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理论见于马克思 1857年 8月至 9月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的第四节。在这一部分内容里 ,马克思阐释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问题 ,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从两种生产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单一视角探讨、马克思原典本义的发掘,发展到从唯物辩证法、文学人类学角度进行阐释,运用不平衡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忽视了对于日渐发达的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艺术生产不平衡规律的两点思考王开国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所熟知:“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  相似文献   

4.
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的学说是、马克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彷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5.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把握文学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多年以来,只要一提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基本关系,人们就往往从二者发展的“不平衡”谈起。因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到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对此,先后有很多人从多方面加以解释和论述,提出了不少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然而也有些意见是值得商榷的。如有人就把马克思这一学说加以绝对化,认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是适合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永恒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石。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更是肆意阉割、歪曲马克思这一学说,别有用心地片面强调“不平衡’,在他们使我国物质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命题的内涵 ,澄清了有关这个命题的一些误解 ,并探讨了与“资本主义生产”“相敌对”的文学艺术在市场和消费社会面临的复杂境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 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的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提出的“不平衡”是普遍规律。有的认为“不平衡”不是普遍规律,而是特殊规律。认为“不平衡”是特殊规律的又有两说:一说“不平衡”是阶级社会的特殊规律,一说“不平衡”是剥削阶级社会的特殊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过时。有的认为“不平衡”根本就不是一个规律,而只是一种“现象”,或一种“关系”。后来,又有人持折衷看法,说“既平衡而又不平衡”是规律。我以为,这些意见都难以反映人类社会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一课题研究,未有一致解答,且不尽完善。欲达到深层解读应从两个方面拓展:一是界定、论析“一般的表述”与“‘特殊性’的确定”的概念内涵;二是从历史语境分析“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的含义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不仅许多欧美文学理论家都接受和发展了马克思艺术生产论,而且在中国文学理论界也得到了新的探索。马克思所论述的艺术生产,在当代世界正向着多个维度展开,主要表现为审美创造中的艺术生产、意识形态中的艺术生产、艺术产业中的艺术生产。马克思文学理论中指出的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现象,在今天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既有传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延续,又出现了艺术生产内部诸要素发展不平衡的新现象。马克思所指出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在当代也发生了新变化,即在艺术生产中注重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兼顾,在艺术消费中实现了多种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0.
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关系”命题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对"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等范畴的含义的特别梳理,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是在平衡论的前提下谈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论述,是在他一八五七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来的。对这一论述,我国在建国以来曾有过三次讨论。这三次讨论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尽相同,各有所侧重,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但总的看来,讨论的焦点始终集中在对“不平衡关系”真实含意的理解上。其他诸如“不平衡”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事实是否相符,对某一时代、社会的艺术应如何评价,“不平衡”是否规律、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规律是否还起作用,以及产生这种  相似文献   

12.
关于艺术发展这一论题所涉及的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学的重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时,对此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建国以来,文艺、美学界对不平衡理论的研讨一次比一次深入,取得了可观的理论成果,但何谓艺术形式发展的不平衡,马克思怎样论述艺术形式发展的不平衡,学界同人至今没作专门研究,以致影响对不平衡理论中一系列问题的科学把握。例如,有些论者并未深究何谓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为什么会出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竟以为“平衡就是相适应,不平衡就是不相适应”,甚而以为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是一条根本规律,“表现为必然的发展”,似乎应该取代历史唯物主义总原理的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不平衡"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不平衡"思想是运用辩证、发展及深层次转型的眼光和方法对艺术发展问题所作出的总体性把握,它揭示和阐明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总体相平衡与局部不平衡辩证统一的基本规律.而其中的"相敌对"的命题则对转型后的"艺术生产"阶段所特有的二律背反现象作出了深刻和精彩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历史赋予他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意识到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求之于政治经济学。随后很快又认识到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必然发生一定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中提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以下简称“相敌对”——笔者注)这是马克思在科学地分析研究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多年来,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著名命题之一,经常为人们所引用。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引用者对这一命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叙事行为是叙事者的意识形态的体现。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的同时 ,创造性地阐明了作家的精神生产活动在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其意义在于对这种精神生产行为的历史神圣性的颠覆 ,在于对这种精神生产活动同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秩序的揭示。叙事行为即为话语生产行为 ,“用名”被意识形态生产的话语市场所决定 ,并由这个市场权力消费的特性决定其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7.
对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再认识杨名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一章第四节的第六要点中,马克思提出了两种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对这一极其重要的理论,国内至今众说纷坛,看来还有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必要。马克思有关论述的原文是这样的:“物质生产的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在社会发展的不发达阶段出现过某些成熟的艺术形式并形成了一定的繁盛时期的论述,说明的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近于平行发展这一普遍规律的特殊形态。既定的艺术由盛而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决定某种艺术衰落或兴盛的根本因素都是物质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艺术生产具有物质生产的性质,是一种具有加工性、物化性和商品性的实践活动,但艺术生产又是一种追求审美价值的实践行为,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中,无论是作为“生产”的艺术,还是作为“艺术”的生产,“艺术”和“生产”密不可分,体现出马克思把艺术的认识性、精神性和实践性、商品性相结合,使得艺术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具有二重性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劳动的合理观点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的本质,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