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评︽广东近代文学史︾倪建设80年代以来,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兴起。在这股方兴未艾的热潮中,编写地域性文学史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种编写方法,打破了文学史一般是撰写整个民族文学的发展流变史的传统观念,它无论对揭示地方文化特质,还是对深化中国文学史研究,都是...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史学史属于文学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进行历史的总结与反思。 宏观研究——文学史观——文学史学,构成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史研究理论探讨的三部曲。 文学史学所关注的对象不是文学史自身的历史,而是文学史学科。史学原理(史学学)和史学史构成了文学史学的基本范围。此外,还有史学批评,是就个别史家或文学史著作加以批评。 文学史学的重要意义之一,是为文学史研究和编写提供历史与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许志英、邹恬两位先生主编的洋洋百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以下简称《主潮》) ,是一部深沉厚重、锐意开拓、力求突破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这种创造性的重写 ,不仅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登上一层楼 ;并且也表明现代文学研究摆脱了政治的附庸地位 ,纳入了真正科学研究的学术轨道。“一部文学史主要是作品的历史 ,而一个时代的思潮也是更生动更丰富地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见本书《跋》)这一文学史观不只是具有重要的重构文学史的实践意义 ,也富有不可低估的史学理念的建设意义。由于它与文学思潮相溶合而提出一个与理论思潮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密切相关,文艺发展与文艺历史难以切割。从文学史的理论境界可以窥见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也可以看出文学史书写者的理论视野的宽窄及理论素养的高下。本文认为:从大历史观出发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是必要的,可行的。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撰写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其中,理论缺失或弱化理论而造成的浅薄、狭隘、失准、机械、堆砌、克隆等形态的文学史纷纷出笼,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论品格建构确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本文从重写文学史的经验回顾和弱化文史理论的诸多现象分析入手,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和建构问题,并提出了两点设想:一是亟待完善相关思考,进行"跨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即"大现代"文学史)的有机整合,使之具有学科、专业建设的意义;二是要从理论层面深刻把握住"现代性"的"兼容"特征,在总体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中进行适当的扩容,达至文学史编纂的"三通境界","磨合"或创编出恢弘大气、富含启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5.
一、文学史的研究与热点问题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十分系统且富有指导性的工作。新世纪伊始,一系列有关“文学史编写与研究”的笔谈、研讨会频频出现,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陆续问世,研究者对文学史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具体,视野也更开阔。2 0 0 0年在海口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讨会,揭开了新世纪文学史研究的序幕(会议论文要点均见《文学评论》2 0 0 0年第4期) ,龙泉明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多元格局》指出,“过去的现代文学史几乎只有一种模式,因而导致了现代文学史写作的危机。”“文学史的写作应是自…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当代文学史编写工作的铺开,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出现了好的形势,有的在当代文学史中用专章研讨:有的虽未设立专章,但散落在各章节之内的篇幅并不算少;有的还撰写专著,自成体系,拟作大学文科的专门课程开设,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到底包括哪些作家作品,现行教材各个不一。这就向理论工作者再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必须从理论上弄清楚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和范围。过去,由于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理论的分析,因而导至混乱。为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笔者特提出范围问题来,与同行们交换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7.
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等八单位联合发起的“文学史观与文学史”讨论会,于10月15日至10月20日在桂林举行。开会伊始,主持人吕薇芬就阐明会议宗旨,围绕两大中心议题进行讨论,一是文学史研究的总体理论问题,如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哲学问题,价值观与方法论问题,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的关系问题等;二是文学史编写中的具体理论问题,如文学史总体性阐释,特征研究,规律性研究,风格流派研究,文体研究,时代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8.
这两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内,关于文学史,是个热门话题。就我所知,仅这二三年内,新出版的现代文学史已达数十部,其中单是山东高教界,就有五六部之多。在这许多部新著内,由朱德发、蒋心焕等主持编写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明天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下称《新编》),是一部很有特色之作。 凡有志于重新编著文学史者,大都锐意进取,力图闯出个新路数,但由于极其复杂的原因,结果又往往力不从心,憋足劲一跳,睁开眼看时,仍站在如来佛的掌心。比一比,同为自己所不满意的旧文学史并  相似文献   

9.
在民国文学史的结构框架之中,重新梳理百年中国文学的历史细节,能够更好地呈现文学史的多副面孔。当然,此种命名背后所隐含的系列矛盾也得以相伴而生,部分问题已经成为文学史研究向前推进的障碍。我们只有尽力还原当时文学发生的历史现场,寻找一种真实独特的民国体验,才能重构一种更具合理性的文学史编纂法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寻求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学史,不是单一的汉民族的文学史,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以往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辽金文学却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就是元代文学除元曲之外,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辽金两代,此前并无一部像样的文学史。影响最大的两部文学史著作,即文革以前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不过把辽金文学附翼在宋代文学之后,成为宋代文学十数章中的一章而已。究其原因,对辽金文学的缺乏了解恐怕是个重要因素。而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梓行的周惠泉先生等主编的《辽金元文学史话》却以空前的规模,以“史话”的形式,展示了辽金元文学的全貌。全书评述作家达180余人,覆盖面之广直至今日创所未有,可以说它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的“空白”。这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建树。  相似文献   

11.
2022年10月15日,“撰写文学史的挑战”学术讲谈会在线上举办。会议由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主持,香港城市大学张隆溪教授作了题为“撰写文学史的挑战”的主题讲演,并与复旦大学郜元宝、王柏华,苏州大学季进,香港城市大学张万民等几位教授进行了对谈。张隆溪勾勒了西方近两百年的文学历程,反思了后现代历史观念下的文学史书写模式,并重新探讨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对于一个较为平衡的文学史的可能。他也分享了最近主编和撰写的两部文学史,显示了超越欧洲中心论、向国外读者展现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学传统的努力。而其后的对谈环节则更多围绕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展开,既是对话,亦有交锋,可谓精彩纷呈。本刊特刊发讲演及对话的完整记录,以飨读者,亦期待引发更多的讨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历经百年,著作林林总总不下千种,总体看来,模式不一,侧重不同。文学史的发展是由传统到现代演变的,传统文学观与西方理论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异,二者之间的碰撞、整合在所难免。正确把握文学史学的历史感,寻找和构建一个供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理论交流对话的平台很有必要。撰写文学史,要贯彻历史的发展的观念,厘清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学史分期的自觉则是近现代以来才开始出现。自觉的文学史分期不能产生于中国传统的以直观性、经验性为主的思维方法的文学研究阶段,也不能产生于西方传统的以思辨性、抽象性为主的思维方法的文学研究阶段。文学史分期的自觉是以科学的历史观、文学史观进行文学史研究为重要标志的。本文考察了文学史撰写实践中有代表性的几种不同分期的依据,进而试图以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为基础,提出社会史的发展、文学观念的变革、文体的流变是文学史分期参照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古今文学演变与中国文学史研究之间的内在关联,大体可以从四个层面来描述:"中国文学史"这样一种著述方式是伴随着古今文学的转型而产生的;现代的纯文学观深刻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对古今文学之异的清醒认识是编年体文学史兴起的契机;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古今"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我们的讨论即从这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一部有特色、有个性、有读者的文学史,首要的是史家的主体意识应由心而发,去感应生活和时代,打捞和触摸文学的历史.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个案.史家基于自由学者的(心态)姿态,形成了扎实厚重的史料基础、准确辨析文学史现象、多元共生的大文学史观三者统一的理论基点,既凝聚了几代人写作文学史的经验,又是对自己20余年学术之路的认真总结.他努力尝试对"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的关系史的描述,从而对文学进程做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阐释,完成了在通俗文学史之外的文学史理论之建构.  相似文献   

16.
对文学史研究的有关问题,既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又是高等教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为此,受国家教委委托,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主办了“文学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历史”高级研讨班。 研讨班于1995年7月20日至25日,在北国美丽的江城吉林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等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大家围绕着文学史研究的现状、任务、属性以及文学史撰写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杂谈     
建国三十多年来,文学史研究工作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编写了数十部各具特色的文学史专著;去年七月至十月《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专栏又就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编写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经验和精辟见解。偶有片断感想,愿献刍荛之见。  相似文献   

18.
反思与取向:中国文学史研究四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实践经验和学理性思考,深切地认识到,复杂多元的文学史格局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研究视角与考察方式。对于研究主体来说,文学史具有广阔无垠的空间,或曰有一种永恒的潜在张力。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每一部文学史著作都是一个过渡性文本。所以反思规范与挑战规范正是一个文学史研究者的天然使命。文章通过科学意义上的文学史构成、重写文学史的从呼唤到实验、回归文本与名著重读、追寻文学史的心灵史意味、倾听民间呼声、世界文学史格局中的中国文学史、当代意识与学院派批评的建构等多视角阐释,申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文学史观念,强调文学史家在一定意义上应是思想家,他的历史思考应与现实思考水乳交融。而对于文学史研究者来说,尊重文本乃是第一要义。因此,作为寻求文化现场的文学史研究应到作家的心灵文本中去勘察。基于这一点,作者认为文学史研究虽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然而一部理想的文学史首先应是文本的艺术分析史  相似文献   

19.
每一门成熟的学科均应有自己的哲学 ,具有百年实践历程的文学史也不例外 ,它需要建构一门系统的文学史学来帮助人们认识它的定义、性质、目的、对象、任务、方法、意义及研究主体等问题 ,总结传统的文学史实践 ,藉以指导其未来运行。它具体包括文学史元理论、文学史理论、文学史操作理论三个层次。它既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 ,又兼有历史科学的性质 ,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介理论 ,可谓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鉴于文学史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所存在的众多困难 ,我认为建构一门科学而成熟的文学史学的条件尚未具备 ,但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却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文学史著述中影响极大的一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它不仅在大陆被确定为"部颁教材",在台湾地区也是最为普及的一部。这部书在台湾学术界影响之大,下述两个事实是有力的说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台湾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写,往往潜在地包含着"影响的焦虑",即如何摆脱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史观",或者说核心的思路和体例。叶庆炳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个案。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需要突破现状时,一个时常采用的策略是向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发难,其中龚鹏程的发难颇具代表性,他明确否定了刘大杰的进化论"史观"和"以平民文学为优,谓贵族文学为僵化之作品"的价值判断,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在台湾地区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