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学者方玉润晚年写定的《诗经原始》一书,在《诗经》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顾颉刚古史辨派以来的《诗经》学发展有重大影响。方玉润着力于探讨诗三百的本意,被后人称为独立思考派。方玉润批评了《诗序》、朱熹的《诗集传》和姚际恒的《诗经通论》,确立了依照文本探索本意的解诗宗旨和方法,他对诗的评点往往细致入微,能挖掘出作品的种种妙处,富有启发意义。在追求诗人之意、把文本作为最高依据、重视诗的特有情性等方面,他实际上承继了以朱熹《诗经》学为代表的解诗传统。方玉润在解诗方法上表现得相当激进,而其思想观念则相当保守,故在解诗方法方面,《诗经原始》取得了长足进步,可它对诗歌内涵的把握,依然深受儒家政教伦理观念的拘囿,很多时候还不如《诗集传》。从本质上来说,它跟《诗序》依旧属于同一个儒教体系,甚至可以说跟《诗序》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鲁、齐、韩三家《诗》在两汉时期盛极一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原因,三家《诗》式微,或亡佚,或不传.至唐代,《毛诗》定于一尊.宋代以后,伴随着《诗经》学和辑佚学的发展,三家《诗》学也成为《诗经》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学者在《诗经》著作中对三家《诗》的运用是一个逐步增化的过程,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唐以来《诗经》学界的革新要求.到宋代,随着废序弃毛疑经思辨学风的发展,有的学者在《诗经》著作中关注到三家《诗》,并运用三家《诗》说:或以三家之序非毛序,或以三家之说补毛义,或以三家之说驳毛说,或以三家之说解《诗》,形成了宋代《诗经》学研究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3.
《汉书》是汉代引《诗》较多的一部典籍。《汉书》引《诗》显示了《诗经》在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多种文化领域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又体现出“《诗》以正言”的《诗》学观念,并有助于理解其具体含义。考察《汉书》引《诗》可以为《诗经》研究开启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4.
由西汉学者韩婴开创的《韩诗》学派是汉代官方《诗》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但多数著作已亡佚,仅有部分佚文借助中土古籍的征引而得以保留。清人对这部分材料,已作了较为完善的辑录。但是,日本有不少以汉文撰写的古文献也曾载录了部分《韩诗》佚文,其中多有未见于中土者,据此可对清人辑本进行订补。同时,结合相关文献与史料记载,可对《韩诗》遗说在日本的传播情况做出分析。可见保留在日本古籍中的《韩诗》遗说具有文献学和传播学的双重价值,值得介绍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赵春辉  洪红 《学术交流》2012,(3):131-134
清代传奇《草木传》的作者并不是蒲松龄,系后人伪托。依据《草木春秋药会图》中邱世俊《序》和作者《自叙》及相关方志文献,可认为《草木传》的作者是郭廷选。郭廷选,字秀升,山西壶关人。该传奇是依据汪价章回小说《草木春秋》改编而成的。郭廷选创作该剧,一方面以戏剧见才学,庋藏其博物多识和医药学问;另一方面略以寄慨,寄托其"立功勋"、"定华夷"的理想与抱负。  相似文献   

6.
虎关师炼在《济北诗话》中称孔子为"诗人"删《诗》。其实孔子之时,并不是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的,而是从礼仪、政治、道德、修养等方面来看《诗》用《诗》的;孔子有"吾从周"之意,所以其删《诗》也当由此角度出发,而绝不是以"诗人"的眼光来删《诗》。虎关师炼之所以有此言论,当与其社会发展的特性、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政治形势和教育制度有关联,当然也不可排除文学理论与批评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自然美的追求由先秦发端一直影响至今,并长盛不衰。在《诗经》中就已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再现。《毛诗传笺》作为《诗经》的注释作品继承了对诗中所描写的自然美的欣赏,并在注释的过程中再现了自然美。这是注释者对自然美的审美体现,同时也丰富了注释的内容,使读者更好地去领会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呼兰河传》:纯美的大荒诗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玉斌 《学术交流》2005,(3):171-175
对萧红最重要的代表作《呼兰河传》的文体定性后,从四个方面表述其作为诗化小说的特点,即:诗的纯净、诗的风情、诗的意境、诗的律动。童心美使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地域性给作品敷上了特异的文化色彩;丹青妙笔绘出了北国风光;复唱、用韵等又奏出了咏叹调。这一切构成了一首归返精神家园的史诗。  相似文献   

9.
郑玄的诗教思想受孟子影响最深的是"以意逆志"法与以史说<诗>.他在笺<诗>的过程中借鉴并吸收了孟子诗教思想的精髓.孟子认为<诗经>是西周王道教化的产物,可以用<诗>来证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理想王道时代.郑玄接受孟子以史说诗的方法,于<毛诗传笺>中在<诗序>和<毛传>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成体系的"正变"说以史释诗.郑玄也继承了孟子"以意逆志"的理论,并加入了他自己的创新,将孟子的"以意逆志"法上升为以"美刺"释<诗>.他将<诗经>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置于解诗的过程之中,从而推求和诠释诗人之志,赋予"以意逆志"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曹志敏 《社科纵横》2010,25(10):105-108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学术界通常认为魏源《诗古微》主三家《诗》而斥《毛诗》不遗余力,使晚清今文经学的壁垒渐立,但本文通过考察认为,魏源虽然为三家《诗》辩护,认为《毛诗》传授源流不可信,《毛序》非子夏所作,但仍能以公允的态度肯定《毛诗》的优点,批评三家《诗》的缺陷,认为三家《诗》是《毛诗》的益友,在《毛诗》与三家《诗》的问题上,魏源没有门户之见,本文对《诗古微》的门户之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57年作家曲波根据自身战斗经历改编而成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出版,当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林海雪原》的文本几经再创作,由此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1958年首演后被改编成样板戏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2003年上映的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可称为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各个时期被国家给予了支持的作品,它们在主旨上一脉相承,但在艺术上又各具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谱系,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同时《林海雪原》的文本流变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影响也是新中国社会演进的一个缩影,《林海雪原》的文本流变终究反映了主流思想与大众文化的互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阐释方式正是这种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常春 《唐都学刊》2010,26(3):30-33
唐代、宋代的书法观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书法观念的典型代表,二者之间又有颇为明显的异同之处。正如常人所说的"唐书法"就是说唐代书法对于字体规范、风格法度有着严密的内在要求,其实由于科举进仕的需要以及宋人文化素养的普通提升,宋代文人对"法"也有着自觉地遵循。同时,在宋代还大量出现了"游与艺"、"以书为乐"等更为轻松的书法观念。  相似文献   

13.
路毓贤 《唐都学刊》2012,28(5):89-91,129
面对空前的书法热所形成的书法界鱼龙混杂局面,避免让社会各界对书法圈的眼花缭乱,有必要使欣赏者透过中国传统书法的人文本质来对书法家的界定。综合中国书法史上列传人物的事迹,洞察当今书法家标准,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丰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笔墨技巧的大学者才称得上优秀的书法家。书法是毛,文字是皮,语言是血肉,思想是骨骼,文脉是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就是行尸走肉。一件书法作品如果没有厚实的人文基础是不可能被书法史所记忆的。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术语,但对其解释却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传统的解释都是从艺术层面,把境界等同于意境。其实,境界并不仅指向艺术,更指向宽广的文化层面。首先,境界要求表达真实的人生体验。其次,境界更是指一种悲壮苍凉的生命情怀。最后,境界亦指向创作主体的人格,只有纯真无伪、人格高尚者才能创作出有境界的作品。王国维的境界最终是一种生命空间、心灵空间的呈现。境界实际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考察与品鉴,是艺术境界与生命境界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已超越了单纯的文艺领域,而达到了生命美学、哲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15.
清中期骈文复兴,汪中、洪亮吉是两位重要的作者.二人的骈文除了博学与雅致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浓烈的自我表现色彩.汪中骈文的特点在于“一家之言”,洪亮吉骈文的特点在“英华出于性情”.二人有着相似的游幕经历,相似的人生经验,但表现在骈文中却是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汪中表达的是对知音的渴望和对人生辛酸的痛苦体验,总是把自己和描写对象交织在一起,将生命的痛苦与骈文的华美融为一体,将人生的失落与雅致的典故结为一体.洪亮吉在骈文中表达的更多的是感激与怀念,情感也很深沉很强烈,表现为骈文华美的形式与丰富的典实.  相似文献   

16.
发生在中唐顺宗时期的王叔文、韦执谊的短期执政,一直被当代史学界美化为“革新”,然依据史实,王、韦的所谓“革新”,实则有名无实,其政治眼光既缺乏远见,执政粗莽,且个人品质亦甚低下,其“暴起”领事,失败在不旋踵之间,是意料中事。中唐文人刘禹锡、柳宗元固锐于进取,但终因遇人不淑,且个人较少把持,年少轻狂、未识几微,一味盲从,终为其所累。柳一贬不起,郁郁而终;刘虽获永年,仕进道途亦从此一蹶不振。皆令人为之洒一掬同情之泪。反映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则是浓厚的王、韦“情结”和或激愤、或感伤的色彩。中唐另一文人韩愈因撰写《顺宗实录》,对王、韦新政及刘、柳多所批评,又长期被视作政治上的保守派。“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社会学”;明乎此,我们方可对刘柳作品作出深刻解读,对韩愈《顺宗实录》作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7.
江瀚 《学术交流》2012,(5):160-164
王逸曾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编撰工作,他的著作除了《楚辞章句》外,留存于世的作品非常稀少。后人所辑,也有不少疏漏。按照《后汉书》对王逸作品的归类,依据书目记录和后世的辑佚,可以考知的王逸著述有"赋"类两篇——《机赋》和《荔支赋》,"书"类一篇——《与樊英书》,"论"类一部——《正部论》,《折武论》和《玉部论》是《正部论》中可以考知篇名的两篇文章,"杂文"类现存有《临豫章教》残句。  相似文献   

18.
论王昌龄诗歌的阴柔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捷 《创新》2007,1(3):92-96
王昌龄的诗歌虽然偏于阳刚美,但同时他的一部分诗歌呈现出抒情精细巧妙,感情含蓄细腻,境界清新明丽,风格幽婉柔丽、澄澹精致等阴柔美的特征。王昌龄具有阴柔美特征的诗作是他诗歌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清别集提要在评价清初文人及其作品的同时,也体现出了馆臣对清初文学图景的建构。四库馆臣在建构清初文学图景时,不仅极力彰显清初文学与明代文学的异质性,更在反驳明代文学的基础上力图勾勒出一幅以学问为根柢、风格醇雅的盛世文学图景,并以王士禛“神韵说”为清代诗学特色形成的标志。四库馆臣以此建构起来的清初文学具有明显的缺陷,如遗民、贰臣群体中重要人物的缺席,明清文学继承性关系的主观割裂等,这是典型的以政教统摄文学的官方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20.
如何恢复人的文化身份 ,是汪曾祺文本着力解决的问题。他的解决途径是语言 ,不仅在人物对话中 ,更在叙述人的叙述中 ,为人物建构精神的家园 ,让每一个人恢复他自己的说话方式 ,恢复他本来的生活状态。建构并安居在他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世界 ,是汪曾祺的文学文本致力完成的唯一的一件事。让“人”像他本来应该的样子表达着并生活着 ,是汪曾祺“京味”语言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