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当批评家介入阅读时,艺术品首先唤起的是批评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随之,他们就试图把这种体验和情感,转换成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批评产生的基本过程。然而,批评家对作品的把握决不会这样轻而易举,特别是面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往往是一个庞杂的“结构网架”,有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这样把握它就不可能一目了  相似文献   

2.
批评的性情参与 ,把文学提升到一种审美体验的境界来观照和评价 ,强化了批评主体的自由精神 ,突出了批评的本体性要求意义。批评者的意义 ,即在理性法则的批评过程中与作者同此心性 ,而在“同情”的层面上获得情感和价值的体认 ,进而对文本深层内质“悟境”式超越。文学批评的性情参与 ,使批评在思想的创造和理论的发现中表现出应有而难有的激情、灵气和创造活力 ,它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3.
付骁 《天府新论》2020,(6):122-127
“如画”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如画的诗句再现的对象是趋于静止的风景,读者想象中的形象诉诸直觉,没有象征含义,也不涉逻辑,决定了“如画”批评的审美本质。批评家用“如画”评点诗句意味着强调画意之美,从而淡化了以意义和联系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属性,从现代视角看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批评。清代方东树将诗句有无画意作为批评标准,而王国维将“如画”提升为具有规定性的文学法则,即诗人须营造趋于静止的画面感。“如画”奠定了中国文学审美论的理论基础,中国历代批评家与国外的巴托、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布罗夫等批评家用各自的理论语言,共同揭示了这一关于文学和现实关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从体到派——中国古代风格类型论与文学流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风格类型是批评家对各种文学作品的风格进行分析而概括出来的。研究风格类型论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它是研究古人审美感觉发展进化的“活化石”。研究美感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具体的艺术作品,它们是美的感性呈现;而风格类型的区分,则是美感的理性总结。古代文学批评对风格类型的理解和概括,经历了由简至繁、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标志着人们对艺术风格的体察、对美的感受越来越具体、细密,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能力的进化。  相似文献   

5.
类型是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文学批评的类型是指依据批评对象和目的任务的不同将文学批评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或类别。同时,由于选择的特定的批评对象、所确定的特定的批评目的、所面向的特定的读者对象,批评家也要选择与这些相适应、相一致的批评类型。研究和掌握文学批评的各种类型的特点、规律及表达方式上的规定,对文学的批评具有重要的意义。“广义而言,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以及文艺问题的理性思考。作为一个术语,它对于任何有关文学评论的论证,不论它们是否分析了具体的作品,都同样适用。”①可见,文学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文学批评,或称为审美的文学批评,正悄然的流失已成为文学界不争的事实.批评家们失去了阅读的耐心,对各类作品具有解释和分析品格的评论日渐稀少,审美范畴的批评术语渐次在批评文章中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批评方式是“会议评论”、“新闻评点”、“随笔印象”和“对话感想”.这些文学评论方式对于活跃评论的文体形式,活跃评论语言和文风,显然是必要的.但它的缺陷也不言而喻,由于它的新闻性和随意性,使批评越来越失去学院的郑重和严谨,批评的“波普”化和市民倾向,使批评日渐流于“文化随从”的角色,它的权威性的丧失,使人们对它不再怀有敬意.因此,“文学批评”越来越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业”,它不负责任的随意性,也使它日渐成为一种没有对象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23,(3):146-153+178
艾伦·卡尔松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困境是未能解决科学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科学知识在自然欣赏中如何转化为审美感性,即认知型审美经验产生的内在机制问题。借鉴佛教唯识宗的“转识成智”命题,可以成功处理这一认识论困境。认知理性在自然审美经验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细节性科学知识细化既有的自然审美经验;二是范导性知识引导规范自然审美经验产生的基本方向;三是认知理性的理解功能深化欣赏者对所欣赏对象内外在特性、功能以及对象间互依共存功能合作关系的认识与体验,提升自然审美经验的内涵;四是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知识积极参与自然审美活动,长期薰习审美感性,积淀于审美感性,最终二者融合,转化为一种新型审美直觉。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理性在审美经验产生中发挥作用的“转识成智”过程。由此科学认知主义理论不仅是有效阐释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独特路径,也是一种有力解决自然审美经验古今之别和雅俗文化分层的普遍性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8.
具体的审美体验产生于美的形象的形成过程之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也可理解为审美主体的自我欣赏,即个体的人站于族类立场上的孤芳自赏。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想象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成为对象性存在和对象的“生命表现”。而以偷窥为视角,作为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契链点,它们之间的和谐则为之打破。偷窥中的体验冲突是它内在的关系模式,故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则以心灵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一方,以心灵的产物为另一方,二者之间的对立程度的深刻和尖锐使任何消除这种对立的希望都变得沉重起来。  相似文献   

9.
论儒家诗学的向日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方儒家诗学文化传统里,“经”作为一个本体范畴即是一个隐喻词。在儒家诗学文化传统中,“经”是“缘光—太阳”,儒家诗学批评是在“经”的“向日式隐喻”中指向文学艺术审美的感性大地。儒家诗学对诗的批评是一种在隐喻中完成的审美感性的德道理性化过程,所以,儒家诗学在批评中对诗进行阐释而生成的意义,只是本体的理性缘光投射在诗之感性大地上的傀儡戏影像。因此,当儒家诗学从“六经”文本中提取意义而指向诗时,诗学与诗之间的意义关系就是一个隐喻的过程。“六经”正是以“向日式隐喻”的缘光烛照着这个此在世界,“烛照”就是阐释,正是“烛照”的阐释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因此,在儒家诗学这里,阐释仅是以诗学主体为中介而完成的一个本体论隐喻过程而已,如果我们把伽达默尔的一个阐释学概念“前理解”带入这里,“经”之本体的缘光就是儒家诗学批评无可回避的前理解。在皈依本体的信仰之下,这个此在的感性审美世界永远是“洞穴”或“幽室”,诗学主体永远是“穴居人”。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意义和“意义剩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时 《文史哲》2003,(3):47-52
意义是阐释的产物。文学不仅具有意义 ,而且具有“意义剩余”。“意义剩余”是文学阐释所获得的理性意义之外的涵义 ,包括以感性化形式出现的非理性的原始体验、原始欲望 ,它对理性意义具有解构作用 ;还包括超理性的审美体验 ,它超越了理性意义。文学的意义和意义剩余的总和才是文学内涵的全部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社会的文学批评,实质上也是一种审美的文学批评。因为,我们所理解的文学批评,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审美活动,批评家评论文学现象的过程,也就是把它当做自己审美的对象予以观照、阐释与评价的过程。在这个审美活动过程中,批评家与一般的艺术美的欣赏与接受者不同,他所关注、把握的是他的审美对象的价值涵意。而把握文学现象的社会、美学诸价值内容,是以事实认识为基础的,因而文学批评含有趋同的客观特性。但是,  相似文献   

12.
都市文化批评是以都市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要素为批评对象,关注都市社会中人的现实存在、生活方式等,目的是使都市人在都市环境中将自身再生产为真正的人.审美批评是从形式角度对感性审美对象进行的批评,作为一种对都市文学艺术以及都市人的想象力活动进行批评的方法和原则,审美批评对建构都市人的想象力进而提升都市文学艺术生产能力,都显现出独特功能和作用.社会批评是对人和社会进行伦理和道德的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批评方法和原则,它对理解、分析、批判当代都市文化和都市社会关系,并建构都市社会中的伦理秩序和道德纲常,都带有根本性的导向作用.消费文化的悄然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它的甄别和批判,帮助都市人超越感性物欲的都市生活表象,以获得思想的理性能力,是都市文化批评需要开展的严肃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审美客体的学术论文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作、编审、阅读学术论文都是一个审美过程。作为审美对象的学术论文,是作者理性思维 的一种美的结晶,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科学美、形式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论“入出”说的审美接受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出”说是中国诗论对审美接受活动的一种独特概括。所谓“入”就是读者设身处地进入诗作之中,再现其境,体验其情,深观其意,其审美机制在于求同。具体表现为:“瞻言见貌”、“披文入情”、“得意忘言”。所谓“出”就是读者在体验诗作的基础上,还应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读者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期待视野”,从而对诗作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其审美机制在于见异。具体表现为:“熟读玩味”、“想象自得”。“入出”说揭示了阅读和接受活动的审美规律,透视着中国诗论的接受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艺术审美批评是艺术审美经验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探讨了艺术审美批评的本质和特征,指出其具备作为审美活动和科学活动的双重特征。艺术审美批评应能使艺术鉴赏科学化,使科学评论审美化。本文还对艺术审美批评的指向、范围、层次和标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艺术”一词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一种艺术的创造活动,亦可以指一种被创造出来的艺术对象,即艺术品。这两种含义中的前一种,又可分为两重层面:其一为具体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其二为艺术史上的创新活动。在我看来,无论是艺术品的创造活动,还是艺术史上的创新活动,艺术的创造机制只能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艺术家的审美体验不仅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内在根由,而且体现了艺术家的特殊素质。首先,从具体的艺术品的创造活动来看,主体的审美体验要比单纯的观察和顿悟重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味”由最初的表示“口舌之味”的感官体验,向“味无味”的人生体验转变,最终成为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味”范畴的生成及演变是不断和其他审美范畴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科学中各门科学普遍使用“行为”这一概念以描绘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天文学家说天体的行为,物理学家说原子分子的行为如此等等。但在哲学和伦理学范围下,行为一词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今中外的思想史上,大多数思想家认为行为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只是人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才称得上行为。如中国古语说的“言必行”、“行必果”,都是用行表示人的有感情有思想的活动。欧洲哲学伦理学史上也有不少人称人是社会的、理性的动物。亚里土多德说过:“人的功能,决不是生命,因为就是植物也有生命。”而人的真正功能就是人类活…  相似文献   

19.
一也许,正因为文学批评是由批判与直觉、意识与潜意识、反思与感知等诸多元素和品格组合而成的,所以,它对批评家们的要求也就特别高:"只有那种兼备极为发达的思维能力跟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的人,才有可能做艺术作品的好批评家."确实,文学批评家,必须禀具感性心理结构和理性心理结构两种交叉的心智状态,拥有感性直觉思维和理性分析思维双重心理能力,才能在面对具体的文学现象时不停留在直接感受、欣赏对象的美,而更进一步,对感受做反思,对不确定性予以摒弃,着意寻索、阐释、评价、判断作品的价值.假使说,批评中那一下子发生的对价值的整体赏鉴等感性思维大都面对的是单一的艺术作品及其直观的审美结构,那末,价值理性确定和判断所面对的,往往是较为复杂的审美对象.对这类复杂文学现象内  相似文献   

20.
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茅盾在其文学批评活动中呈示出的思维品质,具有独异的个性化特征。这种思维个性,是其审美个性与批评风格的重要构成和突出标帜。探询这种思维个性,对理解茅盾文学选择与批评的文化心态,把握茅盾所标示的社会的文学批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检视茅盾的文学批评,我们便会发现,它具有这么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价值特性,二是实践特性。 从五四时期起,几十年来,茅盾高张“为人生”的文学大纛,努力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积极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成为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在这方面,他不仅身体力行,以其大量的现实主义创作,跃居为现代小说史上的社会剖析派的代表,而且,在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