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笔下女性人物伊丽莎白.班纳特的人格魅力在于她唤醒并凸现了女性沉睡已久的觉醒意识,击碎了长期以来文学作品中"男性优越"的神话,解构了男性中心话语权。同时,这一全新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一些不满现实的女性渴望获得自身的独立、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美国女性艺术家辛迪.舍曼的艺术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她与女性主义若即若离的关系,着重探讨了她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揭示媒体文化中女性形象背后的真相,即男性权力的运作是如何将女性边缘化的事实。联系当代艺术的特征,文章还解读了舍曼在艺术界的巨大影响力和她的偶像地位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德国女性歌曲作曲家约瑟芬.朗向世人证明了她是浪漫主义时期赢得同时代众多著名男性音乐家尊敬的杰出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之一。约瑟芬.朗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女性歌曲作曲家的典型个案验证了男性(主体)目光和女性(客体)身体的理论以及约瑟芬.朗在西方音乐历史中缺席和失语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苔丝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盛行的性别审美、性别道德以及性别依附使她彻底丧失了独立的女性地位,始终处于依附于男性的客体位置。苔丝的悲剧是男权社会女性性别的悲剧,是女性性别角色的宿命。  相似文献   

5.
奥斯丁是女性意识最早觉醒的作家之一。她以女性纤细敏锐的感觉,在字里行间对男性进行了非英雄化的贬低和挖苦。在她的世态人情小说中,对妇女地位、权利、禀赋等问题做出了理性的思考,表达了自觉而明确的女性意识。她是当时先进思想的代表,是一位宣扬女权的先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女性作家和女性意识的启蒙者。  相似文献   

6.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女性角色是社会习俗决定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必须经由女性角色产生.安娜借助于伏伦斯基的爱情,重新认识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安娜与伏伦斯基缺少真正的对话,使得安娜无法协调自己矛盾的双重身份被迫自杀,这造成了女性意识的失落.托尔斯泰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而是寻找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所以,他从"爱的宗教"出发安排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贝蒂?弗里丹认为,性别非正义的根源是由社会文化、教育和法律所造成的.让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及进入职业领域,对家庭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并加强国家干预,是实现性别正义的途径.理想的正义社会中,女人要达到与男人的平等,女人应获得与男人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尊重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在尊重女性气质的基础上,同时将男性气质吸收到女性气质中,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中最好的东西体现出来,实现多重人格类型的发展.他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80年代的女性诗歌作为女性心灵的直接展示,由最初的追求真善美,呼唤人的尊严与平等到力图从男性巨型话语中浮现出来,在性别对抗与文化解构方面显得十分大胆与突出,对女性自我生命经验进行真实的书写,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属于她自己的女性经验世界--"黑夜",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史叙事的女性诗学存在.  相似文献   

9.
电影《时时刻刻》常被置于女性主义视域下,论者阐发其蕴含的女性意识时往往漠视影片主创者的男性身份。《时时刻刻》讲述了三位不同时空的女性在一天内的经历。弗吉尼亚故事中,影片用对比手法将她未为人母的身份呈现为一种人生的缺憾;劳拉故事中,影片选择受伤害的儿子视角来讲述一个放弃家庭责任的母亲的自我追求,呈现出对女权运动的反省姿态;克拉丽莎故事则将她演绎为一个丧失主体性的类型化形象。这是影片中男性作者聚焦女性生活所留下的性别文化印记,显示出他难以超越的性别立场。  相似文献   

10.
约翰.厄普代克声称在其小说《S.》中要试图改善女性形象并力图展示女主人公所取得的独立性。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文本,可以发现尽管女主人公萨拉逃离了家庭陷阱,有追求精神自由、经济平等和经济独立的意识,但是已经内化的父权思想使她潜意识里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对男性及外部世界的依赖心理。从她在阿汉特避居地受骗的经历和她最终的生存状态来说,厄普代克并没有将女主人萨拉-沃思刻画成一位真正独立的女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下华语影视女演员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明星,周迅创造出独特的“精灵”气质。她为当代女性在性别政治的建构中塑造出一种理想化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意识、电影市场与大众媒体的宠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周迅所营造的女性气质主要从三方面建构而成。首先,女性的身体成为一个“被结构的多义体”, 通过身体的易容,达成自我建构与欲望奇观的双重神化;其次是女性所面临的诱惑与惩罚的模式,成为性别秩序中永恒的传说;最后是女性在受虐中的担当与牺牲,既在对母性的心理认同中实现自我,又难逃男性权力游戏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老舍小说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考男性婚姻问题时,老舍在理性层面上认可无知无识的传统女性;但在深层爱情体验层面上他又深入抒写男性在传统婚姻中的无爱的痛苦。在思考男性如何对待女性世界的问题时,老舍一方面同情女性受男权伤害的生命苦难,并从善意的男性立场出发,充分抒写男性庇护美好女性的深情厚谊;但另一方面,他又从男性自我防御的立场出发,表达对女性主体性的恐惧与厌憎。老舍的性别意识,呈现出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相交织、男权立场与合理的男性立场相渗透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13.
礼貌原则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本文以《围城》前三章的人物对话为分析材料,略谈性别对礼貌原则运用的影响:女性大多自觉遵守礼貌原则;男性却容易违背礼貌原则。提出请求或要求时,女性语气委婉温和;而男性语气简慢无礼。女性之间,男性对女性常常互相恭维赞扬;男性之间,女性对男性较少恭维赞扬。女性对别人的话语容易表示认同和赞赏;男性却不以为然。女性尽力掩饰对他人的厌恶;男性却直接表示对他人的厌恶。  相似文献   

14.
伊莎贝尔是詹姆斯笔下最典型的美国女性,她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她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她渴望独立.但是由于女性整体在社会上和家庭中没有地位,处于依赖男性、屈从男性的境况,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独立的追求都是大打折扣的,是虚幻的,是不能实现的.亨利·詹姆斯的女性观着手,分析了伊莎贝尔的独立,并进一步阐述了她的独立是虚幻的.  相似文献   

15.
《第二性》是对近代以来的女权主义理论的一个总结。本文从该书作者西蒙&#183;波娃的哲学思想的巨大转变、萨特对她的启示、她对女性的处境和命运的认识、她想唤醒女性意识以及引导男性理解女性等方面对《第二性》的写作动机进行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身体是性别文化的载体,男作家关于女性的身体叙事往往呈现了男性对女性肉身的"窥视",情色意味较浓.而女作家的身体叙事则往往与女性自身的整体存在密切相关,强调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与意义的表达,呈示了审美体验的身体性,是一种非"私人化"的"集体型叙述声音";传统色情文学基本上是男性创作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男性读者的"窥视欲",呈现了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现象的性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在人员流动频繁、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劳动人口的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普遍.鉴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职业倦怠表现、不同的倦怠程度,从性别的视角,重点分析女性职业倦怠的内在成因及干预机制,结合性别特质试图给出帮助职业女性克服职业倦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简&#183;爱》中反叛男权传统的视角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西方文学以男性文本和男性经验为中心,女性常被塑造成天使或魔鬼。为了挑战对女性的传统定位、清算男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扭曲,一些女作家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女性,其作品中出现了颠覆与破坏传统的新女性。《简.爱》中成功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激发了女性的觉醒意识,为促进女性在婚姻与爱情面前与男性平等确立了公正、典型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丁玲的《夜》揭示了一个异化世界中的男女生存图景.这个世界一切以男性的要求为准则,男性不仅是女性身体的主宰更是女性精神的主宰,女性在这种附属的状态中,沦为无价值的,工具性的存在,《夜》昭示了性别压迫的不合理,从而启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男女尤其是男性思考历史以来男权中心的文化生成,从而为创造两性和谐发展的男女世界做心理和文化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笔下的娜拉表现了妇女对自身生存处境的觉醒,20世纪美国作家路丝的娜拉则表现了日趋成熟的女性意识.她不但反省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统治,而且揭示了它对男性自身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