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神话故事与古典小说中的九天玄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天玄女是一位上古神话人物,在明清小说中屡有出现,充当授予小说主角(多是造反英雄)天书兵法的角色。九天玄女的形象与传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来源有二,其一是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尽管这里并未出现玄女的名称,但它已为玄女故事走下了基调:一、奉命下凡的女仙。二、助黄帝战尤。三、政治女仙而非婚恋女仙.四、其衣“青”的形象与后来“玄女”名称的由…  相似文献   

2.
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的戒色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浒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再创造的路径之一就是让水浒英雄进入戒色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水浒戏的情节因素以变形的方式进入《水浒传》,水浒戏中的搽旦形象也深刻影响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描绘,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水浒戏给予小说《水浒传》深刻的影响。但《水浒传》的叙事焦点从男女私情转移到了英雄传奇,并从政治、历史的高度,展开了社会生活广阔的画卷,改变了原先水浒戏的叙事意趣。  相似文献   

3.
严铭 《学术探索》2014,(5):127-131
《水浒传》的伟大,不仅在于它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替天行道"的男性英雄好汉,也在于它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一些史料和话本、杂剧艺术的梳理分析,说明《水浒传》中的主要女性多数在《水浒》成书之前有一定的来源和形成基础,这些来源和基础,使《水浒传》的作者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有了更大的超越空间,艺术地彰显了她们在男性英雄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是沿着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小说的叙事轨迹平行发展的,而是呈现出彼此之间的混类现象。《水浒传》在怪、力、乱、神方面对《封神演义》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座次表就直接孕育了封神榜。  相似文献   

5.
陈洪绶《水浒叶子》当属《水浒传》乃至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的典范,但小说与图像之间并非简单的“再现”关系。孙二娘在《水浒叶子》中首先出场,《水浒传》小说正文将其塑造成美丽的“鬼母”,插增诗词却把她描述为不堪入目的“夜叉精”。对于小说正文及其插增诗词对人物反差巨大的造型描述,陈洪绶的图绘并没有单纯摹仿文学语象,而是撷取孙二娘缝制用于盛放度牒的锦袋这一细节,并沿用了自己在观音题材人物像方面的惯习。进一步研究表明,《水浒叶子》的独立叙事仅仅是相对而言,因为在没有榜题提示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图像无法唤醒读者关于《水浒传》的叙事记忆,这种叙事逃逸最终导致《水浒叶子》“仅仅成了故事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一初刻本与二刻本明朝末年,崇祯年间,出现了雄飞馆刊印的《英雄谱》《二刻英雄谱》。所谓“英雄谱”,实即《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两部小说的合刻。它的另一书名,为《合刻三国水浒全传》。不过,两部小说合刻,其形式不是一前一后,而是一上一下。上层为《水浒传》,约占版面的三分之一,下层为《三国志演义》,约占版面的三分之二。大家知道,凌濛初的《拍案惊奇》有初刻、二刻之分。《英雄谱》和《拍案惊奇》一样,也有初刻、二刻之分。《拍案惊奇》的初刻和二刻是两部书,篇目基本上不同;《英雄谱》的初刻和二刻则是一部书,回目、正文基本上相同。然而,《拍案惊奇》和《英雄谱》  相似文献   

7.
吴宪贞 《齐鲁学刊》2012,(4):132-135
在英雄本位语境下,《水浒传》女性视点呈现出弱化、丑化、男化等非对称性、非常态化的建构。究其原因,除了宋明理学时代文化心理的深层影响外,更主要的是流传广布而极具世俗情味的江湖母题自然渗入《水浒传》的累积成型中,使得《水浒传》女性视点成为某些江湖母题的情节化、故事化和具象化,成为趋附于英雄本位而生的一类特定语境女性景观。《水浒传》的女性视点因对传统的文本模式、道德取向和审美习性的悬搁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8.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读者的小说观并非和作家的小说观一致  相似文献   

9.
李师师形象的塑造与《水浒传》的创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浒传》中,李师师并不是主要人物,有关她的描写还不足两回。然而,她却是影响人们评价《水浒传》的重要人物。在1975年“评《水浒》运动”中,宋江打通李师师枕头上关节之事成了证明宋江人格卑下、投降可耻的典型材料。粉碎“四人帮”以来,人们理应对《水浒传》予以重新评价,有的论者为了肯定《水浒传》具有反皇思想,又拿出宋徽宗与李师师厮混的描写来说明《水浒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众,特别是很少受过正规教育的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其关于历史、社会、政治、人生甚至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小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像《水浒传》这样影响深远的文学名著,其涉及到的知识也并非全都正确,至于其他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水浒传》中的知识性错误主要出现在历史、宗教、天文、历法、地理、医药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冰心和宗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不隐讳自己同宗教的关系。她对待自己所受洗的基督教虽不重视其仪式,却稔知《圣经》,尊重教义。她总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神论和自由主义神学融合在一起。她对基督的“爱的人格”尤为钟情;由她自己提出的“爱的哲学”,其核心正在于“爱的人格”。20世纪下半叶,冰心的宗教意识淡出,但她以调和之态对待其他宗教,并视宗教为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贡献。冰心文学的审美,倾向于上帝-自然-艺术三位一体的建构,她相信艺术创造有“神助”之力,由她主张的语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也都烙有《圣经》的投影。  相似文献   

12.
徐志啸 《晋阳学刊》2007,(3):102-107
叶嘉莹研究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其出发点是因为看到一些西方学者和国内的青年学者在诠释中国古诗时往往出现偏误,她觉得有责任做纠偏工作。而在实际评说中国古诗的过程中,她感到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非常有必要,它有助于对中国古诗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具体阐释分析上,她自己即以比较现代的观点阐释了陶渊明、杜甫、李商隐的诗作及其特征,同时又提出了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国学 《学术探索》2012,(12):131-134
水浒好汉冒犯国家法度有出于对正义的追求,但也有只顾私情的成分,而当时的国家法度为权奸所利用,因此对法度本身有是否应该完全遵从的疑问。从特定时代的政治或社会形势出发对水浒事业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恰当的,是没有看到《水浒传》反映的人情与法度的永恒矛盾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毛利霞 《北方论丛》2015,(4):101-107
约瑟芬。巴特勒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权运动先驱。为了废除针对社会下层女性的《传染病法》,她成立全国妇女协会并出任领导人,通过到处演讲、报刊发文、组织请愿等方式反对国家规范卖淫;她谴责《传染病法》违背道德、法律、歧视社会下层女性,主张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为女性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争取男女平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苏青散文的艺术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特殊经历而又颇多争议的女作家 ;曾经红极一时 ,也曾沉默多年。今天 ,苏青以她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再次受到人们的欢迎与重视 ,时间的流水并没有冲淡她作品所恒有的内在艺术魅力与光辉。本文试从苏青散文入手 ,分析其作品所具有的都市女性主义文学特征及其所拥有的深厚内涵与价值 ,进而以文为凭 ,肯定她对现代中国文学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骏  吴龙桓 《兰州学刊》2011,(4):207-209
嘉比力克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艺术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及与社会的割裂,认为在当今社会,艺术家应当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她提倡生态艺术与"女性伦理",指出与社会互动、紧密联系才是新艺术的典范,才能使艺术重生魅力,回归精神的领域。嘉比力克是当之无愧的女性主义艺术学者。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由森林之王发展到草原英雄,有横跨欧亚的辉煌历史。蒙古族在现代社会中的信仰转换、文化转换、性格转换、心态转换、语言转换五个方面再现了他们的文雅特性,从蒙古族由大武到大文,由魄力到魅力的转型中,可看出蒙古族主动把自己的草原文明与汉族的农耕文明有机结合的过程,从而融入中华大文化,这是对中华民族和谐与凝聚力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德国和日本由于缺乏足够的共同利益,加之两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因此德日的军事同盟在二战中实际上是无效的。在战争中,德日两国仅将这一同盟视为威慑各自敌国的工具而已,双方抱着相互利用的态度而自行其是。德日同盟的无效性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国家间合作失败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李美玲 《阴山学刊》2003,16(6):67-69
三娘子,明代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她顾全大局,申明大义,牺牲个人利益,先后嫁俺答汗、黄 台吉、扯力克、卜石兔四代顺义王,为实现通贡互市,积极维护和巩固明末蒙汉和平友好关系,发挥了及其重要 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史前并不存在"英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林生 《河北学刊》2003,23(1):185-190
针对史学界认为中国史前有个"英雄时代"的说法,本文考察了英雄、英雄史观的产生过程,认为殷商时期不存在滋生英雄、英雄史观的条件;西周时虽已开始对人间英雄的歌颂,但和英雄史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英雄史观实际形成于战国时,完备于秦汉时,它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伴生物.并认为,理性地观察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文明起源史、文化史的研究应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