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必须着力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提高农民素质,想方设法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破题之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构建新型的文化模式,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高扬农民的主体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建设,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调动农民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时期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通过培养和提升农民的科学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可以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是关键。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道德素养低下,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注重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演进,通过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一代新农民。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政治参与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效能感总体偏低,农民合法性政治参与组织化程度较差,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政治参与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合理安排和积极引导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的农民政治参与,将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思路:以搞好科学规划为前提条件;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组织保证;强化农村社会保障措施;努力构建资源整合机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谢菊 《学术探索》2006,3(1):52-55
新农村建设是一场综合性农村治理运动,主体是农民。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主体需具备两个前提:有积极性并实现组织化。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中国政府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并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在培育新农村建设主体方面承担三方面的责任,即用村庄实实在在的建设项目吸引农民;通过系列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精神伦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元珍 《理论界》2006,(8):25-2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略;深化农村改革,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动力支持;转变农村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培育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