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佤族民间乐器中,笛子、三弦是不可缺少的乐器。据沧源地区佤族老人讲,三弦、笛子,口弦和不带帽的芦笙,是大理人达董包一百多年前,来佤山传佛教时带过来的。当时佤族经常砍人头祭旱谷,达董包劝告说:“日子长了,就会把自  相似文献   

2.
斐特克呐琴     
斐特克呐琴,是由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青年琴师彭德,在“冬布尔”基础上改革制造的。“冬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它的琴头和按指扳似三弦,共鸣又象冬布拉,用山羊肠作弦。这种乐器一般只用于舞蹈的伴奏,通常只能演奏十来支曲子。而斐特克呐琴音域宽,音量大,弹法灵活,其音色既有三弦、琵琶、热瓦甫的优点,又具有本身雄浑、激越的独特之处。斐特克呐琴的外型与装饰别具风味。琴的音孔和虚饰图案搭配在一起,构成一盆牡丹  相似文献   

3.
最近看到一份材料反映,在云南彝族聚居区的一些县、社领导干部,还在以“四旧”、“伤风败俗”、“影响生产”等罪名,禁止彝族人民“跳歌”,甚至没收、砸毁跳歌用的三弦、笛子等乐器,引起彝族人民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4.
彝族大三弦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民间有深厚的“火”文化,火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彝休的劳作生息。因此,天下第一的彝族大三弦自然就是“火  相似文献   

5.
柯尔克孜族的乐器柯尔克孜族曾有过多种乐器,现多已失传。目前流传于民间的只有库姆孜、柯牙克、口琴、秋吾尔4种乐器。其中的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人民最古老、最普遍使用的乐器。库姆孜也称亚柯其库姆孜(木琴),是一种全木质三弦弹拨乐器。千百年来,它不仅在柯尔克孜...  相似文献   

6.
朱茜 《民族论坛》2006,(9):22-24
(一)那晚步出戏院的时候,已是夜里十一点多了,散场时的熙攘人流和车水马龙渐渐散了去,路上行人已稀。在等出租车的间隙里,我又回头看了看戏院门口大幅的宣传海报,《1699·桃花扇》的字迹在深沉的夜幕里已不甚清晰,耳畔依稀还萦绕着的三弦的咿呀声也慢慢地模糊了起来。“要车么?”一个中年人的声音招呼道。“嗯。”我回过神,拉开了车门。出租车缓缓起步,司机笑道:“是看《桃花扇》演出的吧?这年头,像你这样的小年轻,没几个人会看昆曲演出了。”“我看到的年轻人还不少呢。”我应道,“不过还是老年人多些。”“我在这块带了两天客了,基本上来…  相似文献   

7.
八峰村启示录文/傅贤亮(土家族)在峰峦迭嶂、沟壑纵横的武陵山腹地,有一个不曾被人知晓但现已傲然崛起、闻名遐迩的村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八峰村。别看这是一个总面积仅有14万亩、常住人口847人、本村只有453人的小村寨,可她的名声和...  相似文献   

8.
五声性序列(集合)作品是在序列写作基础上,保证五声性风格的一种创作手段。罗忠镕的《第三弦乐四重奏》在创作音高材料时运用了五声性序列的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不仅拥有序列音乐的理性技术特点,同时五声性音调也表达出中国音乐的特点(五声性不仅限于中国风格)。本文以组合性序列与序列中存在的动机为研究方向,综合分析作品音高材料中的五声性序列特征,以概述出作品中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英吉沙小刀     
新疆英吉沙县产的小刀,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产品之一.它是生产生活用具,也是佩饰之物.矫健豪爽的维吾尔族男子,都以腰间佩带一把英吉沙小刀而感到自豪.许多汉族同志家中,也常常备有一把英吉沙小刀.因此,来到这里的人,特别是外国朋友,要能得到一把英吉沙小刀,就会喜上眉梢.英吉沙小刀的刀型有16种之多,其精美不仅体现在刀型上,而且也体  相似文献   

10.
主体、对象、话语是叙事的基本要素,对外叙事与话语编码的主要意义在于解释文本、呈现意象、传递价值、完成受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主体性、世界性、多线性三重逻辑,从理论之维、政治之维、价值之维、目标之维等多重维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叙事”“叙什么事”的意旨逻辑与话语形态。从“为何叙事”到“如何叙事”,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出场的话语逻辑在于聚焦“问题域”,寻求“共鸣点”,搭建“话语场”,感染“受众体”,实现共融式叙事、情感式叙事、互动式叙事与精准式叙事。  相似文献   

11.
也许从大森林走出才知道世界之大也许抛却了弯弓长弩才感到一种紧迫于是在紧锣密鼓中舞着虎步潇洒而自信高跷着追赶远方的太阳转一曲东北风有黄牛拉车载着寻夫的张秀阁留下苦泪涝沱有摔三弦的张山至今还余音未了有欢庆的喷呐伴唱有铿锵的锣鼓伴舞如尝一口山野菜苦中有甜如品一杯人参酒荡气回肠就这样演绎历史转动一出出人生的悲喜剧只两个人以折扇和彩帕满族秧歌(外一首)@李兴濂~~  相似文献   

12.
在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的大山深处, 有个土家山寨叫杨家桥村,村子里有位年过半百的土家汉子,用他的三弦﹑简板﹑牛皮大鼓等民族乐器,几十年不间断地传承着长阳南曲﹑长阳山歌﹑花鼓子﹑撒叶儿嗬等土家族民间艺术.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阳南曲的代表性传承人谢克富.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春天,开完了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后,群培从北京回到了西藏昌都。从县城出来,沿着澜沧江边宽阔的公路,走不多远,就到他的家乡生格乡了。群培昂头阔步地走着,重重迭迭的宗依拉山、浪达山、热阿卡山、大马拉山,映在眼前。看到家乡熟识的山和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人类学的视角,从"小生态环境"与"小人文环境"的固化、对当地生态的适应与利用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承载力的差异三方面来初步解析位于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境内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七团的维汉族际互动变迁的生态人类学因素。  相似文献   

15.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救命之恩,以儿子的婚姻相抵———是对是错,多少对多少错,我们姑且不作评说。当我们看着那个60多岁的老人为了偿还老友的一段救命之恩而替花心儿子抚养哑媳弃子,在外漂泊打工12载时,我们的心无法不被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16.
我是锡伯族的中年知识分子。曾经有过坎坷的前半人生,如今才真正懂得生活的全部内涵唯有两个字——奉献。我现在在新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从事锡伯语文工作,在这项工作的科研岗位上目前只有我一人,任务极其繁重。我的祖祖辈辈目不识丁,他们省吃俭用供我上完小学、中学、大学。在大学里我酷爱文学,并发表了一些作品,但所学的专业却是维吾尔语。“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还未完成学业,就被卷进了这场运动。接着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牧场当翻译。后来被调回场部当机关翻译时,我才发现自己又投错了门——这里需要的不是维  相似文献   

17.
美的回忆     
十年当中,我跑了四个少数民族地区,接触了八九个少数民族。我忘不了孔雀之乡的竹楼和象脚鼓;我忘不了景颇的笛声和长刀舞;我忘不了石林和撒尼的大三弦;我忘不了海南的椰子和五指山;我忘不了哈萨克的奶茶和蒙古包;我忘不了欢乐的藏历年和青稞酒;我忘不了……这一切都是美的,但最美的还是人——美的形象和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白族节日“绕三灵”,相传始于南诏时期,原是白族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白族青壮年郊游的一种活动,故又名“绕山林”。 每年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各村寨的白族男女青壮年,穿上新衣,带着乐器,成群赶来参加这一活动,十分热闹有趣。其形式是这样的:每个自然村寨来的人为一队,有两个年长的歌手,他们手执柳树、蚊帚走在前面开路,其余的人胸佩麦杆编织成的小菱、小螺及红布条等物跟在后面。他们口吹木叶,弹着三弦,敲着八角鼓,打着“霸王鞭”,载歌  相似文献   

19.
“乌兰牧骑”为了便于下乡演出,更好地为农牧民服务,要求它的演员必须“一专多能”,这已是人所共知的。最近,听说,这“一专多能”又有新的要求,新的发展和新的提高。它提高了究竟有多少?只有看了才知道。那就先看看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副队长莎仁的表演吧! 帷幕拉开,只见一位年轻的女演员,用蒙汉语报完幕后不回台,径自走进乐队,成了三弦演奏员。一场晚会,不算伴奏,她的节目就有六、七个,一会儿是独唱,一会儿是演小戏,一会儿是独舞或集体舞……她那柔软轻巧的身段,流利、脆亮  相似文献   

20.
《论贵粟疏》作为西汉早期著名的一篇政论文,其经济思想可谓是儒法并包,苛缓有度。适应了黄老思想为主导下既休养生息,又富国强兵的双重现实需求。它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军功阶层对权力的垄断,缓和了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矛盾,并形成了人们追逐财富的社会风气。但对于这篇名文后世学者评判不一。萧公权先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就没有专门单独为其立章节,而仅仅是在《法家思想之余波》中简要提及,并以"无创新之见"做出了结论。刘泽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有《晃错的尚法与重农战思想》一节,对晁错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说明。本文将根据《论贵粟疏》中的阐述,联系汉初思想界的发展变化状况,结合晁错本人的经历,对晁错的经济思想以及对军工阶层的冲击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