关系,同属“砾石工具”文化圈。新石器时代又同属贝丘文化和有肩石斧分布区。两地的青铜文化亦表现出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广西的壮族及其先民不断向云南迁徙。后来,随着北方氐羌民族的南下及其在云南地区的繁衍,逐步将壮族与傣族居住地分隔。  相似文献   

4.
现代广西的壮族主要分布在湘桂铁路以西,但在古代,铁路以东也是壮族祖先的居住地,所以,桂林、梧州、玉林、钦州等地区的许多地名,迄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壮族地名的特点,表明壮族的先民们曾在这里生活过。在壮族及其祖先的居地内,远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生存、繁衍。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在其内部和同外部进行交流、来往;因此,交通问题自古以来就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们要进行交往,又要凭借某种工具,依循一定的路线。那未,在历史上,壮族的先民依循什么路线、凭借什么工具进行  相似文献   

5.
壮族“舞春牛”习俗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舞春牛”是壮族地区流行的一项传统文艺活动。其渊源于壮族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后来发展演变成一种丰收酬神和祈年求福的宗教祭扫性舞蹈,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社会功能。舞蹈动律朴实生动,形式复杂多变,内容丰富深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汉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蚂(青蛙)节是红水河一带壮族民间一个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节日,东兰县是蚂节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每年春节举行的“祭蛙婆”活动,其仪式包括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这种质态古朴、文化内涵丰富的祭蚂活动,是壮族及其先民进入福作农业社会以后,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了繁衍、粮食丰收而生发的对青蛙崇拜的一种仪式。蚂节中的敲铜鼓、唱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展示了当地壮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其中93.7%的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民族(主要是西瓯、骆越)的后裔,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已有5万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药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南民族大学项目组在刘向明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广西地区,对壮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钦州汉族的来源、分布及历史作用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钦州是壮族及其先民聚居之地 ,秦汉以来 ,不断有中原汉族迁居。到了清代 ,迁居钦州的汉籍居民剧增 ,其人口逐渐超过了土著的壮族。迁居钦地的汉族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 ,传播汉族文化 ,为钦州地区的开放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是汉族移居岭南、开发岭南和壮汉民族及其文化相互交融与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成长的悠悠记忆,建构起壮族集体认同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广西壮族三个组群居民的ABO血型及MN血型的调查结果。资料分析表明这些位于地理位置较封闭地区的壮族唇民处于一种遗传平衡状态,与周围其他民族混血程度较轻。本文还通过壮族三个组群这两种血型分布特点讨论了他们与其他地区民族的遗传关系。己有的研究表明,血型的分布具有种族特征及地理特征。血型在不同种族及同一族种的不同群体中有一定的差异。壮族的血型分布虽然已有过调查报告(陈俊杰等,1965;血型调查组,1980年),①、②、③但是自秦汉以来历代都鼓励壮族与汉族通婚,因此一般相信壮族是一个与汉族高度混血的群体。不过,广西区民族研究所的壮族史专家认为,在广西不同地区壮汉混血程度是轻重不同的,在比较封闭的地区壮汉混血程度就比较轻。据此,为进一步了解壮汉混血程度较轻的壮族群体的血型分布特征,我们得到了广西区民委及广西中医学院的资助,并在有关方面专家的指导下,对广西区境内部分较为封闭地区的壮族群体进行了ABO血型及MN血型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
壮族没有全民信仰的统一宗教.凡是接触过壮族历史和文化的人都会发现,壮族社会中最具特点的是巫、道结合的宗教行为和观念.和其他古代民族一样,壮族先民经历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的宗教思想发展过程,并在现代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滞留着这些原生宗教的形式与内容.巫教即由古代巫觋发展而来.它和唐代以后传入壮族地区的道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宗教力量,一直主宰着壮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佛教和天主教也于唐宋和近代陆续传入部分壮族地区,但都未能在宗教活动上取得绝对支配权,更不如巫、道在壮族社会中普及和深入.  相似文献   

12.
“高山汉族”──多民族聚居地区里的少数民族丛叶,陆辉(西林县县志办)在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夹于南盘江、西洋江两水系之间的广西三林(西林、隆林、田林)县地及其邻县一带,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苗、瑶、彝、仡佬、汉、等十一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大...  相似文献   

13.
桂东壮族门楼会社──广西贺县鹅塘镇芦岗寨壮族社会调查之一钟维荣,卢耀胜,胡春燕,欧永立,储坚,周瑜丽导言壮族聚居于桂西。散居于桂东的壮族经济、文化发展略高于桂西地区。他们虽处于汉族的包围之中,却仍保留着本民族语言以及与桂西壮族相同的传统文化,如歌圩、...  相似文献   

14.
壮族饮食文化的历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从主食、副食、饮料、果品、器具的种类、结构、制作及饮食礼俗和饮食思想几个方面,初步勾勒出壮族饮食文化史的发展脉络和变迁过程。壮族是岭南土著民族,其中绝大部分聚居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山区和丘陵占土地面积的82%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从很早的时候起,壮族先民就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及其先民又与当地的汉、侗、瑶、毛南等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既具有本民族特色,又揉和有汉、侗等其…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向来就有动物崇拜的习俗。牛也不例外,曾被不少少数民族的先民视为氏族图腾而加以崇信。据《山海经》载,作为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形象,古羌人中的一支被称为“牦牛先”,嘉戒藏族所崇拜的祖先“额尔冬爷爷”,也为“牛首人身”,这些都是明显的例证。北方的契丹人和蒙古人,也以牛为氏族图腾。南方的傈僳族、黎族、壮族、傣族、彝族、布依族、怒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可见中华民族有关牛崇拜的文化现象,不仅历史渊源很深,而且涉及的地缘范围也很广。藏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6.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17.
大明山最先是居住在其周围的壮族先民西瓯骆越崇拜的圣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是壮族的祖宗神山,大明山正是靠其区内率真纯朴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延续了自己的文脉,其外化为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因此,大明山景区应该以壮族深厚文化底蕴和多民族文化特色为依托,反映出壮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从而向世界营销广西,有效传播壮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壮族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壮族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成因覃彩銮(广西民族研究所)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1549万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还有一部分分布在与广西相邻的云南省文山、贵州省从江、湖南省江华和广东省连山等地,形成分布集中、地域相连的大...  相似文献   

19.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5,489,630人。壮族分在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为天下少有的奇景。壮族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民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这些自称如“布壮”、“布土”、“布侬”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300多年前,壮族曾出现“土俗字”。著名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广西北流出土的云雷纹大铜鼓,号称“鼓中之王”。壮族有著名的创世长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大王》等。壮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共1000种以上。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礼(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镶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 ,壮族一直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业方式 ,牛是壮族主要的耕畜 ,因而有爱牛、崇拜牛之俗。本文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平寒屯的牛魂节活动过程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详细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