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先知先觉”的英雄史观的思维模式,孟子简单地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使用双重标准,要求统治者“先义后利”而民众“先利后义”,将动机和效果割裂开来,无视义寓于利﹑利寓于义的道理。孔孟仁政的实质是人治,其理论出发点是抽象人性论(“性善论”),在政治实践上必然导致专制主义。人治的出路在于法治。只有在当今依法治国的社会环境下,才有可能展现孟子义利观的本真内涵。  相似文献   

2.
陈力祥 《江淮论坛》2006,1(6):143-146
船山作为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学界多把他的义利观等同于儒家的传统义利观:重义轻利。其实,这是对船山义利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如果还原船山原典语境和抽离引用者自身的语境,船山的义利观至少包含先利后义、先义后利、义利和合三个层面。一旦抽离船山原典的语境和置换引用者自身的语境,就会导致对船山义利观的误解与误读。  相似文献   

3.
“义”“利”关系作为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孟子究竟是侧重“义”还是“利”争论不休。其实,孟子对“利”的认识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表现为其不但将“义”看作最大的“利”,并希望人们能够确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利益观,而且也告诫大家不能将“利”仅简单视为形而下的“利”,应该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因为这一层面的“利”才有可能是最大的“利”。  相似文献   

4.
王书华 《河北学刊》2001,21(2):10-14
荆公新学与二程洛学在经学领域里的对立与分歧主要表现在:(1)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政,以《周礼》为理论依据,撰《周礼义》阐发其改革主张;二程及其后学反对新政,否定《周礼义》,甚呈否定《周礼》。(2)王安石与二程都重视《孟子》,但王安石认为孟子并不全盘否定利,对于“民之所利”是不反对的;二程则认为孟子反对任何利,主张要义不要利。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的义利观即对“利”在心理与行为上应持的处置态度,有先利后义、先义后利、义利和合三个基本层次。边沁认为判断行为“义”与不“义”的标准是“利”与不“利”;王船山坚持“善”是人性之独的儒家传统,反对唯利是图。边沁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其功利主义容易走向泛道德工具主义;船山认为正确处理公利、私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公利”大于“私利”。边沁的功利原则并不能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公利与私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儒家先义后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再认识张守军,冯郁义利关系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普遍议论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对中国社会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它首先由孔丘提出,到战国时期,又由孟轲、荀况予以丰富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先义后利理论。孔丘、孟轲...  相似文献   

7.
<正> 荣辱观从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在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弄懂什么是真正的光荣,什么是真正的耻辱,并逐步培养共产主义的荣辱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关于什么是荣、什么是辱的问题,我国古代不少人作过研究。战国时代的荀子还写了《荣辱》篇,他说,“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简注》第28页)等等。在荀子看来,不管是“先义”还是“后义”,其出发点和归宿都离不开个人的“安危利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坚持以义取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反对自私自利和极端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9.
<正>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先秦儒家的重义轻利,史学界几乎普遍地认为是一种否定功利、扼杀人性、鼓吹禁欲的说教。我以为事实并非如此。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和孟子的“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是他们对义利关系的最典型阴确的说法。据此,是否就可以断定他们根本不言利呢?不可。因为上述说法实际上并没有存义灭利的意思,而只不过是主张要以义统利,把义放在首要的地位,反对“后义而先利”而已。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只要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即“见利思  相似文献   

10.
“不务张其义”、“唯利之求”,否则,就会因利益纠纷“上下交相诈”,“国不免危削”o。对个人修身而言,“以义制事,则知所利”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保利弃义,谓之至贼””。他强调“义”对于人是须臾不可离之物。人与禽兽之别就在于“义”字,并明确提出君子应当“以公义胜私欲”、“志忍私、而后能公”四这说明道德修养中的义与利比较是要经过思想意识内部的斗争来完成的。儒家中的先秦诸子,对义与利的阐释,都是倡导以“义”为第一,“利”要服从“义”的要求这一观点。但是,他们的“贵义贱利”思想从来就…  相似文献   

11.
儒家义利观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义利观历来是一些思想家及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其中持否定态度者多。其实,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加以分析, 就会发现,否定者多有片面性。儒家义利观的形成是继承传统、吸纳先秦各家义利思想和对现实批判、改造的思想反映;义利观的出发点亦即本来面目是以“义”统“利”、以“义”兴“利”、义利统一;这一思想虽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但它对中外还是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直报怨"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不受礼法约束的"直性"方式;"直在其中"中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发乎内心率直的孝亲之理.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同意"父子相隐.直在其中",说明孔子的"直"论所标举的内涵,包含着他探寻社会治理良策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的伯夷形象是较为清晰的,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伯夷“仁”的评价,这从“求仁得仁”中即可看出.而在孔子看来,伯夷之“仁”则包含有三个重要内容,即“让”、“义”、“忠”.伯夷之“让”是伯夷之“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伯夷之“义”则是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因此不仅可以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之“仁”的重要内涵,也可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以“仁”为目的的“行义”.而伯夷之“忠”则是伯夷之“仁”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杀身成仁的精神,也是伯夷之“仁”内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儒家经典读物,蕴涵其中的"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论语》中的义利观为当代构建了明辨义利的价值模式,有助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功利化,为社会主义义利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对传统义利观的继承与辩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王夫之在继承传统义利观的同时 ,提出了自己的“义道利用”的义利观 ,并从利中有义、义中有利、义不离利、利不离义等四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了义利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要成为道德产出的生活者,其主体前提,是在遵从大众之不损、互利、共赢的利德基础上,矢志不移地践履义德;其社会前提,是任何时代都存在丑恶与黑暗,剥夺和贫穷,人性迷失和道德沦丧,它需要义德来呵护利德,更需要知识分子以践履义德的方式为社会大众释放道德生活的希望、信心和力量。接受了系统学科专业和知识体系训练的人,要在行为上成为知识分子,必须成为“知、仁、勇”的思想者,有独立自强的理性能力。这需要做五个方面的自我训练:一是确立理想人格,强化人文信仰、人文精神、人文诉求;二是坚守以学术本身为目的的立场;三是不断廓大以人本、民生、人间和大地为基本视域的学者情怀;四是日新其人间良知;五是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守护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7.
黄建荣 《云梦学刊》2006,27(2):46-50
马其昶阐明屈赋微言的原因,一是适应时代潮流,凸现爱国思想;二是认为前人因未充分发明屈赋的旨趣而没有真正了解屈原作品。马其昶阐明微言的具体内容包括字词句义、章意题旨等多方面,其层次有二:一是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渗入,二是直接阐发个人见解;其内容主要是结合屈原生平、思想、经历以及典籍所载的楚国史实,发掘屈赋的内在意义,并以此来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存在一些主观臆测之词。  相似文献   

18.
邢靖懿 《河北学刊》2007,27(3):21-24
颜元是明末清初之际“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他针对“著述讲论之功多而实学实教之力少”,提倡“唯在实学、实习、实用之天下”。其思想中的义利观,更以经世致用为原则,否定了宋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重义轻利观点,抉破了宋明理学思想的藩篱。与以往理学家“道德之事功”的观点相比,颜元更强调功利之学,讲功用必重收效,“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以期达到“经世致用”、富国强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义利之辩"的传统主流话语,对于国人有关道义和利益等观念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其存在着对义与利的错误定位、定义和定性等理论缺陷,在其承担了一定的正面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产生了不良的文化效应,不利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亟待走出传统误区,让义与利回归各自准确的定位、定义和定性,为有效进行利益整合并形成健康的利益格局,为有力推动社会发展、和谐与进步,开辟正确的理论通道。  相似文献   

20.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孟子本人更是用实践证明了儒学的精神内涵。从孟子的一些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桀骜不驯、正气凛然的性格,更能看出其正直、勇敢、不畏强权、睥睨天下的大丈夫情怀,也展现了孟子肩负使命、救民于时的英雄形象。对孟子英雄气概的追述将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凛然正气,有助于提高国人健全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