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该案例以混合式教学理论、项目式学习理论、表现性评价理论为依据,针对自主研发的"人机工程学"慕课教学资源和中国大学慕课SPOC平台,综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混合式教学创新.实践表明,该教学形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是制药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达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该文以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为例,依托超星学习平台设计了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线下师生互动教学、课后线上复习巩固的混合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构建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考核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与获得感,为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就当前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学科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具有积极影响.在《暖通空调》课程教学中应用学科竞赛模式,对于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实践教学创新、强化教学改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该文介绍了学科竞赛在《暖通空调》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的重要性,分析目前《暖通空调》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究《暖通空调》课程教学改革中学科技竞赛作用发挥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该文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岗位能力调研结果,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方面对审计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从课前引导预习、理实一体化授课、课后拓展反思三个环节设计教学内容,并丰富审计课程教学资源、修订课程考核标准,教师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又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该文针对《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体系现状,分析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CDIO工程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将基于项目训练的"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更多人追求的目标.对于风景园林专业而言,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构建风景园林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在建设风景园林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进行保护,从而实现风景园林与生态环境的自然融合.该文首先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阐述了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并从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四项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动,高职语文也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微课的应用对于高职语文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基于对高职语文在微课视角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微课对高职语文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高职语文中教学出现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从帮助学生课后复习、帮助学生提前预习、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在新工科建设目标的背景下,作为工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表现技法》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是该文讨论的重点.该文以东莞理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痛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课程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指标等层面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并获得了良好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10.
推进校企合作视角下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当下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之一.该文对《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推动课程内容建设、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2.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3.
袁忠 《探求》2018,(6):104-107
传统的"新闻无学"这一命题是从新闻的写作规范、编辑方法等技术层面来看的,而上升到社会人生人性的体验和人文学科的内涵传播这一角度,新闻学是有学科体系、学术意蕴、学问素养的。从新闻理论看新闻有"学";从新闻教育看新闻有"学";从新闻从业者看新闻有"学"。传播活动也同样是需要深厚的人文性、学术性、思想性来支撑的,《读书无新闻》就是这样的例子。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业者应具备广博学识和坚实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吕乃基 《创新》2016,(1):40-46
自然辩证法的"焦虑"指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归属上的模糊,以及从业者本身在社会归属上缺乏根基。在学科上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以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在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中,中国走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以研究和参与这一发展道路为己任,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社会定位。独一无二的学科归属和深深介入的社会归属,是自然辩证法"自信"的无穷源泉。  相似文献   

15.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16.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20.
曹凤霞 《学术交流》2003,(11):140-143
“曾经”、“已经”的语法意义:可以表示时间,但它们更主要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时态(体貌),而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是,当它们不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既表示时间又表示时态;当它们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只表示时态。“曾经”表示曾然态,“已经”表示已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