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策略与民初宪政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帝国260多年的统治。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为纲领的中国同盟会取得了重大胜利。可是 ,以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败为标志 ,不但国民党陷入困境 ,民国亦名存实亡。从1911年10月10日起义至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国内政局跌宕起伏 ,成败交替。痛骂袁世凯专制、反动 ,可以解恨但无法增加政治智慧。袁氏本来是新旧参半的人物 ,要回答的问题恰恰是这个清末新政的翘楚 ,为什么没有在各方压力下继续前进。这里蕴藏着值得认真探讨的政治经验。本文着重从国民党和孙文方…  相似文献   

2.
宋庆龄的政治生涯是从她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和妻子开始的。如果说1913年8月底满怀理想与憧憬的宋庆龄在学成归国途中与家人在日本相聚,成为她接近中国革命的领导中枢继而投身革命的契机,那么1915年10月25日她与孙中山结婚,则成为她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她集孙中山的妻子、学生、助手等角色于一身,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当孙中山逝世以后她又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坚持和捍卫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重要政治象征。不过宋庆龄从“孙中山的妻子”到“孙中山思想与事业的继承人”这一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3.
冯远理 《领导文萃》2007,(10):77-79
1913年12月11日,在武汉就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兼参谋总长的黎元洪不情愿地登上了北去的专列来到了北京。一代枭雄袁世凯以当初接待孙中山的最高礼仪接待了这位武昌首义的功臣和副总统。就黎元洪来说,也不想进京之初就和袁世凯的关系搞得很僵,于是宾主把酒言欢,极尽欢愉。这道政治风景,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5,(4):132-133
《惊弦:汪精卫的政治生涯》李志毓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本书是一部关于汪精卫政治生涯的评传。汪精卫是民国政治史上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他是国民党高层领导人,1938年当选为国民党副总裁,地位仅次于蒋介石。抗战期间,汪对日讲和,擅自脱离重庆,发表求和通电。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以通敌者的身份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本书基于充分扎实的史料,客观呈现汪精卫从革命到退隐,  相似文献   

5.
孟保国 《决策探索》2005,(11):82-82
归隐津门的黎元洪,黎元洪,湖北黄陂人。1912年当选为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1916年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在民国初期政坛上,黎元洪向来是被北洋军阀利用的工具。袁世凯当道时,他被软禁在大院里当装聋作哑的“黎菩萨”;袁死后,他继任大总统,听从段祺瑞的摆布,1917年被张勋赶下台。1922年被曹锟放到了民国大总统的位置上对抗孙中山,不久又被曹锟轰了下去。  相似文献   

6.
难缠鬼子兵     
胡平 《领导文萃》2009,(10):53-56
官兵素质的差距 国内的一些作者和军事评论家,往往喜欢从经济发展、政治运作、武器装备等方面,对比过去中日两国实力的巨大差距,多以清廷的颟顸腐败、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其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磊 《领导文萃》2014,(10):66-69
1948年11月12日,在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之际,一代老派幕僚陈布雷在服用了大量安眠药之后,走完了他的悲情一生。他从21岁开始步人上海报界,以文笔犀利、思想尖锐、见解卓越、时评文章为时人称颂而名满天下。随后人幕蒋介石,素有“总统文胆”“领袖智囊”之称,并“直接间接影响了二十年的中国政治”。陈布雷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姻亲政治     
周昂 《领导文萃》2014,(10):88-91
正由姻亲政治构筑的利益版图好比一个囚笼,里面是改革,外面是民心。1913年2月22日,大清隆裕太后病逝。当年冬天,她与光绪皇帝的灵柩一起下葬于崇陵。此时,距离清廷逊位已经一年有余。隆裕太后的灵棚中,既聚着大清的遗老,也有民国总理赵秉钧领衔的吊唁团。其间,遗老梁  相似文献   

9.
<正>前不久,学者刘刚、李冬君的《中国近代的财与兵》面世。本书从兵权、财权角度看近代史。作者认为,自宋、明、清至于民国,纷繁百态无外乎地方兵权、财权与国家兵权、财权的博弈,而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虽一脉相承,却各有千秋。后来者袁世凯与各方势力的较量,也是以兵权、财权相搏。文化视野下的财与兵作者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把中国的财与兵问题纳入到文化视野,用思想史的眼光去打量,从而提供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视角。本书开宗明义,在"题记"中解题道:"中国传统政治,所有政治问  相似文献   

10.
木易 《决策》2012,(9):68-69
曾经以青瓦台为家的她,隐身于市20载,如今以总统候选人的身份站在离政治中心最近的地方。不知道她的“爱人”——大韩民国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迎接第一位女性总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一.行政化:国家政权向乡镇延伸20世纪的中国政治有两大特色。一是由于没有建立起现代民主制度,政治通常表现为阶级斗争、革命运动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二是金耀基所谓的“行政吸纳政治”。不论是执政的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奉行精英主义(“先知先觉”论和“特殊材料”论)和发展主义,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为鹄的,因此他们并不真的在乎如何在民主政治程度中汇聚意见、整合利益、形成决策。以行政过程吸纳和替代政治过程,在地方行政建制中用行政化完全取代自治化,旨在更强有力贯彻国家意志,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这样一…  相似文献   

12.
段宇宏 《领导文萃》2011,(24):120-122
与中共重视对前后方部队的政治工作相比.国民党从情感上深深排斥政治工作。当年,虽然出于功利,学了苏俄一鳞半爪,但北伐成功清党后,便迫不及待地将其抛弃。虽然曾鼓噪“党治”,但仅把党当作“军政、训政、宪政”三部曲的工具,从未提升到战略高度来重视。  相似文献   

13.
1912年4月1日,孙文以大总统名义公布参议院法后,至参议院行解任礼,将印绶交还参议院并发布解职令。袁世凯立即致电孙文:……公为民国第一华盛顿,功成自退,万众倾心……乞即日北上,惠我方针。孙中山接到袁世凯邀请北上电报,知是虚与委蛇,但又不便立即回绝。恰在此时,武昌黎元洪飞电邀  相似文献   

14.
袁世凯继承了李鸿章的衣钵.倾心于搞洋务和练新兵,同时,袁世凯也是晚清立宪新政的积极推动者。孙中山曾游历欧美,是现代思想的先行者,熟谙民主政治,孙中山向前看:袁世凯出身于旧官僚,通晓官场权谋.袁世凯更着眼于当下。旧官僚袁世凯与民主先驱孙中山的差异和分歧何止一端。  相似文献   

15.
张鸣 《领导文萃》2008,(15):89-92
从晚清进入民国的大人物中,徐世昌算是地位很高的一号要角。在晚清位极人臣,做到军机大臣,太傅衔太保,进人民国,做过袁世凯的“国务卿”(内阁总理),最后居然成了民国大总统。可是细想起来,此公虽然一路大官做上去,但好像什么事也没做过。他参与过袁世凯小站练兵,但兵不是他练的;他做过清朝第一任的巡警部尚书,但警察也不是他办的;他做过东三省的总督,好像除了让自家的宦囊鼓了好些之外,没留下什么政绩。  相似文献   

16.
阿忆 《领导文萃》2011,(Z2):62-64
北洋,本是晚清军政词汇,源自袁世凯在天津新农镇训练新军。袁世凯亡了清朝帝制,出任民国总统,他的北洋旧将和平过渡为民国要员,在中央机关工作的,是威将军,声名显赫;驻扎外省的,是武将军,兵权在握。  相似文献   

17.
王勇 《领导文萃》2009,(8):57-61
发起于1947年5月13日的孟良崮战役,从一个侧面预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全面崩溃。位居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被誉为“抗日铁军”的整编第74师,竟不敌“土八路”,不仅成为第一个被歼的国民党军主力,也成为国共双方在华东前线的重要转折点,给孟良崮一战披上最神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决策与信息》2008,(5):61-62
新书《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是杨天石主编的中国国民党史系列之一,作者杨奎松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该书利用国共双方大量翔实的历史档案资料,和许多重要人物的日记、回忆录,从国民党的角度论述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从“联共”、“反共”到最后“国共”内战的历史事件,深入研究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政治文化,在改革开放前后历经了历史性的变迁。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元政治文化逐步转变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轴、同时尊重差异性的“和合”型多元政治文化,这一发展趋势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只有积极寻找对策才能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镜月单车 《领导文萃》2008,(17):102-106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无预警的状况下突然死去,台湾政坛顿时山雨欲来。虽然李登辉以“副总统”的身份继任“总统”.但明眼人都知道,谁当国民党主席,才是真正的掌权关键。就是这个关键时刻,宋美龄写了封信给当时的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表示党内对李登辉继任主席有疑虑,建议恢复“中常委”的集体领导模式.台湾政坛顿起风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