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论汉语同族词的类别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对词的来源以及词与词之间关系的推测和,研究由来已久,从先秦典籍中“乾,健也”、“坤,顺也”之类以音同音近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训释词语、西汉扬雄及晋郭璞的转语说、东汉刘熙用声训法著《释名》、宋代王圣美等人的右文说、到清乾嘉时代段、王诸儒“声近义同”的发明和“因声求义”的实践,展现出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同族词研究不断发展、后出转精的历史进程。但是,由于传统同族词研究是在诠释古代文献的训诂学中孕育和发展的,因而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加之我国古代缺乏和轻视理论思维的学术传统的影响,这就导致传统同族词研究多词语系联之功,少理论总结之力,存在不少局限和缺欠。其表现之一,就是对汉语同族词的分类缺乏探讨,尽管转语说与右文说实际上系联的是不同类别的同  相似文献   

2.
论《小山词》的倚声主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之初,倚声填词的风尚在晏殊的率先领引下得到迅速发展。晏殊词富贵婉雅,前人早有论断,但又不免有涉于“妇人语”的不良倾向,这种倾向在晏几道词作中得到升华,所以王《默记》说:“叔原妙在得于妇人。”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言:“《诗三百》篇,大旨归于‘无邪’。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文忠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把晏几道词作与淫邪之风等同。但陈廷焯《词坛丛话》说:“是叔原之为人正有异于流俗,不第以倚语称矣。”又把晏几道的词与郑卫之声区分开来。晏几道的词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3.
我们读古代文献,会发现这样有限的一些词:诸、叵、焉、盎、笔、茨、孔……。对这些词的注释,训诂学家们称之为“合音词”。谓“之乎”为“诸”、“不律”为“笔”……对此,笔者读古籍时特别留意了一下,对“之乎”何以为“诸”、“不律”何以为“笔”颇怀疑惑,想为“诸”、“笔”等词正一下名。 [1]“合音词”与反切 传统研究者一般认为,“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词”。早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就涉及过。宋人王应麟的《玉海》说:“世谓仓颉制字,孙炎作音,  相似文献   

4.
从刘熙《释名》的声训到王圣美的“右文说”。为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 ,清代学者对“右文说”合理成分的发掘 ,又把同源词的研究向理论方面推进一步。然而 ,这都是在缺乏语言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情况下所进行的探索。直到王力先生《同源字典》问世 ,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才步入科学的轨道 ,而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同源词研究还有待承学之士的进一步努力 ,这对汉语史的建立以及汉语词汇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统编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一课给唧唧一词的注解是:“唧唧,织机声,一说哭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常德师范学校和岳阳教学辅导站合编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给唧唧一词的注解是:“唧唧,本指虫叫声,这里是指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而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注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又把唧唧一词诠释成:“唧唧,机杼声。复,又。”  相似文献   

6.
前人在对“诗”与“词”作整体比较时,有过许多话头,诸如“诗庄词媚”,“(宋)诗言理而(宋)词言情”,“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等等。但另有一段话则似乎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是朱彝尊在《紫云词序》里所发的议论。他说: 昌黎子曰:“快愉之言难工,愁苦之音易好。”斯亦善言诗矣。至于词或不然,大  相似文献   

7.
试论苏轼的词乐革新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词坛上,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在唐宋时代,词为“声学”(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依声填词,“以协音为先”(张炎《词源》),歌词的文情须适合于乐曲的声情,俾“声韵相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方能珠园而五润,相得而益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轼开创豪放词风,不仅意味着词在内容方面的开拓,而  相似文献   

8.
“歌管楼台声细细,鞦(革连)院落夜沉沉。”(苏轼《春宵》)”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王安石《春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古人诗中常用迭音词。用了迭音词的诗句,诗的意味,淡者益淡,浓者更浓,读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而诗里迭词的运用当祖述《诗经》。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小雅的《南陔》、《白华》、《由庚》、《崇丘》、《由仪》五篇,是所谓有声无辞的“笙歌”,实有的诗是三百篇。除了国风中的《樛木》等七十四篇,小雅中的《天保》等十六篇,大雅中的《下武》等五篇,颂中的《维天之命》等十五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者程瑶田的《果裸转语记》从“果裸”一词出发,将与该词相关的332个同源词联贯起来,阐发了“声随形命,字依声立”的音转道理与事物命名规律。在王寅《〈果臝转语记〉现代汉语译本及其学术价值的当代解读》的基础上,对《果裸转语记》同源词进行体认语言学解读,得出程瑶田对同源词的三个体认特征,即突破语体的雅俗对立,体现雅俗共现的现实根源性;突破语词范畴的静态归类,体现语词流转的动态体认性;突破理据性研究的现有路径,体现语词生成的文象融合性。以同源词的三个体认特征为基础,通过对同源词体认机制的探究,构建了《果裸转语记》同源词的体认逻辑,该体认逻辑验证了体认语言学中“现实”因素的基础作用,同时彰显了“语言”因素本身在语词生成与语言体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不仅在上古韵部研究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上古声纽研究方面也创获良多。章氏的上古声纽研究,在承袭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结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典籍文献语言用例及个人的审音经验,将传统的三十六字母进行重新的分合归并,即:娘日归泥、精组归照、喉牙互易、喻母并影,提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声母系统,解释了其间的声转关系,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章氏的上古声纽说,与其上古韵部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形成了声韵兼顾、正变互补的古音研究。这种古音学说与其“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一道,共同组成了植根于汉语汉字特点、具有鲜明中国语言文字学特色的字源学理论体系,为其后撰作系联《说文》同源字族的《文始》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叶嘉莹教授,遵照中加文化交流协定,于一九八三年五月,由加拿大来华,先应复旦大学之聘,赴沪学一星期,于六月初来到成都,与四川大学缪饿教授继续合作,商讨切磋,共撰《灵谿词说》。在成都的两个月中,写成论南唐中主李璟之《词说》九千余字,已交本学报编辑部,于本年度第三期中发表。嗣后,又写成论晏几道词之《词说》,约一万多宁,兹刊载于本期学报中。此外,缪钺教授与叶教授共同商酌,拟定“《灵谿词说》撰写计划”一份,兹亦附载于本篇之末。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旧文的重写,关于《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的解读,从清乾嘉至今,一直争讼不断。虽然目前回族史界主流意见已采用王日蔚先生“回回即回鹘之音转”的结论,但此说除了“音转”这一语言学上的可能外,并无足够的逻辑的历史证据来支撑其说,特别是这一结论无法解释在宋夏战争的高峰时期为什么宋朝的军事将领会提出“打回回(回鹘)”这样荒谬的口号。余一直坚持反对“回回即回鹘之音转”的观点,旧文《<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完成于30年前,今检思旧文,除否定“回回即回鹘之音转”观点有足够的证据外,原来提出“回回是五代宋以后杂居于西夏境内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太准确,且历史之证据链亦有断层。故重拾旧文,增补资料,修罅补漏,并将“回回”一词的传播延及辽夏金三朝,重新提出新的观点,即沈括所言之“回回”即是指唐以后来华的聚居在西夏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食商人,经宋辽金时代的发展,这一批回回分布区域越来越广,以致散布到西北各地。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词,即与曲相对而言。故有“曲子词”之称。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只是当初的词,不一定专指长短句,而是凡入乐的皆以为“词”。  相似文献   

14.
元明之际的陶宗仪著述颇丰,《南村辍耕录》尤为知名。陶氏三书反映了元帝国存在多种语言文字及其相互影响的事实,其中“方言”一词可指外族语言,殊堪注意。陶氏的中州之音入似二声说,与周德清《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颇相径庭,使人对后者是否跟语言实际完全相符产生怀疑。陶著记录的若干语音现象及词语,还有元代的韵书流行情况等都值得后人考察研究。《南村辍耕录与元代吴方言》与此文为姐妹篇。  相似文献   

15.
一、同源字与同源词字是写词的。词是字的书写对象,字是词的书写符号。因此,要讨论同源字,必须首先讨论同源词。词有同源,词可推源,这是我国古代的训诂大师们早已认识到了的问题。从先秦两汉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字母说”,再到清代的“音近义通”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论及了这个问题。先哲们的一系  相似文献   

16.
《手批尔雅义疏》是近代国学大师黄侃从事语源研究实践的重要成果之一,其系联同族词的方法有:音义结合系联法、"右文"系联法、"声训"系联法、"音转"系联法、类推法等。黄先生综合使用这些方法,系联了大量的同族词,不仅为语源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还具有语源学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家在研究同源词(即同族词)的语音和语义关系时,提出了“音近义通”的说法,尤其是在清代乾嘉时期,王念孙、段玉裁、郝懿行等人,研究更为精深,阐发更加详明。如王念孙说:“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又说:“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段玉裁也说:“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郝懿行也说道:“凡声同、声近、声转之字,其义多存乎声。”对于他们的贡献,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有很高的评价,他说:“文字既是代表有声语言的,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词至宋蔚为大观,成为一代之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词有其自身的风格和特点。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特别强调词这一体裁的抒情功能,她在《词论》中首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从李清照现  相似文献   

19.
兼词漫议     
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同性、同义和语法作用,叫作兼词。《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句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和“于”。“之”是人称代词,代“阳货”;“于”是介词,表示处所,译为“在”。“之”作动词“遇”的宾语;“于”同“涂”构成介宾词组,作“遇”的补语。兼词有两种。一种是合音的兼词.一种是合体的兼词。合音兼词的读音为所兼两个词的拼合,也就是两个词的快读。合音兼词又称合音词,也叫急音。《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围,方七百里.有诸?”句中的“诸”是合音兼词,相当于“之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从事的语源学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系联同源词的过程中 ,首先就上古音总结出同源词之间的语音转移规则 ,确定了“大”、“小”、“乱”三个义类 (即语源义 ) ,然后就上古文献钩稽有关词汇 ,以同义词互训同训为经 ,以同源词音转可通为纬 ,归纳出“博”、“小~”、“悖”三个同源词词群。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词汇并非散沙一盘 ,汉语的词汇系统就是由一个一个同源词词群组成的。本文还利用亲属语言同源词进行词汇和语音的历史比较研究 ,文中推求的语根表明 :汉语前上古音存在 smp_、 tsl_、 mp_等复辅音声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