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第七期《复旦》校刊登载了胡安权同志的一篇采访记,根据秋瑾外孙女王炎华的回忆,她的外祖母属虎,比秋(王呈)(秋瑾的妹妹)大两岁,照生肖推算,应该是1878年出生,去年应该是秋瑾烈士的一百零一周年诞辰。对秋瑾的诞辰,史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一说1875年,一说1879年),现在又提出了第三种意见,因此还有待于史学工作者去进一步考证。王炎华还就秋瑾先入光复会还是先入同盟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秋瑾入光复会事,陶成章、徐双韵、冯自由均有记载。三人所记秋瑾入会过程几乎相同:瑾将返国,陶成章为之介绍蔡元培、徐锡麟。瑾至沪.在爱国女学见蔡。至绍兴,由徐在东浦热诚学堂介绍入会。但关于入会时间的提法,却互相矛盾。陶成章有两种说法:一,乙巳(一九○五年)六月间;二,秋瑾再度返国后,即丙午(一九○六年)正月(孙元超:《辛亥革命烈士年谱》第82页:徐双韵:  相似文献   

3.
《悲佃篇》是刘师培在辛亥革命前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第15号上。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把它作为革命文献看待。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将它作为革命派的代表作加以辑录,李时岳《论光复会》一文甚至称赞:“这是辛亥革命时期关于土地问题的一篇最精彩的论文。”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从表面上看,《悲佃篇》确实是很“革命”的。  相似文献   

4.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地图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首题为《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的诗章,是秋瑾诗作中值得击节的一首,它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救国救民的革命胸怀,对了解秋瑾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秋瑾,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字璿卿,一字竞雄,自称鉴湖女侠,一八七五年出生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一九○四年夏,她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急切心情,冲破官僚地主家庭的束缚和封建礼教的藩篱,只身赴日留学。次年,由光复会加入同盟会,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前夕,反动势力箝制国内舆论十分专横,报纸往往以文字贾祸,遽遭厄运。陕人于右任,莅日本谒孙中山,入同盟会,受命返沪,创设革命舆论机关,针砭时政,鼓吹革命,颇为读者重视。其所办《民呼日报》被清廷逼迫停刊后,于一九○九年十月继办《民吁日报》。不久因又触清日两国政府忌惮处,复遭封禁。其事曾揭载报章。然而民吁报馆之封禁日期,至今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其一,戈氏《中国报学史》认为“出版仅四十二日”即11月13日被封禁;《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社1982年版)认为“发行仅四十八天(一说五十余天)”。其二,持11月18日说者有冯自由的《革命逸史》与王成圣的《于右任传》(台湾中外图书社1973年版);持11月19日说有《黄兴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秋瑾生年,目前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是秋瑾卒年29岁,生于1879年;二是卒年31岁,生于1877年;三是卒年33岁,生于1875年。日本学者、《清末小说研究》主编樽本照雄先生以最近从日本报纸中发现的新材料,为1877生年说提供了新的史料根据,从而补充与论证了郭延礼同志《秋瑾年谱》中一八七七生年说的可靠性。樽本照雄先生在他的《秋瑾来日时的新闻报道》中这样写道:“秋瑾年令二十八岁,是记者听秋瑾本人说的(见以下史料)。关于秋瑾的生年,众说纷纭,这两则史料,为1877生年说提供了可靠的史料根据。(参照:郭延礼《秋瑾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9月出版、第5—10页)。”(载《中国文艺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史学工作者就胡汉民的评价问题作了讨论。有的同志通过评述胡汉民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活动,认为同盟会成立前,胡汉民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真理。同盟会成立后,胡汉民担任本部秘书、评议员,又主编《民报》,在《民报》第一号上,以孙中山名义发表了《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揭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而在第三号上,发表了胡汉民写的《民报之六大主义》,其中前三条:(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体;(三)土地国有.首先完整地阐述了三民主义。由他主编的早期《民报》,通俗、明白地宣传了三民主义,奠定了与保皇派论战胜利的基础。从一九○七年初到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前,胡汉民随孙中山赴南洋,担任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参与策划领导了南方各次起义和南洋与保皇派的论战,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理孙中山的工作,成为这一时期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胡汉民任广东都督后,又组织北伐,改选广东军政府,对发展全国革命形势,巩固广东政权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辛亥革命时期  相似文献   

8.
王天根 《学术月刊》2012,(3):131-143
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舆论动员涉及"革命"学理论证。《民报》作为话语系统,其对革命的表述策略在政治宣传中有集中的表现。《民报》被查禁本属媒介事件,引发巨大反响,并迅速演化成政治事件。查禁前后的政治语境及其相联系的舆论氛围尤其值得重视。章太炎主持下的《民报》逐步改变了早期激进与和缓的折中的办报路线,益发地偏左。这涉及革命阵营内部老同盟会与原光复会之间的分野,特别是孙中山与章太炎之间的矛盾。后来者常据此将《民报》停刊完全归结革命思想分歧的产物,实际上,《民报》的停刊有着更为广阔的政治背景,它关联世界范围内远东政治格局的变迁。面对中美、中日、美日关系联动中的利益抉择,为避免将清廷推向美国的怀抱,日本对清廷及革命者采取了均势外交策略。这亦是《民报》第二十四号暂时停刊的重要原委。《民报》被查禁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夕,《民报》被查禁的历程及局内、局外人解读,反映出革命元首与政治资源获取、日本外交策略及其对华政治舆论控制等种种联动关系造成复杂纠结的历史变数。  相似文献   

9.
《文汇报》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廿一日第四版,刊出了史嘉秀同志写的《在秋瑾的故乡》一文。作者说,绍兴的同志告诉她,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曾到“风雨亭”向烈士默哀,并题了一幅挽联,曰:  相似文献   

10.
孙元超编《辛亥革命四烈士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2次印刷)收录了《孙中山致徐锡麟》函,内容为:锡麟先生大鉴:敬复者,前读大札,聆悉种切。阁下热心公益,怀雪前耻,抱推翻伪廷,驱逐胡虏之宗旨,坚忍不移,可敬可羡。辗转设施,得安庆武备学堂之领袖  相似文献   

11.
明末大西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死于何处,史书各说不一:《明史纪事本末》说,张献忠病死于四川;《明季北略》却说是被他的义子孙可望毒死的,也有说是在成都中炮或咽喉中箭而死;更多的史书则说是在抗清战争中牺牲的。到底张献忠死于何处,至今仍是一个疑案。现就个人查考所得,提出一点浅见供同志们参考。《绥寇纪略》作者吴伟业说,张献忠是在“金山铺,为西充、盐亭之交境”的抗清战斗中,中箭牺牲的。与《绥寇纪略》说法大体相同的还有《怀陵流寇始终录》、《寄  相似文献   

12.
答《对“鄂西神兵”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是谁在迫害咸丰黑洞群众"《纪略》说:"地方当局的横征暴敛,土豪地霸的压榨剥削,反动团队的敲诈勒索,土匪武装的烧杀抢掠,象几条无形的绳索勒在土家苗汉各族农民的脖子上."(其中当含黑洞群众,《商榷》却指责《纪略》"避而不谈,单单把矛头指向靖国军",让人费解)北洋时期前后,黑洞群众即在上述重重压迫下苟延残喘.靖国军据鄂西,"弹丸之地,无处无兵"(《鄂西神兵案》1943年,鄂档藏),达三年之久,"兵粮饷械,悉数取自当地人民,需索繁  相似文献   

13.
论汤显祖的《紫钗记》朱捷旷世奇才汤显祖,一生著述甚丰,其《玉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更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正如明末评论家王思任所说:“‘四梦’熟而脍炙四天之下。四天之下,遂竞与传其薪而乞其...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期间,在桂林出版的《南风报》,是秘密的广西同盟会支部的机关报,好些书刊和学术沦文谈到它。但是,有一些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应该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一) 是先出版《南报》还是先出版《南风报》,各创刊于何时? 对此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909年(宣统元年)出版《南报》,1910年改出《南风报》(见蒙起鹏的《辛亥革命时期广西的报刊》一文,广  相似文献   

15.
<正> 由彭国兴、刘晴波同志编辑的《秦力山集》最近经中华书局出版问世了。秦力山(1878—1906)是同盟会创立以前“革命先觉”人物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对秦力山的研究一直比较冷落。据笔者所知,除解放前章炳麟的《秦力山传》,冯自由的《秦力山事略》及一九八一年国内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时香港中文大学已故的王德昭教授《秦力山——从改良到革命》,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彭  相似文献   

16.
采摭诗文入传是史书中常见的传记文本的书写方法。自《史》《汉》以来,存在着一个逐渐定型的过程。史家采摭诗文入传是文学文本经典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史家的采摭往往确立了文学文本的经典地位,并以之为媒介继续传播。采摭诗文入传的意义在于:诗文入传构成传主形象书写的一个组成部分,此点自《史》《汉》以来莫不如是;诗文发挥文章的政教意义;诗文作为文学文本往往确定传主的文学家身份;采摭诗文入传发挥了保存一代文章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7.
《琼州学院学报》2019,(4):110-116
《宋史》所述和?入职刑部的时间与其他史料不吻合。经考察,元人在编修《宋史》过程中,将和?仕宦履历删削失当,而致记事疏漏。实际上,端拱二年和?入职刑部,到淳化元年五月除授刑部详覆官,并非传文记述返京入职之始即获此差遣。  相似文献   

18.
“会党”为我国近代南方民间秘密团体之总称。深谙会党内幕的陶成章所著《浙案纪略·外传·教会源流考》载,我国民间秘密团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谓“洪门”,一谓“教门”。其中的“洪门”,支派繁多,如三点会、三合会、哥老会、洪江会、孝义会等等,皆由天地会分衍而来。天地会又称三点会,取洪字偏旁“氵”为名,又称三合会,取“洪”偏旁“共”含有合之意。“会党”即指“洪门”一类。  相似文献   

19.
《柳边纪略》 ,凡五卷 ,清初浙江山阴杨宾所撰。“柳边” ,指辽东 ,因其“插柳条为边 ,……而掘壕于其外 ,人呼为柳条边” (卷一 )得名。作者杨宾 (16 5 0— 172 0 ) ,字可师 ,号耕夫、大飘山人。其父杨越 ,因浙东通海案于康熙元年 (16 6 2 )流戍到宁古塔 (旧城在今黑龙江梅林县 ,康熙五年迁移至新城即今黑龙江宁安县 )。康熙二十八年 ,杨宾出塞探省父母 ,父卒后扶榇归 ,在家将其在塞外的见闻整理成《柳边纪略》一书。《纪略》主要从生产劳作、商业贸易、礼节人情、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生动地描述十六世纪中后期以宁古塔为中心的辽东地…  相似文献   

20.
释“信宿”     
“公归无所,于女信处”、“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传》曰“再宿曰信”,信宿即连宿两夜。《周颂·有客》“有客信信”,《传》亦曰“再宿曰信”。典籍注释训信宿为再宿者,不胜枚举,其义无可置疑甚明。然再宿何以得曰信宿?未有说者。今案信为申之同音假借。《邶风·击鼓》“不我信矣”,《释文》曰“信即古伸字也”。《考工记·轮人》“信其程围”,疏曰:“信,古之申字”。《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邪”,注曰:“信,申字,古今所共用”。皆其例证。申字训重训再,如《荀子·王霸》“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注曰“申亦重也”;《苟子·仲尼》“疾力以申重之”,注曰“申重犹再三也”;《尔雅·释诂》曰:“申,重也”;《大雅·旱麓》序“申以百福干禄焉”,疏曰“申者重也”。申字既有重、再之训,故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