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司空图《诗品》中的"雄浑美"有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审美主体具有雄健浑厚的精神品格、恢弘豪壮的精神气魄和激烈高昂的感情特色;审美境界具有"至大至刚"的审美特征;心物关系上,具有物我同构、神与物游、物大我亦大的特征。《诗品》中"雄浑美"的提出有三个层次的哲学文化基础: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根源;中国士大夫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心理结构;"盛唐诸公"特别是李杜诗歌的审美经验、文化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4)
心物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话题。明末著名思想家方以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心物论,形成了心物论的一个经典表达。本文通过对方以智早年心物思想,探讨"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思想来源;通过"物"对"心"的规定性与"心"对"物"的确定性,分析"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哲学指向;通过与荀子、王阳明等人心物思想的比较,谈论"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物感"作为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的基本命题,强调心物的交融互生,"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二者相摩相荡",然而,关键是二者"宛转"徘徊"、"相摩相荡"的内在机制何在?是简单的相加、结合,还是具有更深层的交融机制,需要深进一步分析透视.本文认为包括潜意识在内的心理内存,作为"中间变量"主导着心物交融的运动与结果,这是心物交融的深层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4.
温海明 《船山学刊》2014,(4):133-137
马宝善《易道宇宙观》一书明确提出"心物一元论",对于阐发易道哲学和周易象数逻辑研究做出了独到的理论贡献。本文从心物一元论的角度,对《周易》从太极到阴阳、四象、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心物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诠释,说明了基于心物一元的时空统一、时空相互转化的关系,阐释了心物一元论下心如何认识物的问题,分析了本体论上有与无的关系,演绎了河图洛书和"精、气、神、道、阴阳"五大本体展开的象数逻辑系统。文章强调了心物融通的几微是融合心物的根本状态,是认识心物不分的根本起点,基于心物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有助于突破今天周易研究界象数与义理两分的状态,开创周易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说“淡”美     
本文论述当今美学界尚少涉及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淡".老子从对"道"的"恍兮惚兮"感觉首出"淡"的观念;庄子在<天道>、<刻意>篇中对"淡"的心理发生作了逻辑性描述.陶渊明以"返归自然"的田园诗,提供第一批具有"淡"美特征的典范性作品;司空图以"冲淡"为众美之本,以庄子"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的逻辑推导为依据,形成<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构架.苏轼将"淡"美由诗扩及书、画领域,并对淡美的"中"与"边"及在艺术创造实践中的把握,提出若干具有辩证意义的新见解,从而确定了"淡"在审美领域的至高地位.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心灵和谐思想以"道"作为心灵和谐思想的逻辑起点,以"心身关系、心物关系"为核心,实践"心斋、坐忘、悬解、齐物"的心灵和谐之道,表达了这位旷世哲人的心灵睿智。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心学是现代新儒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其哲学核心理论是心物论。本文从心物相即、心物合一、心外无物三个心学命题入手 ,分析了现代新心学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新心学的心物理论 ,表现了与西方唯心论不同的理论特色。把握新心学的心物论 ,可以把握心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与中国唯心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吴剑林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心物感应,顾名思义,离不开“心”、“物”以及二者的联系。当然,在具体的阐述中,中国古代的文论家们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都是在物之象与心之动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国古代文...  相似文献   

9.
“心物”,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所表述的主观意识(心)与客观物体(物)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所包含的“心性之学”、“性命之理”具有鲜明的心理学思想特色。汉魏六朝文论家用“心物”来描述文艺的起源、本质以及创作与鉴赏过程中主客体之关系等问题时,是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着眼,因之,“心物”也就成为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的纲领性范畴。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嘉莹 《河北学刊》2004,24(3):116-122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相似文献   

11.
王维“闲”“空”意趣的禅学再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绍良 《文史哲》2002,1(3):98-102
追求“闲”、“空”之趣是中国传统自然诗的一般特征,陶渊明和王维是典范作家。但由于王维深受禅宗义理的影响,其“闲”、“空”之趣的生成方式较陶渊明还是有所不同。其一,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观照方面,王维突玻了陶渊明“非A即B”的模式,形成了一种由“非A非B”到“即A即B”的模式。其二,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王维诗歌也一改陶诗的“去俗”之趣,以“合俗”的姿态来对待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而表达一种“不言言”、“不物物”的真意。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纯德 《文史哲》2004,(5):118-127
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异质文化的智慧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在汉学发展史上,传统汉学(Sinology)和现代汉学(Chinesestudies)是两种汉学形态:传统汉学从18世纪起以法国为中心,崇尚于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化经典研究,侧重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学科的探讨;而现代汉学则兴显于美国,以现实为中心,以实用为原则,侧重于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教育等一切领域,重视正在演进、发展着的信息资源。以上这两种汉学形态既在演进中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己,又在日趋融合中创造着能够融通两种模式的汉学形态,这就是21世纪汉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诗可以怨”与“怨而不怒”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 《文史哲》2004,(1):119-123
"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是儒家诗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命题,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前人与时贤对这两大命题的单独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尤其是钱钟书先生《诗可以怨》一文,对前者的分析已到了鞭辟入里的地步。然而迄今为止,却很少有人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这两个命题有着相反相成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单独分析固然重要,却难免以偏概全。这就需要我们从儒家元典的材料入手,合理说明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橥其背后所隐藏着的"怨"之文化的整体意蕴。  相似文献   

14.
穆木天20世纪二、三十年在代理论和创作上的转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现代"走向"现实"的一个特例。以穆木天生平、创作与理论主张为基础,可以看出穆木天的转变不但与其东北诗人的情感有关,而且,这种转变还包含着不同文化语境下诗人创作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礼"最初带有宗教色彩,经过夏商周三代,"礼"完成了向伦理范畴的转变。作为处理人伦关系的准则,践行"礼"的前提是"正名",而"礼"的各种规定又维护了"正名"所确立的人伦关系。作为一种伦理精神,"礼"主要体现在诚、敬、序、履四个方面。从本质而言,"礼"设计了伦理实体,规定了人伦关系,体现了个体性向实体性回归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鲁迅谓《三国演义》有三条"缺点",所论有失公允,甚至贬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叙事"七实三虚"已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所普遍接受,王渔洋"被它闹昏了"不是《三国演义》的失误。《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三国演义》"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是否不一致,无法说清楚,"文章和主意"完全"符合"是不存在的,成功的作品皆"形象大于思想",曹操的"豪爽多智"和诸葛亮的"狡猾",恰好说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维,这是小说艺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释"毛"、"舞"     
先秦典籍中,“毛”字含义有三:毛发与兽毛之类;草类;五谷。金文和《说文》中的“毛”,字形像谷子。“毛”字的基本含义就是“五谷”。甲骨文中无“毛”字而有“舞”字,“舞”字中一人所执之物非一般所释的“牛尾”,而是倒执的“毛”,即五谷。“舞”是古人在谷物成熟后执禾而舞。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普通人参与媒介叙述的潜能得到释放,受众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的发展,使受众的新闻叙述控制权得到扩张。新媒体环境下普通受众参与的互动叙述从不同角度延伸新闻故事的情节线,使之成为一个开放性文本。“受众叙述”所具备的动态生成的特性,导致文本边界趋于消解,由此建构了新闻叙事的“全文本”。受众以“游猎”姿态展开新闻叙述,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文本进行挪用、拼贴和戏仿,生成具有“杂交”性质的叙述文本,成为当下年轻世代新闻消费的“间接化”与“娱乐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生产者式文本”,受众叙述不再受制于新闻类别的“常规”,为新闻“诗学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并在集体意义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金”与“恶金”的考古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云翔 《文史哲》2004,(1):54-57
"美金"、"恶金"二词,出自《国语》等先秦古籍。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用以铸造兵器的"美金"是指青铜,用以制造农耕具的"恶金"是指铁,并以此论证春秋时期的冶铁和铁器发展水平。然而,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春秋时期,兵器不仅用青铜铸造,而且同样用铁制作;铁被用于农耕具的制作,青铜同样也用于农耕具的铸造;春秋铁器中大量是贵族用品或发现于贵族墓葬,当时的人们对青铜和铁并不存在美与恶的认识和区分。鉴于当时人工冶铁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金属仍然主要是青铜,可以认为,"美金"和"恶金"都是指青铜,"美金"是优质青铜,"恶金"是劣质粗铜。  相似文献   

20.
细读路遥小说《人生》,从主人公高加林的悲剧中,深思其"无为"的行为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农村时代政治话语下的隐在的政治性;另一方面源于作家的"选择",路遥纠结于政治和道德话语的挣扎,呈现出道德性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