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全育人"视域下,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乡村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就业创业,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催生了创新创业机会,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匹配农村创新创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意愿较低、高校为大学生开展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的平台不足等挑战同时存在.该文提出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将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乡村振兴紧密融合.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载体.从"三全育人"视域角度出发,归纳现阶段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过程中全员性、连贯性以及多元性不强等问题,探寻工作效率提升新路径,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3.
随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三全育人"理念,服务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文以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为例,探索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基层院系在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上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以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视,这也提醒高校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资助育人能够全面贯彻党和政府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部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高职院校所具有的资助育人功能也应该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得到不断进步和发展.该文主要对目前高校资助现状和资助育人实现路径展开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档案育人是题中之义,责无旁贷,既具有特殊的宝贵财富,又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客观审视当前高校档案育人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找准档案育人工作的困境和难点,规避传统高校档案管理的弊端,创新开拓档案工作服务领域,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强建设,深入探析档案育人的途径与方法,搭建高校档案育人平台,构建长效育人机制,促进高校档案价值得以实现,助推档案育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深化高等学校"双创"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专业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载体,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专业社团建设与"双创"教育的多维度耦合新路径,提升"双创"教育成效.该文分析了高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双创"教育耦合的可行性,即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教育资源相互补充、育人助力效应明显,并结合高等教育现状,剖析了高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双创"教育耦合面临着耦合定位模糊、耦合机制缺失、耦合动力不足三大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明确专业社团定位、协调各方参与建设、构建专业社团支持体系的解决对策,期望对完善专业社团建设与"双创"教育耦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袁小平  王仓 《创新》2021,15(4):52-59
乡村振兴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耦合性.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美好蓝图实现的关键,是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重要一环,而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和"蓄水池",因此,乡村振兴与高校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耦合关联.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存在耦合困境,在文化培育、资源供给、目标达成、就业导向等方面协调度有所失衡.为此,高校应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促进文化传承与振兴、实施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搭建多维双创实践平台、引导"双创"人才价值回归,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助推器".  相似文献   

8.
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键在于把准"三全育人"着力点.高校要结合"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培育创建,注重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级主体责任,注重把握"进口、发展、出口"三个过程教育.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精准聚焦,努力做到课程育人时求变、科研育人时求正、实践育人时求广、文化育人时求精、网络育人时求新、心理育人时求近、管理育人时求简、服务育人时求暖、资助育人时求准、组织育人时求实,以协同理念构建思政教育格局,以系统思维打造良好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主线,凝聚育人合力,推进全方位、全过程教育管理体系.该文以高校"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构建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具体实施路径为研究重点,梳理总结出有可实施性的有效路径,以期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饶常林  赵思姁 《创新》2019,13(3):93-10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在乡村社会特征已发生变化的现实基础下,现行乡村治理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当下乡村治理困境,因此亟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以期形成有效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需要,湖北省秭归县实施"幸福村落"建设,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在"幸福村落"建设的实践中,共识导向、参与、责任性、透明性与法治五个善治的基本要素得到突出体现,构成"幸福村落"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而五个善治要素得以实现与治理单元下沉、自治形式创新密不可分。"幸福村落"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小红 《社会》2001,(9):24-26
60年代中,美国社会学者A·英格尔斯和O·史密斯主持了一项有关个人现代性测量的大型跨国研究,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对发生在孟加拉国的"库米拉实验"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库米拉实验"是1959年从艾克特·哈米德·卡汗博士在库米拉创立巴基斯坦农业发展学院开始的,其目的是想对以往东巴基斯坦不能实现高速农业发展的失败历史作一次挑战.  相似文献   

12.
卢春天 《社会》2002,(8):31-34
“福”这一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对一个人说 :“你有福气” ,可能是指他有一个关心、爱护他的父亲 ,或者他的职位得到了升迁 ,也可以说他有一个很孝顺他的儿子等等。总之“福”的话语不是指一个绝对的意义 ,而是根据不同的场合 ,表现出不同的意义。“福”既可以表现为财富占有的多少 ,也可以表现为寿命的长短 ,生育子女数的多少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子多福的观念有关 )。“福”所包含的每一项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 :“财富代表社会的经济地位 ;寿代表着一种良好的对自我的保养技能的运用能力 ;拥有男孩或孙子的愿…  相似文献   

13.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下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地方高校助力农业,让教育、科技、消费、企业、电商等在学校的主导下从多个维度与农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形成了特有的"助农+"模式.此举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乡村科技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运行中,出现了土地“抛荒”、“过度征用”、“农民利益受损”等偏离制度预期的悖论现象;其内在深层原因是土地职能的多重性、矛盾性、演进性;而直接原因则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的效用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博弈的结果;调整现有制度安排的不当并促进各项制度均衡协调,促使参与农地利益博弈的各方力量形成恰当的张力架构,是克服悖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以华北梨区庙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岳永逸 《社会》2008,28(6):176-193
华北中部的梨区曾经“村各有庙,庙各有会”。从勾龙传说、娘娘救刘秀的传说和九龙口传说等不同庙会解释文本的演化可知,仪式实践仍遵循传统的梨区庙会是以官、民为主体的多个异质性群体“共谋”的结果。在发展经济的民俗旅游乌托邦幻象的引诱下,这些共有的表述使得庙博物馆在当地的修建成为可能,也成为目的各异的官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在倡导“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从民众的生活逻辑出发来理解传统民间文化,并给予其适当的生存空间乃新农村建设有机的、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新农村才会有持久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21,(1):89-96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居住安排与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发现同住在农村地区确实能够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两者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同住增加了代际间见面机会而作用于老年人幸福感。在进一步控制了居住观念这个文化因素之后,发现农村老年人和子女同住只有在主观上也认同同居时才能产生幸福感收益,从而支持了文化观念是居住安排与老年人幸福感发生联系的重要调节因素,这些发现在政策上启发:农村老年人的最优居住安排应与农村老年人的居住观念保持一致且能够增加代际间见面频率。  相似文献   

17.
魏治勋 《求是学刊》2004,31(6):99-104
中国乡村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不同于旧中国的社会控制多元化的现实景况,使得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模型基本失去了对中国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解释力。在对其进行建设性批判的同时,建构了"乡村社会权力合法性交往结构"这一新型范式,把乡村社会权力主体的利益斗争视为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的交往、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以期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走向作出具有未来向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叶大凤  梁健德 《创新》2021,15(1):56-63
村民作为村庄环境的天然在场者与直接利益相关者,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发挥着其他主体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我国村民在参与乡村环境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治理主体失序、村民参与内部性紊乱、自主治理创新性不足、治理保障缺失等问题,导致其参与治理的有效性不高.上海市崇明区通过"全员治水"模式,在发挥村民参与治理主体性作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及启示.可考虑从重塑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平衡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关系、提高村民主体性治理的意识与能力、鼓励村民建立并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地方的经济与环保设施建设、构建长效的村民参与治理激励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破解农村环境治理中村民主体性参与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郑蔚 《日本研究》2011,(1):12-17
战后初期的日本农村金融体系以其政策性极强的特征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伴随着日本农业、农村结构发生转化,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目标转向扶持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了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再编、农村合作金融的一体化运营以及农村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机构的融合等新的改革趋势。未来农村金融的发展将更加重视与民间金融的结合、提高“效率”与“透明度”以及证券化等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