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TAM的移动内容服务采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3G时代,提供能被消费者接受的移动内容服务是移动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实现利润的重要前提,其关键是明晰影响用户采纳移动内容服务的主要因素和影响途径。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在移动商务的环境下对其进行扩展,建立了整合用户创新性、外部影响和感知财务费用的移动内容服务采纳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实证研究发现,技术接受模型在移动商务环境下依然有效,而且用户自身的创新性、外部的影响和使用成本也影响消费者的采纳意图。  相似文献   

2.
隐私关注对移动商务用户采纳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涛  鲁耀斌 《管理学报》2010,7(7):1046-1051
借助于移动通信技术如LBS(移动定位服务),移动服务商获取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将变得更为容易,引发了用户对隐私的严重关注,并将影响用户对移动商务的采纳行为,因此,有必要研究移动商务环境下用户隐私关注的构成以及对采纳行为的作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隐私关注作为1个二阶因子由4个一阶维度构成,包括信息收集、不适当访问、信息错误、二次使用.隐私关注显著影响用户感知风险与信任,并通过二者间接影响采纳行为.鉴于此,移动服务商需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用户隐私忧虑,促进其采纳行为,从而确保移动商务实施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李志宏  白雪  马倩  王娜 《管理学报》2012,(1):124-131
移动证券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消费者的参与是移动证券成功的关键。针对目前用户对移动证券采纳意愿不高这一障碍,对技术采纳模型进行拓展,将信息质量、结构性保障和相关群体纳入考量范围,构建了移动证券用户采纳的理论模型,试图探讨对用户采纳移动证券发生作用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了174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该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并进一步修正了理论模型。最后,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郑称德  刘秀  杨雪 《管理学报》2012,9(10):1524-1530
从消费者感知价值和自我效能感的角度,以基于价值的采纳模型和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调研问卷方法研究影响消费者移动购物意图的若干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用户对于移动购物的感知有用性和自我效能感影响了感知价值,并与感知价值一起影响采纳意图.所提出的移动购物采纳模型解释度较高,对用户采纳意图给出了技术特性视角和个人特质视角的比较全面的解释,并结合研究结果对移动购物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UTAUT模型的消费者网络购物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UTAUT模型为基础,将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风险、促成因素、消费者创新性作为核心变量,同时将网购频率、月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者创新性作为调节变量,提出初始理论模型和假设,并采用结构化模型方法来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绩效期望、促成因素、消费者创新性对消费者采纳网络购物具有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消费者采纳网络购物具有负向影响,而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并不会正向影响消费者的网络购物意愿。另外,网购频率、月可支配收入、消费者创新性等三个调节变量对主要变量间的关系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华平  唐军 《管理科学》2006,19(6):48-55
基于整合型信息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探讨影响接受与使用移动支付的因素,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提出了研究模型,该模型是对整合型信息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的扩展,新增的两个影响移动支付接受意愿的因素是风险认知和成本.通过对移动支付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可知,社会影响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最显著积极影响,其次是期望效用,成本和努力期望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也没有显著影响,风险认知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也有显著积极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对使用行为有显著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IDT/TTF整合模型的企业移动服务采纳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和技术任务匹配理论(Task-technology Fit)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对于移动服务采纳行为的综合模型。通过中国四大电信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从80个不同行业的企业收集调查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模型量表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并采用Graph3.0分析软件对研究模型的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理解、预测和解释企业对于移动服务采纳行为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敏  黄翠龙 《管理学报》2012,(4):522-528
在正式劳动契约缺失或不完善的现实背景下,基于期望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农民工对雇主责任的履行与过往不履行责任的感知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期望匹配度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历史心理契约破坏对农民工的心理契约履行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作用,历史心理契约破坏和心理契约履行均对期望匹配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期望匹配度还在心理契约履行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最后,针对研究假设检验结果的启示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手机银行用户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手机银行作为新兴的金融服务手段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现有研究对其拓展模式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本文在2007年对以中层管理人员为主的中青年消费群体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构建分析,开发了手机银行用户采纳模型(TAM).该模型为手机银行的有效拓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通过该模型可发现拓展手机银行应该着重改善服务内容,提高用户的使用能力,加快对用户的服务速度,并消除消费者对手机银行安全方面的顾虑.  相似文献   

10.
金融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商业银行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随之而来的银行技术风险也引起国有商业银行界的格外关注.商业银行技术风险是银行信息化运作过程中所滋生的风险,融于商业银行的各项传统风险之中.银行技术风险控制测度模型的设计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信息化建设绩效的前提, 同时又可以促进传统风险控制功能的改进,而URSIT框架对我国银行业技术风险控制测度模型的建立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为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供实证检验,并揭示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风险控制中存在的若干现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公众对政府电子服务的低接受率成为了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政府电子服务使用意向决定因素的研究对于实践中如何解除这个瓶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企业网上纳税系统为例.基于技术接受度模型和潮流压力等理论,探讨了政府电子服务使用意向的决定因素.基于浙江省93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感知价值、社会影响、企业对政府的信任是企业网上纳税系统使用意向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感知易用性、管理就绪度、企业对网络安全的信任和外部压力对使用意向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builds up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ories of technology sensemaking to explore pre‐enterprise system adoption expectations and post‐enterprise system adoption outcomes in a longitudinal setting. Building on the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paradigm, we propose that task productivity and task innovation expectations are the key drivers of users’ pre‐adoption enterprise system usage intention. Further, we argue that the enterprise system facilitates generation of a common knowledge base that may encourage a more integrate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shared understanding among employees. Consider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andatory and voluntary contexts, we propose that user acceptance of the enterprise system at the pre‐ and post‐adoption stages will mediate these relationships in a mandatory contex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pre‐adoption expectations regarding task productivity and task innovation on intention to use an enterprise system is mediated by user acceptance of the enterprise system. Intention to use an enterprise system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ctual use. At the post‐adoption stage, the influence of actual use on shared understanding is mediated by user acceptance of an enterprise system and enterprise system use has a direct negative impact on task efficiency in the initial period after implementation. Overall,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at user acceptance at both pre‐ and post‐adoption stages are critical factors when usage is mandator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a number of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for managerial action.  相似文献   

13.
基于TAM的移动证券消费者信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信任研究比较多,但是移动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对交易型服务的信任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以移动证券业务为研究对象,构建移动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信任模型,分析感知的易用性、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安全、信息质量、便利性和信任倾向对移动证券信任的影响以及移动证券的信任、感知的易用性和感知的有用性对消费者使用意愿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224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和PLS-Graph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安全、信任倾向和信息质量正向影响消费者对移动证券的信任,感知的易用性和便利性对移动证券的信任没有显著影响,信任是消费者对移动证券产生使用动机的关键要素。最后,对移动证券的服务提供商提出对策建议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网络银行已经成为银行业保留老顾客和获取新顾客的一种新兴的服务渠道,而有关顾客采用网络银行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激发兴趣,引起关注。感知风险和信任是网络银行顾客最为担心的因素,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大多数研究都将顾客方面的建构作为认知建构的前置因素,而将银行方面的建构作为认知建构的前置因素的研究还几乎无人问津。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具体的网络银行环境下,以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在认知建构中增加感知风险和信任等变量,同时将顾客方面的自我效能和银行方面的便利条件两个建构分别作为认知构建的前置因素,从而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意图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conceptual model for IT innovation adoption process in organizations. The model utilize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DOI) theory,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PB) and a framework that contains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 and user acceptance. The model presents IT adoption as a sequence of stages, progressing from initiation to adoption-decision to implementation. The study presents a model with an interactive process perspective which considers organizational level analysis until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y and individual level analysis for the user acceptance of IT.  相似文献   

16.
对移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对增值服务的感知风险的前因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问卷法对移动增值服务的主要用户群进行了抽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消费者感知信息不对称,感知移动商务技术不确定性、移动增值服务的无形性等三个前因变量分别对消费者感知风险各维度的作用。结果表明消费者感知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感知隐私风险、财务风险、功能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均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消费者感知技术不确定性仅对感知功能风险、感知财务风险和感知时间风险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而增值服务的无形性则对除感知财务风险之外的其他风险维度均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研究表明增值服务的信息不透明是消费者感知风险的主要来源,另外消费者对移动技术缺乏了解和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消费者感知风险。研究结论为相关企业采取措施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促进移动增值服务的接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Mobile telephon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driv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mobile telephony in rural India and examine their impact on its adoption. An explanatory empirical methodology with sequential design was used for this purpose, and new factors that affect users’ decisions to adopt mobile telephony in rural India were identified. We extended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by integrating new factors for a developing nat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ensuring service transparency and identifying opinion leaders in the local community are key requirements for increasing the speed of adoption in the rural Indi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insights for service provid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develop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that will enhance mobile telephony adoption in rural India.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integrat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convergence streams of research to develop and test a model of individual adoption of convergent mobile technologies. Adop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we hypothesize that relative advantage, effort expectancy, social influence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affect directly individual attitude and, indirectly the intention to use convergent mobile technologies. The model explains a highly significant 53.2% of the variance for individual attitude, while individual attitude accounts for 33.9% of the variance in behavioral intention. Authors are listed alphabetic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