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凤兰 《学术交流》2008,(5):144-147
在现代汉语中,"来"有表示目的之用法.但只有用以连接分句的"来"才真正表示目的,而用在介词结构与动词短语之间的"来"以及连动句、兼语句中的"来"不表示目的,其作用是凸显前边表示方法、手段、途径的状语,可以看作是焦点算子.表示目的的"来",后边为动宾短语,其中的动词一般为双音节的抽象动词,且必须带有受事.表示目的的"来"与表示目的的"以"用法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可以互相替换,有时不能.  相似文献   

2.
凡是受事宾语均可前移与"把"类介词构成介词短语而生成受事介词短语蕴含句,这受事宾语的前移存在有整体移位与分裂移位两种类型.在受事介词短语蕴含句中,其述谓成分具有[+有界]语义特征,谓核动词具有[+致使]功能和[+实现/完成]体意义;受事则具有[+有界]特征和[+定指]功能;其句法主语一般由"施事、当事"或"涉事、工具、材料、处所"语义成分充当,句法宾语则由"数量、处所、结果"语义成分充当.  相似文献   

3.
岳中奇 《学术交流》2012,(7):143-148
表述给予对象的介词短语蕴含句是由给予对象作间接宾语的双宾句转换生成的,其谓核动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可由"给予"义和"移送"义动词充当;标记给予对象的介词只能是"给",给予对象则具有[+受领]的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既可指称人或物,也可指称行为事件,常用作施事、当事题元;宾语则均指称给予物,常作受事、涵事题元。  相似文献   

4.
否定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通常把包含否定词的句子称为否定句,但否定形式不一定表示否定意思,肯定形式亦不一定表示肯定的意思。本文旨在讨论暗含否定结构,即:肯定句中的动词、名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一般否定概念;用介词或连词表达一般否定或排除否定;以及短语动词、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或其他短语所表示的否定概念,以期帮助提高英汉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说"命"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1,(1):102-106
从语源学的角度去溯寻"命"字本源意义的生成及向派生意义演变的文化理据是一个重要课题.甲骨文中,"命"、"令"是字形相同,音相近、义相通,甚或有时通用的同源字.但这种通用是仅限于"命令"这一本来意义上的.在其后的引申、派生的道路上"命"和"令"便分道扬镳了.从三条线索描写、阐释"命"字的词义引申和演变的理据与轨迹1.从"命"的名词意义的引申来看.2.从"命"的动词意义的引申来看.3.从"命"和它的同源字"名"的通用中引申出的意义来看.我们依相关性和联想性的逻辑,参照古人的本体观念,人生哲学,揭示"命"一词诸多义项间的派生关系,并以相关的同源字印证之."命"一词的大家族,是古人"天命"的本体观演绎下的"人命"的人生观,上下尊卑的社会伦理观的文化亲缘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话语体系中,"欲"由于其本能欲望的指向而受到种种压制,无法在美学领域取得自身的话语权.但从明中叶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心学的解体以及西方文化哲学的渐入,"欲",范畴及其所代表的自然人性开始被重新认识,在美学领域它不仅在理论层面被视为文艺的本体,而且也在文艺实践中得到有效实践."欲"范畴在我国美学话语中经历了从初步确立到中期徘徊再到自由嬉戏的三大历史阶段,并表现出进步性、曲折性和不彻底性等三个特征.在大众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深入探讨"欲"范畴的美学内涵和价值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女"、"×男"族新词语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汉语词语模"×女"与"×男"在"某一类人"这一语义场中构成一对词语模,其模标的语义之间具有相反、相对应的关系."×女"与"×男"族新词语在语义、生成方式和色彩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其产生原因既受社会文化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也与词汇系统内部的不断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8.
李振福  李诗悦 《创新》2021,15(6):45-61
"通实力"是在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且发展的,其理论框架由基础、过程和目标三个层次组成,其核心观点包括"通实力"指数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实力"理论的原则、"通实力"理论的作用、"通实力"理论的发展内涵以及"通实力"理论的目的."通实力"理论中构建"通"机制的载体形式具有多样化.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真正的"通"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及经济全球化进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通实力"理论的提出旨在有效地解决国家间、地区间的冲突与矛盾,化解内部矛盾与冲突,在自身发展国家实力的同时,构建世界共同体,进一步适应世界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趋势."通实力"理论是符合世界发展需求的一种互利共惠的国家实力观.  相似文献   

9.
李振福  李诗悦 《创新》2021,15(6):45-61
"通实力"是在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且发展的,其理论框架由基础、过程和目标三个层次组成,其核心观点包括"通实力"指数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实力"理论的原则、"通实力"理论的作用、"通实力"理论的发展内涵以及"通实力"理论的目的."通实力"理论中构建"通"机制的载体形式具有多样化.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真正的"通"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及经济全球化进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通实力"理论的提出旨在有效地解决国家间、地区间的冲突与矛盾,化解内部矛盾与冲突,在自身发展国家实力的同时,构建世界共同体,进一步适应世界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趋势."通实力"理论是符合世界发展需求的一种互利共惠的国家实力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因此人们对"天"既崇敬又畏惧,认为顺之者昌而逆之者亡,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必然反映,是不可逾越的自然之道和社会之道.而以此为理论依据,中国古代产生了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法律制定时遵循的"则天立法"原则,法律实施时实行的"司法时令"等制度.因此,立法与司法中"顺天则时"的观念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自然规律与人间法度相类相通.浑然一体的格局."天之法"因此具有了实用价值,而"人之法"也因此具有了合理性和神秘性.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传统法律的自然观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征,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存在诸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八项主张"是实现祖国统一的纲领性文件。近年来,"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日益猖獗,两岸关系趋于紧张。为了加大反"台独"力度祖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反"台独"的分裂活动提高到国家核心利益的高度,制定并审议《反分裂国家法》等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六大核心价值观之一,关爱在新加坡的品格与公民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参照 《新课程标准》,基于对小学 《好品德好公民》 教科书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加坡关爱价值观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在编排体例上,个人、 家庭、 学校、 社区、 国家和世界六个层面综合交叉、 螺旋上升;在教学内容上,"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与公民道德相关的技能"两大技能与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 彼此渗透;在教学过程上,"身份""人际关系"和"抉择"三大概念逐级深入、 依次递进.  相似文献   

13.
"找关系"是中国社会极具特色的现象之一,也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规范形式,是指当人们处理事务特别是要获得某种利益,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条件与资源或者通过正常的渠道和方式难以实现时,人们会试图在现有的关系网络中寻找可以提供帮助的人,或者通过该关系网络再行建立新的关系以协助自己实现相应的利益追求.在司法活动中"找关系"会对司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找关系"同个体"爱有差等"、社会交换和对司法公正的偏见等社会心理有很大关系."找关系"已演变为个体间社会交换的重要方式之一."找关系"因其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遵循的主要是民间交换规范."找关系"不应当作为一种主体实现其目的或利益需求的正常机制,因为这将给社会主体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机制的有效运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代人物品鉴,身体尚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魏晋时期,人的身体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在玄学形神观的影响下,"身"成为可以超越和舍弃的有限性存在,因此在竹林文人的身体践行中,他们以"无身"超越了"有身".在竹林士文人这一身体观的影响下,身体在魏晋的人物品藻中又逐渐消失,被虚化为明月清风等自然意象.这一美学变迁,深刻地影响了文艺,其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古代的人物画中.  相似文献   

15.
来玉英 《社科纵横》2008,23(8):120-121
原始先民萌芽中的"民本"政治意识中蕴含了丰富的准公共关系思想,本文从原始"民本"政治意识开始萌芽和通过历史资料对黄帝、尧、舜、禹为政须重民政治意识的记载,以及在原始民主制度与夏王朝国家制度的交汇中原始民主制度"重民"政治意识的绝对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以民为本"、"爱民敬民"、公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始先民"民本"政治意识中的准公共关系思想,对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明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衡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有着自己丰富的人生论,涉及人生观与时代背景、人生观与科学、人生观与人生哲学的关系以及人生哲学的性质等问题.在人生观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上,"学衡派"学人认为在社会安定的时代中,会产生一元化的人生观;在社会动乱的时代中,会产生多样化的人生观.他们赞赏安定的社会和一元化的人生观,认为这样可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安宁.在人生观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学衡派"学人肯定了科学实证与人文领域的相互关联,主张把科学实证与人生哲学结合起来.在人生哲学与道德哲学的关系问题上,"学衡派"学人认为人生哲学包含道德哲学,道德哲学是人生哲学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人生哲学的性质问题上."学衡派"学人把人生哲学归结为价值哲学.研究"学衡派"的人生论有助于深化对"学衡派"整体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形态的人生理论.  相似文献   

17.
试论"卮言"在《庄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其中"卮言"即铺陈曼衍,即兴式地言论,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卮言",我们不能只作为一种语言风格来欣赏,而应该从其在<庄子>一书中的运用来分析它的意义."卮言"是诗性时代思维方式的反映,"卮言"的不为言而言,不为文而文的艺术构成及其运用,体现了<庄子>的语言理想."卮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寓言"的文学性意义、"重言"的历史性意义不同,它更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法律援助制度之"政府责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确立了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原则.该原则的确立是由中国的"国家主义"政治传统、国家与社会的双轨制社会结构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影响等诸多原因造成的.然而当下,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原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产生了脱节,并且已经给中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行将制定的<法律援助法>应该在界分国家与政府内涵的基础上,确立法律援助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冷战后日本政界重组进程中形成的"自公合作",使得自民党能够在联合政权的框架下作为"核心政党"继续执掌政权.同时,国政选举中的"自公合作",又使得自民党对公明党及创价学会的依赖程度日趋加深.因此,"自公合作"能够维系多久,直接关联到新的自民党"一党优位制"能否最终确立.展望未来,"自公合作"在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进程中必将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0.
王蕾 《学习与探索》2007,(2):120-123
在《法律的概念》第二版的后记中,哈特将"原则"作为不同于规则的另一元素引入了法律体系。这种在法律概念的外延上的扩充,不可避免地对其一贯持有的"一般性、描述性法理学"的方法论立场造成了冲击。在把"原则"补入其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哈特的法律理论的自恰性与解释力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从整体上看,原则的引入并没有对分析实证主义的分离命题构成严重威胁,但从内部来看,分离命题的消极性倾向却经由原则问题得到更加细致、清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