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位实地考察西方文化和理性处理国际事务的外交家。他秉持超越传统的爱国经世和思想开放的价值观,形成了理性的中西文化观和务实的和平外交策。他的思想和主张对近代中国人走出"天朝"迷梦,面向世界近代化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和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文化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之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时而猛烈批判,时而热烈赞扬。关于中国文明的未来,他既"提倡全盘西化",又强烈要求传统文化的复兴。然而在这些表面矛盾之下,仍然有其内在逻辑。以"价值一元论"为根本的出发点,胡适肯定人类共同的本质和价值追求,并进而确立了人类文化的普遍本质。文化的本质和基本要素都是一样的,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造就了中国文明过去的辉煌,西洋文化近代以来的核心要素促成了西洋文明当下的先进。这几个观点的相互融合,就是胡适文化思想表面矛盾之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河上肇作为日本近代的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思想有着极其密切的双向联系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河上转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日本近代,他始终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中汲取"求道"的精神动力,并以中国古代思想为媒介来论述他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另一方面,河上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又成为现代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中国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都借助他的著作学习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对现代中国的革命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经世派的改革思路在清代中叶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们必须跳出传统"内圣外王"的圈子,把目光转向外部知识资源,才能重新焕发生机。西洋新知的大规模传入和经世思潮的交汇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条件。魏源是一个经历传统文化教化的经世派代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切的情感,但他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潮流中积极拓展知识领域,通过对自我文化的检视,冲破了若干误区,重建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衔接的宇宙观、夷夏观,直至形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观,从学理上打通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理路,其对全民的思想动员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情感上的纠葛终究不能完全摆脱,他的新宇宙观、夷夏观、实践观仍然带有对传统中国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5.
文化调和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并在十月革命后认定第三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明。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的先进性和包容性,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日本接受了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佛教和儒教的思想逐渐变为日本的“传统思想”(或称“东洋精神”)。从十八世纪起接触西方文化,到十九世纪接受西方哲学。近代日本“哲学”是作为日本近代化的一个环节而被接受过来的。日本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美学在生成之初亟需冲破理学传统和文化范式,以龚自珍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在向中国古典哲学溯源和求解的过程中,以主体性的自醒和个人志趣的自得为基础,从美学主张到诗文创作,全面吸收庄子思想。在诗文创作中,以丰富的自然意象、恣意的卮言手法传承并实践庄子美学,展现追求自由人生的内在境界。分析龚自珍诗文对庄子美学的传承与接受,是研究龚自珍启蒙思想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的佐藤春夫文学表现出西方文艺要素和日本传统要素并行存在且在本质上相互融通的特质。该时期的作品以“忧郁”和“倦怠”为底色,同时融入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以及尼采哲学等西方文艺要素。佐藤春夫将古典和近代、日本和西方四个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作品中,以传统理念阐释近代文艺,以西洋手法表现日本传统。他通过以西方文艺要素与日本传统要素并存的形式,表达着对日本近代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日本近代性格的把握,其中潜藏着他通过西方文艺理念反观日本固有文化的传统回归意识。  相似文献   

9.
明治初年日本人在对外关系的认识上呈现出三重性结构,致使福泽谕吉等人在论及东洋与西洋的关系时,主张以实现日本的东洋盟主地位来遏制西洋。但出于对中国清朝通过洋务运动以增强国力的担忧和警戒,便很快转向“脱亚入欧论”。这几乎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中日关系中的一项定律。  相似文献   

10.
自1826年魏源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问世后,近代中国出现了一股赓续"经世文编"的热潮,这股文化热潮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实现现代转换的一种文化实践,是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考察和了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主要内容、主要途径,认识到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集体主义作为指导,以民主、自由、个性等思想作为补充,极力培养出东西合璧式的人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前进。尤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进行“东西合璧”的方法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集团主义”教育的精神,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对东三省政策大致分为革命爆发后的混乱时期、拉拢赵尔巽、张作霖时期以及蓝天蔚北伐时期。日本对华外交的混乱、对辛亥革命所导致的政体变化及政治力量的对比缺乏正确判断,以及列强对日本的掣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作为二流帝国主义强国的日本,在辛亥革命时期对东三省的政策呈现出落后时势与手段拙劣等特征,因而注定了其不可避免的被动格局。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司法改革作为日本政治议程上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日本社会的法治化。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动因以及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最终报告书的内容和改革的经验教训,从宏观上把握了我国司法改革的大致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庄园制作为日本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经济体系,从8世纪中后期至16世纪末,一共存在了近8个世纪,它规定了日本中世社会的基本社会经济形态,是了解日本前近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把钥匙。本文选取日本庄园典型时代(12、13世纪)的典型例证,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对日本庄园制下的土地所有、阶级和阶层关系进行详细的考察,较完整地勾画出日本庄园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全貌,并力图找出与西欧中世庄园制和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道德教育及高校德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强国的成功,与其强大的教育、尤其是优秀文化传统和良好道德教育的强有力支撑分不开。如清明、正直善良同情吃苦勤劳节俭之心的传统美德;德育过程中的并重个性、协作、传统、劳动、人生观教育,强调学生主体、群体意识、异域优秀文化、道德实践,国家利益至上的完美结合。但日本朝野各界现都确认正视,全球化大深入背景下的日本高校德育危机已经出现不少大学生脱离政治;无远大理想;贪图生活安逸;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等。全方位的日本高校德育改革正在进行;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首位;最重要的德育目标仍然坚持民族精神与爱国思想;内容从共同价值观扩展至宗教、伦理、纪律、法制、民主、人道消费、环保等人类生活诸方面;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结合;形式社会化、网络化与开放性整合。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互为近邻,地缘的因素促成了两国之间悠久的文化交流和政治斗争乃至军事斗争频繁不断的历史和现实。战后日本调整战略目标既有自身战败的原因,也有美国对日政策的牵制,此外,中国政局根本性的变化也成为日本战略目标调整的原因之一。中日两国之间之所以难以建立真正互信的友好关系,其原因在于两国之间客观上的地缘关系所导致的结构性矛盾。我们提倡和主张中日之间建立战略性的友好互惠关系,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两国之间的对抗因素,正如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认定的,国家间政治就是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这既是国际关系的辩证法,也是国际关系中的永恒铁律。  相似文献   

17.
独特的地缘环境和历史进程使日本民族形成了狂妄自大又极端自卑的矛盾心理,因此日本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呈现出极端对立的两面性,反映在外交上就是追求建立强权式的霸道王国,推行攀附强权的外交路线,奉行弱肉强食的外交原则.日本的国际形象也因而受到了严重损害.日本民族只有克服和超越唯我独尊的自大意识和民族虚无的自卑心理,才能取信于邻国和国际社会,摆脱孤立,真正成为有持久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18.
清政府以“华夷秩序”的封闭与斥异性为主导的外交思想造就其在对朝问题的处理上固守着传统思维,运用着僵化、保守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而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至上”的外张性指导下的外交思想,在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展开了血腥的对外扩张战略。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9.
由于政治的原因,美国在东京审判中免除了日本生化战罪责,但从法律形式上看,日本的生化战战争责任无法免除。90年代以来,人们从捍卫人权的角度对日本生化战争犯罪的追究和诉讼,从法理上其实是基于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中“对人道的犯罪”的原理。生化战伤害不是一般的战争伤害:一是它的极端反人道性,二是它的严重违背国际公约性,三是它的战后长期遗害性。战后赔偿诉讼的意义,并不完全表现在诉讼的结果上,而重要的是表现在其过程中,它的确切中了日本战争责任的要害。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 4月 ,日本“新教科书编撰会”的《新历史教科书》通过了日本文部省的审定 ,激起曾经饱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义愤。该教科书随心所欲地涂改历史、美化侵略 ,企图通过所谓的民族精神的教育 ,来重新建立军国主义的野心。该教科书的诞生和出笼 ,既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又折射出了日本近年来的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