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肩负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任。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积极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环境,创新民族精神培育载体,引领民族精神培养方向,丰富民族精神培育内容,滋养民族精神培育的土壤,挖掘民族精神培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和谐文化: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的纽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就会失去民族的自主性、民族的凝聚力,失去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沧桑磨难而不倒,得益于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谐精神。而和谐文化则是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的纽带。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和谐文化的沃土,文化是精神的载体,也是文明的源流。和谐文化与民族精神互动共生,弘扬和再造民族精神的过程就必然会外化为实现和谐文化发展的过程。和谐文化通过构筑团结进步精神支柱、再造共有精神家园、弘扬固有的和谐与创新精神来支撑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论弘扬民族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先鹰 《江汉论坛》2004,(7):112-11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重要保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肖应连 《理论界》2008,(2):167-16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血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传承光大民族精神的生力军。本文从文化的视野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内生性资源,外来文化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借鉴性资源,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实践性资源。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既对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造成挑战.全球化对民族精神带来的机遇表现为:全球化为民族精神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民族精神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了舞台;为民族精神之中普世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全球化对民族精神发展造成的挑战表现为:全球性的价值认同消解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对民族精神优秀价值观的冲击弱化民族精神固有的积极功能;导致非健康的民族精神自觉,影响民族精神健康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一是要努力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全球化进程;二是要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体意识;三是要立足于本民族与世界的发展大势,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精神的可说与不可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东屏 《河北学刊》2004,24(6):20-23
民族精神的话题有可说与不可说之分。一般民族精神是可说的 ,特定民族精神是否可说则不能一概而论。特定民族精神有实然层面的谈法与应然层面的谈法。在实然层面谈论特定民族精神既是不可证的 ,也是不利的。在应然层面谈论特定民族精神则没有以上问题和顾虑 ,既是可说的 ,也是有利的。所以 ,我们最好只在应然层面谈论特定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象征、民族之魂、民族生命之原动力。民族精神是中华魂 ,是争取民族独立、战胜一切侵略者之奋斗精神 ,是实现民族团结统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之凝聚力 ,是建设现代化中国之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 ,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 ,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提高民族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焕发民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精神力量,是抗击突如其来的各种灾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现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民族精神的时代反思,弘扬和培养21世纪的民族精神三方面加以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人文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本文分析了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提升人文精神,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加强培育,贵在坚持不懈,关键在于将民族精神内化为人的思想灵魂和行动准则。从逻辑上讲,民族精神要在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弘扬,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弘扬民族精神。同样,民族精神又需要在弘扬中进行培育,它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的精华所在,而民族文化则是养育和承载民族精神的源泉。民族精神的培育与民族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文化自觉需要有对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担当,需要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更需要有付诸社会实践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13.
于媛媛 《理论界》2006,(3):183-184
民族精神状态关乎民族的兴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抗日战争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捐弃前嫌、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主义精神;2.全民族抗战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4.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5.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突出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依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任何民族都需要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就会失去民族的自主性,失去民族独立生  相似文献   

15.
杨树美 《学术探索》2008,(1):124-128
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以形成、凝聚和相互认同的精神力量。人们的民族精神状况是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深入认识和把握人们当前的民族精神状况,我们对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期把握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状况和特点,并提出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文华 《兰州学刊》2004,3(3):57-59
本文在考察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 ,认为当代中国正在汇入全球化潮流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生成与发展的现实根据 ,因而在此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必须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他国文化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和谐发展与民族精神的互动共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全新发展理念的和谐发展 ,强调的是所有存在的和谐共进。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的模式转换 ,必将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塑造提供契机。因为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和谐发展的沃土之中 :和谐发展的和谐前提与博爱倡导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再造的基础 ;和谐发展的发展指归与所有存在共同演进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终极目的。而要顺利实现这场发展的革命 ,又必须弘扬和塑造顺应和谐发展潮流的民族精神。内涵和谐主线的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塑造 ,必定能够为和谐发展大厦提供强有力支撑。不仅弘扬和再造民族精神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和谐发展 ,而且弘扬和再造民族精神的过程同时就是实现和谐发展的过程。在和谐发展中实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塑造 ,在弘扬和塑造民族精神中进一步实现和谐发展 ,实现二者的互动共生 ,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的振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民族精神是指渗透于一个民族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的被高度浓缩的各种精神特质,是民族文化的内核。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已为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所充分证明。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国庆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和支柱,民族精神与民族共存亡。  相似文献   

19.
于静  刘世强 《理论界》2006,(8):131-132
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加强培育,贵在坚持不懈,关键在于将民族精神内化为人的思想灵魂和行动准则。从逻辑上讲,民族精神要在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弘扬,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弘扬民族精神。同样,民族精神又需要在弘扬中进行培育,它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弘扬能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德育资源和舆论支持,而培育则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接受能力,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的培育——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对民族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对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