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为线索,从正反两类人物形象分析论述雨果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发展轨迹,阐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诗人的鲁迅留下了为数不多的旧体诗创作,散见于各种书信笔记中。其中,植物是鲁迅旧体诗中常用的意象,或是象征局势、或为隐喻他人,在诗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分类、出处和应用特点等角度具体分析鲁迅诗中的植物意象,挖掘其审美意蕴,从而探寻鲁迅旧体诗的文化渊源和艺术风格,为全面了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鲁迅小说中对几种社会底层人物形象的刻画入手,一方面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一些普通百姓的麻木、愚昧与奴性意识,另一方面则对他们抗争无果,无法摆脱命运束缚的悲惨现状进行揭示,展现了旧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与压迫,反映出鲁迅小说中"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出发点。分析鲁迅笔下的社会底层人物群像,即使在今天我们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大背景下,仍然有着警醒和思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野草》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收录了他从1924-1926年期间创作的多篇散文,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水深火热,是鲁迅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本文就《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对于鲁迅与文化传播媒介方面的研究所着手方向各有不同。本文接下来在史料的基础上对鲁迅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其文体选择、创造背景及特征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经过30多年才完成的文学巨作,这本书揭示了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动乱时期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不幸的遭遇和悲惨的命运,体现了雨果对这些人的同情和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有大量对于女性生活的描写,典型的代表有十多个人物,虽然每个人物的性格、命运不同,但是这本书从侧面表达了作者雨果对当时那个时期社会制度下底层女性的同情和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运用意识流手法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先锋式的表现技巧,它采用内心独白、梦幻以及自由联想等方式对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意识流动进行展现。川端康成在其创作中大量的运用了这一表现手法,早期创作是模仿阶段,中期创作是尝试阶段,后期创作对该手法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给该手法提供了一种新鲜的血液,形成了其"东方意识流手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三部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集和十几部杂文集,还有大量的日记、书信、翻译作品等.但奇怪的是,在鲁迅丰厚的文学遗产中,竟然没有一部长篇小说,这让不少人深感遗憾.其实,在鲁迅的创作生涯中,曾有过三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只是没有完成. 第一部是历史小说《杨贵妃》.1924年,鲁迅应西北大学邀请到西安讲学.鲁迅当时的想法是沿途好好考察,回来后完成长篇小说《杨贵妃》.关于这个写作计划,鲁迅曾多次向许寿裳、郁达夫等人提及.但是,等鲁迅从西安回来后却说不写了,理由是他到西安后发现西安的天空已经不是唐朝的天空了,艺术感觉全都被破坏了.  相似文献   

9.
台静农的创作直接受到鲁迅影响,始终贯彻着关注下层民众、批判国民性并凸显人道主义的"启蒙"主题。《新坟》是台静农的代表作之一,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台静农的创作对五四启蒙主题的贯彻。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我国重要的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其作品中反映的民族精神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长期以来受到了诸多文学研究者的探讨和分析。本文在先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主要从《呐喊》、《彷徨》这两部作品中总结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浅显的解析了果戈理的文学精神与鲁迅的文学精神,透过两位文豪对文学的追求以及在文学上的成就可知其二位文学作品中都有着相同的讽刺艺术风格以及对待文学的态度都是极为认真的,不同的地方则是果戈理的文学成就更侧重于作品本身的造诣,而鲁迅的文学成就则更侧重于作品的思想指向。然而,纵使两位作家的文学精神有着异同,但是他们的文学成就以及文学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民族身份意识和职责以不同方式在译本中得以表征。杨宪益作为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著名翻译家,其民族身份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他的教育和时代背景;而其民族身份职责则体现在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鲁迅作品在杨宪益译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译者的民族身份也在鲁迅作品中得以表征。这包括对鲁迅作品翻译源文本的选择、译者的民族文化态度在译文中的体现及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油画艺术起源于西方,是西方绘画史中主体的绘画方式,其在创作技术和材料工艺等诸方面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因而,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本土风格。我国乡土油画集西方艺术与东方思想于大成,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油画艺术精髓的同时,注入了我国传统绘画的思维理念和写意精髓,进而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油画作品,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本文以中国乡土油画为根本出发点,对乡土油画的写意性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对影响其写意性的因素和意义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4.
<正>一次也未谋面郭沫若所读的鲁迅第一篇小说是《头发的故事》,那是1920年发表在《学灯》上的一篇文章。这也是他"第一次看见的中国近代小说"。他对这篇小说乃至鲁迅的创作风格,是这样评价的:"我当时很佩服他,觉得他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  相似文献   

15.
石雅洁 《现代妇女》2014,(3):229-231
刘天华一生创作和发表了十首著名的二胡作品,这十首二胡曲在艺术上各具特色,是他在继承我国民间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的技法而创作的,在民族乐曲的创作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演奏技法中相同符号在不同乐曲、不同情绪中的变化奏法,演奏中虚实、动静、浓淡、刚柔的对比与变化,揉弦与换把技巧的应用,滑音与装饰音的谨慎使用等五个方面对刘天华先生的十首二胡曲进行"再创造",使得不同的技巧在不同的乐曲及不同的情绪中合理的变化应用,恰如其分的表现好音乐内容。  相似文献   

16.
书海领航 雨果是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悲惨世界>是他继<巴黎圣母院>后又一部杰作.在这部作品中,雨果将同情的目光投向在社会底层苦苦求生的人们,将自己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思考凝于其中,提出了拯救世界的法宝--人道主义.同时,在这部长篇巨著中,雨果尽情挥洒艺术的魔杖,建造了一座美丽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7.
俄国作家契诃夫与中国作家鲁迅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虽然国别不同,但二者都以擅于刻画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人物形象而著称。以《套中人》和《孔乙己》为例,两部作品都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的俄中两国都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文学的变革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变革的亮点,主人公别里科夫和孔乙己则分别是契诃夫及鲁迅笔下在这一变革中产生的同一类人物。对他们的形象进行类比和对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俄中两国历史,还能在思想上凸显出文学创作应有的社会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上百幅反映民生、描绘自然的木刻作品,他是目前健在的年纪最长的中国版画泰斗。 一幅流传至今的鲁迅先生木刻像,一幅鲜为人知的鲁迅先生速写遗像,1936年在他的木刻刀和画笔下诞生。  相似文献   

19.
冀东民歌,深沉热烈、豪迈奔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原有冀东民歌的创作发展方向是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对冀东民歌的创作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多种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有了多种选择。冀东民歌的创作也要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勇敢尝试以原有的音乐风格作为基础并加上新的音乐元素,对冀东民歌的创作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才是今后冀东民歌的创作与发展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20.
标点信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在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完成后,随邵将作品寄给了一家出版社,可久久不见出版社的回音。于是,他给出版社去了一封查询信,通篇只有一个“?”。很快,这家出版社也以同样的方式给雨果回了一封信,通篇也只有一个“!”。第二天,轰动文坛的《悲惨世界》一书便与读者见面了。失策销信美国有家服饰公司,为了招揽生意.有一次给海明成寄去一条领带,并附上了一封短信:“我公司出口的领带深受顾客欢迎。现奇上样品一条,对您试用,并望寄回成本费2元。”几天后,公司收到海明成的回信,并附小说一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