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了提升日本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的资本,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已成为日本对外交往的基本选择。透视日本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走向,虽然在各方关系的发展道路上会有坎坷和波折,但双边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稳定、向前的,只要各方将消极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并积极加强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双边关系可望进入共生共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复杂国际关系中的一组重要的双边关系,在21世纪初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到目前为止,双边关系虽已走出困境并恢复到正轨.但困扰中日关系发展的现实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和消除,双边关系仍很敏感与脆弱。本文通过对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历史进行梳理,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导致中日关系陷入困局的深层原因,指出困扰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关键在于双方因相互信任的缺失,难以跨越传统的“安全困境”,并尝试着探讨双方超越困境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美关系发展中出现分歧、矛盾甚至冲突增加,是由各自的国家利益决定的,是两个大国关系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正常反映,也是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势转移的必然结果,因而是真实的国家关系体现。全方位、多视角、理性地分析、考察双边关系发展的历史、现状、态势、特点,以及中美关系在所有大国双边关系中的成熟性,中美战略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4.
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全球最具有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冷战结构后,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伊始,放眼展望中俄两国关系,其发展充满希望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能源既是全球性问题,又是区域性问题,需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安排,以反映相关方的利益关系.<能源宪章条约>的经济目的是建立促进长期能源合作的多边框架,其政治目的是促进东西欧国家和平合作.我们应该关注<能源宪章条约>的"亚洲维度",通过政策协调可以在区域层面采取集体行动,应对能源问题.以国际能源署和石油输出国组织为轴心运转的国际能源秩序建立,东亚缺乏有效的能源协调机制,竞争多于合作,这是东亚能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背景.当前东亚各国的能源合作与对话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双边对话机制、亚太经合组织能源部长会议机制、"东盟加中、日、韩"能源合作部长级会议机制.东亚能源合作的出路在于形成稳定有效的多边机制,将寻求与主要石油输出国建立战略双边关系的单方面依赖变为相互依赖,开展多边行动.东亚能源合作应该建立在全球能源相互依存的认识上,是市场机制和地缘政治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6.
中美关系是影响广泛、作用深远的双边关系 ,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影响超出两国 ,辐射亚太 ,甚至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美关系跌宕起伏 ,时而急转直下 ,时而峰回路转。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时代背景下 ,影响中美关系的各种因素作用强度消长变化。本文将结合历史经验和国际关系理论分析新世纪初制约以及促进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期对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国家双边关系的定量衡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探讨了国家双边关系的定量衡量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国家间关系根本上是由国家间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因此 ,本文借鉴了事件数据分析的已有成果 ,并有所改进。通过确定双边关系分值标准 ,设立事件影响力转换公式 ,衡量由事件引起的既有双边关系分值的变化等环节 ,克服了从事件数据分值过渡到双边关系分值中存在的理论和技术困难。对过去 5年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的数据测试表明 ,本方法能够对双边关系进行比较有效的衡量 ,衡量的结果能够直接应用于对双边关系的分析 ,并具有比较明显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尼泊尔国情差异悬殊,但长期以来两国关系基本稳定,为国际社会大国与小国的和谐依存提供了典型范例.中尼双方在政治文化领域基本呈对称性的依存关系,在经济领域则表现为敏感和脆弱的不对称性,这种不稳定的关系结构势必会对中尼的双边关系产生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前,俄罗斯正面临由"稳定增长"到"稳定发展"的重大转折,将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俄罗斯稳定发展的有利因素是:国内对稳定发展的认识统一,社会政治秩序稳定,支持经济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较为雄厚,普京计划"得到贯彻执行的可靠性程度比较高.而"梅-普组合"出现后新的决策中心的形成和领导层的职权划分、市场经济和"主权民主"制度的完善、经济多样化和创新经济的实现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营造,则是俄罗斯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俄罗斯稳定发展对中俄关系影响的主导面将是积极的.中俄两国的稳定发展将对双边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中俄关系步入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与拉美关系迅速发展,双方在经贸往来互利共赢、能源合作优势互补等方面表现出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中拉贸易争端呈扩大化趋势,在双边关系中还存在台湾问题和美国因素的消极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中拉关系,应进一步增强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的了解和互信,坚持以经济外交促双边关系发展,并辩证地对待中美拉三边关系。这对于推动双方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稳定,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4):43-51
当前的全球气候治理变局呈现出领导力过渡和模式转型的"双过渡"特点。在这个特殊阶段,加强气候传播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性:短期来看,可以给中国保持战略定力留出空间,坚定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保证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的过渡交接;中期来看,有助于完成全球治理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模式转型的平稳过渡;长期来看,可以帮助中国将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经验应用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与三个层面的重要性相对应,中国气候传播可以设计应对策略,为稳定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履行《巴黎协定》、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侧重透视亚太四大战略力量所构建的6组双边关系和4组三角关系,揭示出亚太大国互动关系演进的规律性,并具体阐明其特点、趋势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澳建交30余年来,双边关系日益深化并逐步成为重要的伙伴.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奥巴马的新亚洲地缘战略的实施,越发凸显中澳关系建设对地区和世界安全的影响,由此也给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对外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美共同战略利益需求决定了双边关系在可预期时间内总体稳定,但美国力量强大的军工复合体却一贯试图把中国作为"美国的对手"来塑造.一再标榜要"改变美国"、"改变世界"的奥巴马,无法摆脱军工复合体的影响,不得不推行一系列符合本国军工复合体利益的对华方针政策,将对中关构建长期健康稳定的建设性关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娟  柳树 《学术探索》2012,(7):48-5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必将深化和密切两国在政治、外交、安全、文化交流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同时也将影响亚洲和整个世界形势。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双边关系。发展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面临种种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构筑亚洲货币联盟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一体化是市场一体化向全球经济一体化迈进的一个重要台阶。其重要性即在于它所包含的制度因素。本文通过欧洲货币一体化及适度区货币理论基础提出亚洲货币区的构想 ,对于国际货币制度创新与运行的规律性揭示 ,在理论上有助于中国更深入地认识、把握亚洲区域的发展方向 ,在实践上有助于中国参与、改造或创新亚洲区域货币制度  相似文献   

17.
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因素以及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关系自1991年以来取得了很大发展。回顾近20年合作历程,我们发现,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双边关系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总结影响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对后危机时期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重点分析了中国因素对于双边关系发展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稳健的银行体系对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成为理论界广泛研究的课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90年代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往来与合作的事实,分析了形成这一事实的基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双边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欧美史学界有关全球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研究有增多的趋势.这些书籍的出版或许正可以反映当前西方史学的“全球转向(global turn)”,而这种“全球转向”的特色之一,即在于史学作品的“空间转向(spatial turn)”——或者说是史学跨越民族国家的领土疆界,朝着区域、大陆及半球等空间发展.目前历史学的几个次学科如环境史、社会史、性别史、经济史、医疗与科技史、物质文化史、外交史都多少受到这波“全球转向”风潮的影响.其中,医疗史如何放在全球史的脉络下来思考,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有关这方面,西方医疗史已经有相当的成果,像是Sarah Hodges的研究.反观中国医疗史,目前仅见Vivienne Lo(罗维前)提出以全球视野来写作中国医疗史的诉求,她强调跨越社会、文化、地理边界及时间的知识与实践的传播的重要性.本文即在此脉络下,透过西方的全球医疗史研究的概况,来思考现有的中国医疗史研究成果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我们探讨的重点有二种:药物流通与疾病的全球史.总地来看,这波医疗史的全球转向,的确开展了过往医疗史研究未曾关注的课题.其中,全球视野是这些文章或专书特别强调的研究取向.然而,全球医疗史不必然就否认地方医疗史研究的重要性;反而更加强调全球与地方是如何相互地联系、交流、挪用、塑造、影响及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