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一曲心灵剖白的歌——评白朴词《天籁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是元曲大家。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杂剧与散曲作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词人,是元代词坛的代表作家。然而近七百年来,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的杂剧与散曲,而对他的词作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近代学者王国维甚或认为白朴“所作《天籁集》,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人间词话》)。辛弃疾词工意境,而王国维论词又唯重“意境”二字,故其推重稼轩。白朴词篇篇“皆自肺腑流出”,率意而为,真实自然,可谓是“我手写我心”,因而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王国维贬低白朴词作,未免失之偏颇。这里,让我们追寻白朴的心理轨迹,欣赏一支坦诚真率的心灵之歌!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元代戏曲家白朴,生活在金元交替、元灭南宋一统中国的时代。这期间,蒙元统治者中止了科举,但却采取了举贤荐能的措施。中统二年(1261)五月,进拜中书右丞相的河南等路宣抚使兼江淮经略使史天泽,荐举白朴出仕蒙古政权,而白朴“再三逊谢” (王博文《天籁集序》)。元代一统之后,白朴徙家金陵,江南行台监察师巨源又推荐他出仕元朝,他以晋代嵇康给山涛的绝交书为由,婉言回绝,说“有绝交书在,细与君看!”(见《天籁集》)那么,白朴为什么拒不出仕蒙元?这是历来评论家十分关注而看法又颇为纷歧的问题。澄清这一问题,对于分析白朴的思想和研究他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朴是我国古代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后裔收藏的民国戊子(1948年)之无堂刊印的《白氏宗谱》,记载了白朴上五世至下二十三世的世传和有关资料。从第一部《白氏宗谱》修成,至民国戌子年,已历五百年,明、清、民国年间曾续修十次,而每次续修都是在前一部的基础上增补接续的,从未中断,所以,这部《白氏宗谱》是保存至今的一部完整的较为翔实的家谱,它的记载是可信的。因而。它的发现对于研究白朴家世、谱牒学以及社会历史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汴京是座词题材的丰富金矿,更是激发词创作灵感的宝地,其特殊的环境推动、改变了词的意境、形式和方向,奠定了宋词的基础。宋初汴京对词史最大的贡献,就是造就了"千古词帝"李煜。繁荣的都市作为强烈意象涌入词中,使词人开辟了新境界,都市词应运而生,孕育了慢词和柳永。没有汴京这座城市的高峰,就没有柳永这座词人的高峰以及慢词,也就没有都市词乃至宋词的高峰。无论是风格、题材还是代表人物,汴京都可以说是宋词婉约派的根脉所在,与市民文艺"浅斟低唱"特点相一致。许多才子佳人在汴京创作出名篇佳作。汴京是词发展的圣地,是一代词都。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成就,也是汴京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成就。  相似文献   

5.
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白朴,曾两次回绝了权臣的推荐,一生未出仕元朝。他拒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胡世厚同志《试论白朴拒仕元朝之因》一文(载《中州学刊》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根据白朴的词作和其他有关资料提出了新的看法。我们读后颇受启发,同时也觉得其中尚有不妥之处。下文略述己见以就教于胡世厚同志。 胡世厚同志依据白朴的词作、交游、家世以及家人的仕途遭际等四方面的情况,认为:“白朴对蒙元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政策并无不满。”这一观点似乎还可再加以斟酌。 首先,从《天籁集》中的几首词来看,白朴对元蒙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是相当不满的。 蒙古贵族在灭金战争中,实行了残酷的民族屠杀政策,其军法规定:“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见姚燧《序江汉先生事实》)。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  相似文献   

6.
历史感和现实性的统一,理性与情感的冲突,是白朴金陵怀古词解不开、挣不脱、驱不散的一种情绪。本文试图阐释白朴金陵怀古词反观历史、审视现实、感悟人生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7.
白朴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卓越的戏剧作家。他的杂剧《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写的是青年马文辅与董秀英的爱情故事。对于这部杂剧的评价,历来意见不一,归纳起来,问题有三个方面:一,不是白朴的作品或不是白朴的原作;二,有蹈袭、剽窃《西厢记》之嫌;三,内容平淡,写得不  相似文献   

8.
翦伯象 《中州学刊》2005,(2):171-176
汴京在中国词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意义.汴京培育了一批"能词能吏"的词学主体,其人文经济是北宋词的生存根基,其书斋美学造就了北宋词向雅避俗的发展格局,其地域文化孕育了北宋词的特种生命基因;汴京意识是当时词人重要的情感向度;汴京是北宋词传播与消费网络的核心和枢纽,对词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朝末年,山东青年杜善夫在开封生活了约10年,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戏剧发展的重要节点,汴京的演艺日趋面向下层。杜善夫的曲作选题和情趣,与北宋开封的杂扮一脉相承。他的曲作名篇《庄家不识勾栏》在年代上与蒙古国、元朝无关,在地域上与山东东平无关。从进入勾栏的费用200文纸币,可以看出是金朝末年的币制行情。所演《调风月》并非关汉卿的作品。由"院本"的提示可证所反映的是金朝场景,从副净"裹着枚皂头巾"得知是金朝的演出。至于名角刘耍和,只有在金朝末期的汴京才可能在民间演出。《庄家不识勾栏》是杜善夫在汴京居住期间创作的作品,其中反映的是金末汴京杂剧演出和勾栏形制。  相似文献   

10.
张勇耀 《中州学刊》2022,(10):141-149
作为定都汴京的最后一个王朝,金朝在中原度过了最后20年。隋堤、龙德宫、西园、临水殿等寓含兴亡的历史文化空间,使文人产生了以古鉴今的现实忧虑。金亡后,梁园、西园、遇仙楼等景观及金朝故宫,成为幸存文人凭吊故国的经典意象。二代文人和北上文人的汴京书写呈现出诸多新变,体现了文化记忆的传承和变异。作为承载几代人文化记忆的媒介,汴京为金元之际的文学注入了活力,是考察元代文学风格与理论生成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1.
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大都兼擅散曲.白朴即是一例.关于他的散曲的艺术成就.有些论者甚至认为高于其杂剧.例如,梁乙真指出:白朴的散曲“颇俊逸有神,而小令尤为清秀.当我们读他的剧曲时,每为他华美婉妍的辞句所感动,但一读到他的散曲,则知其中更包含着豪放、俊爽、秀美诸点,其成就却高出其剧曲之上.”(《元明散曲小史》第一章)蒋伯潜也认为“白朴的散曲较其剧曲更佳”(《词曲》第五章).这些看法或许是仅就曲词而言,有取其一点之病,但白朴散曲的确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却是不争的事实.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艺术风格与历史地位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2.
赵维江 《齐鲁学刊》2012,(1):121-125
天籁词直接承嗣遗山词,是北宗体派在蒙元时期最重要的创获。天籁词中不乏"清隽婉逸"之作,但就基本倾向而言,更具苏、辛、元豪放慷慨之风范。决定于白朴特别的人生经历及人生价值观,其词更接近东坡清旷放逸一格。白朴词多数作品很讲究艺术技巧,特别是在音韵格律上十分用心,其艺术造诣在当时北方词中当属上乘,堪称元初北宗词艺术形态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3.
感慨靖康之难是南宋诗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子翚以一组《汴京纪事》汇入时代的大合唱,慷慨悲歌,颇具影响。本文从刘子翚的人生际遇、家族荣辱、政治理想三方契入,将文本与史实二者结合,来探求《汴京纪事》的情感底蕴和思想内质;并联系乱世背景,感受其沉郁豪健的艺术风格,解读其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白朴《东墙记》对《王西厢》的影响李玉莲,王岳红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曾作杂剧16种。流传至今者尚有《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3种和《流红叶》、《射双雕》的残折。其中《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已是各种版本的文学史、戏曲史等著作必以一定篇幅大时...  相似文献   

15.
感慨靖康之难是南宋诗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子犟以一组《汴京纪事》汇入时代的大合唱,慷慨悲歌,颇具影响。本文从刘子犟的人生际遇、家族荣辱、政治理想三方契入,将文本与史实二者结合,来探求《汴京纪事》的情感底蕴和思想内质;并联系乱世背景,感受其沉郁豪健的艺术风格,解读其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朴《墙头马上》裴少俊形象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的《墙头马上》塑造的男主人公裴少俊形象,是元杂剧爱情剧作中男性角色的典型,是元代士子形象的真实写照。裴少俊深受封建思想影响,身上肩负着"卿相之子"的责任,遵从着封建家长制。同时,裴少俊身上也体现出金元士子的思想特质,大胆追求爱情。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传略     
一、家世和童年著名美学家、诗人、哲学家宗白华,原名宗之櫆,字伯华。1897年12月生于安庆。原籍江苏省常熟县。父亲宗嘉禄(字受于),虽中过举人,但却是维新派人物,专攻史地水利,以治理淮河为毕生的志愿,是一位水利专家和教育家。母亲是安徽诗人方守彝(伦舒)的女儿,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白华母亲的众多亲属中出了一些颇有名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诗论     
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之一,写于1059年,从四川赴京做官的路途之中。诗中所写丙申年的情况,是1056年诗人首次入京考进士时所见。今天读来简直有象征意义:那个河水横决、九陌汪洋而犹自灯火煌煌的汴京,岂不就是危机四伏而粉饰升平、苟且偷安的整个国家的缩影。那个虽则少年得志但又中夜不寐、四顾彷徨的诗人,他心中的凄惶和忧伤,又岂止是个人的感喟!  相似文献   

19.
试述南宋杭州休闲文化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的休闲文化源远流长,南宋时期杭州休闲文化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主要体现在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主体多元化、汴京风味浓郁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元代有名的小令。从诗境美的创造上看,后者具有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虚实相生的含蓄美、韵味无穷的余味美。从文本细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后者蕴涵深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