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文明同一性是在整个国家(社会)特定的经济和文化领域内形成的.苏维埃意识形态文明认同感的危机导致了苏联的瓦解.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俄罗斯在世纪之交经历了"休克"疗法的改革和激烈的社会经济动荡之后,对选择什么样的民族国家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全球化的激荡和冲撞、俄罗斯社会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复杂的民族与宗教关系、各种社会思潮和今天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文化环境势必对新俄罗斯民族文明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可以预见的21世纪,伴随着经济、科技的日益全球化,文化交流也将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交流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本文仅就21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略述管见。一  每个民族都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犹如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多少具有一致性。每一种文化又都有代表其特色的目的,而这种目的不一定为其他社会所共有。所以,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一般地说,文化模式可以定义为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体系,有着相似文化体系的区域就是文化区(也称文化圈)。人类学家又把全球文化按其文化、历史、地理等分成若干…  相似文献   

3.
宗教既是一种世界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在青藏地区宗教问题是一个相当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其与当地民族关系的和谐建构及社会稳定等问题密切相关。本文以青藏地区历史上藏传佛教与汉藏蒙民族关系为例,探讨宗教文化对青藏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以期促进青藏地区新形势下民族关系的和谐建构与社会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印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璨的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两国的文化又都是呈经纬两向发展的。经线是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纬线是相互交流的文化,丝绸之路则是连接两种文化的彩带。沿着这条彩带,兴于印度的佛教文化途经西域,汇集了中亚细亚各民族的文化而到达中国。在这条宗教与贸易的丝绸之路上,多少高僧大德、商贾客旅梯山航海,匹马孤征,传播着文明的种子,各国的文化艺术,繁花异卉,争妍斗艳,孕育出新的果实。犍陀  相似文献   

5.
道教和神道教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宗教,与汉民族和大和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神人关系"是一切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不同宗教对"神"和"人"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宗教在教义组成、仪式表现等方面的发展.对于道教和神道教这两种极具本土性、原生性特点的宗教来说,对"神人关系"的不同解释通过宗教的创生故事、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仪式场景三个方面得以表现.同时,"神"和"人"的不同定位也形成了汉民族和大和民族各自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中最本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民族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少数民族群体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的社会服务制度.民族社会工作有两个主要特点,去政治化与本族化.民族社会工作的"去政治化"是指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视角下,旨在缓解可能威胁或已经构成威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族群发展的社会问题,核心是消除社会问题中隐藏的那些不稳定的政治敏感因素,将其降维到一般的日常生活问题的逻辑之中.另一方面,民族社会工作的"本族化"是对社会工作在本土化基础上的对象化,是以本族群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历史与文化为基础,建构一种旨在帮助少数民族群体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知识与方法.民族社会工作的去政治化与本族化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张力,后者有向政治化转移的社会风险,政治化也可以被合理地转移到本族化的范畴之中.民族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将社会问题的政治化社会风险降低,加快本族化的发展,最终使推动民族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姓氏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不同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姓氏的语义取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充分地体现民族文化的心理特质.通过对比中西姓氏在概念内涵、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的异质,训析二者的文化特性,揭示中西社会在民族心理、政治理念、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力求为解读中西姓氏的文化起源,了解不同社会的历史演变,弘扬传统的文化精髓,透视迥然的民族文化心理,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每个民族国家面临的共同主题。本文以伊朗为个案,通过梳理其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一百多年历史,分析指出伊朗国家治理现代化大体历经了从神坛走向世俗、从君主专制到共和与神权并存的发展路径,呈现出务实主义与意识形态并行、民主与宗教相融合、改革派与保守派相抗争、国际性与民族性相交织等特点。伊朗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种带有强烈的伊斯兰民族主义色彩的混合型模式,为各国治理现代化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必须正确处理好民主化与社会稳定、政治与经济、国家治理与意识形态、物质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等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概述文化这一概念——从18世纪末最初作为与社会相对的概念到以后“主要作为与民族相对的概念”(埃利亚斯语)——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相应出现了文化的阶级作用到国家作用的转变,以及作为与精英文化相对立的意识形态到民族国家出现的情况下作为动员群众的替代物,即宗教的转变。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一概念本身的变化(从文化的普遍意义到特殊意义的转变)找到这种阶级作用到国家作用的变化的原因。在社会理论中,普遍性常常与理性和公  相似文献   

10.
与社会变迁相对应,近年来,中国社会心态也处于日益变化之中,而社会宗教心态的出现直至显化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化表现、情绪表现、行为和活动表现三种。其中,宗教文化表现的影响力最大,宗教情绪表现的涉及面最广,宗教行为活动表现的宗教性最强。  相似文献   

11.
在俄罗斯文化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上,东正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东正教塑造俄罗斯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俄罗斯文化对东正教的本土化过程.自然环境赋予了俄罗斯人民独特的民族性格,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俄罗斯文化与东正教的苦修主义、圣母崇拜等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但是,俄罗斯的东正教与希腊正教之间也存在显著区别,这一点尤其表现为俄罗斯文化血脉中流消着的多神教传统.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民族在对应生境中的创造物,美国黑人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族际演化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然是基于现代生存环境和其黑人性与美国性的一种特定的、全新的文化.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接纳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了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必然会导致美国黑人文化的创造性地转化.  相似文献   

13.
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在中国是个舶来品,它诞生于以宗教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西方社会,其历史发展与宗教有不解之缘.社会工作与宗教有一种亲和关系,体现于它们相似的价值观和实践活动.早期教会的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萌芽,而社会工作是宗教慈善救助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二者通过宗教慈善事业开展对话,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对宗教慈善事业的扶持,将有...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变迁是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民族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本文探讨了哈萨克族在定居后的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发展与变迁.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疆哈萨克族的内在需要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5.
处于欧亚大陆之间的俄罗斯,需要经常从文化模式上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道路,俄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往往在"东顾西盼"的文化焦虑中忧思自己的民族命运和历史使命这一俄国历史哲学的基本主题.俄国的历史哲学是在充分吸收了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历史哲学思想资源基础上在19世纪得以形成的,其中,索洛维约夫的历史哲学在俄国历史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理论视野开阔、思想深刻,他对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阶段、历史的发展动力和历史发展的目标都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东西方文明与俄罗斯民族的历史道路选择、东正教与基督宗教其他教派的关系、俄罗斯民族历史使命、神权政治乌托邦的历史作用等俄国历史哲学的基本理论主题做了深刻的阐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且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俄罗斯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分析,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继承与创新、开放与重构的统一.继承而无批判,就会导致复古主义;批判若无继承,就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开放若不重构,就会导致全盘西化或者全盘洋化.当前重构中国现实主体现代文化意识的主旨,就在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或注入现时代的新内容,主动吸取异质文化的积极因素来补充和发展自己,获得自我发展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7.
余英时主张人文主义的历史进化观,反对历史发展规律或历史通则,但承认人类历史发展的共通性或普遍性;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关联性,认为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是很难变化的,反对将现代与传统相对立,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应当承继儒家传统来实现;主张历史发展多元论,反对各种形式的历史一元论和决定论;认为文化(思想)、政治、经济是社会历史的三大领域,分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历史发展中各自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思想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认同中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余英时的儒家人文主义历史观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存在其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刻宗教情结的民族.东正教作为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深深根植于俄罗斯民众的意识里,浓浓地融入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中,深刻地影响着俄国的历史与现实.为实现国家统一并加强皇权,以君权神授为宗旨的基督教作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被罗斯统治者"请入"罗斯.至此,无论是在鞑靼蒙古人入侵时期,还是在第一、二次卫国战争等俄苏历史的紧要关头,俄罗斯东正教均发挥了其社会整合与道德教化作用,并在促进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凝聚民族精神、规范民众道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民主是超越民族国家与各种不同文化界限的普世政治价值.但民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限制,如民主的价值导致个人地位的绝对化,民主给少数人假借民意独行专政的机会,导致所谓"民主的暴政".而宗教能够为民主社会的发展提供伦理资源的支持,并在一定范围内分担政治治理的压力.但宗教对于民主社会的发展既有功能担当,又产生负面影响,而宗教积极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政治以怎样的态度评判宗教,更取决于宗教将何种价值观融入政治活动领域.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派是抗战期间勃兴的一个政治文化派别,本文拟从民族国家想象和民族主义叙述的角度,力图发掘其对中国历史的清理和抗战建国的论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独创处,尽量给其以合乎历史的评价.他们以欧西民族国家的历史返观中国的战国时代,既看到民族国家建国的必要,又注意到民族国家将导致战争不可避免的弊端,这是他们十分深刻的地方.同时他们又提出改造国民性的迫切,但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回到战国时代从中发掘出"力"的一面,这又与鲁迅等提出国民性的内涵明显不同.他们提出抗战建国,但又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而他们从民族国家的角度重构中国历史,也可视为回应现实的一种诉求,等等这些都使得战国策派既富有活力又充满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